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南日报 见习记者 任晓彤 记者 刘雪妮

“哞……哞……”

“不要急,不要急,不是正给你弄饭哩嘛……”张铁龙边麻利地把草料放到牛栏里边嗔怪道,满脸宠溺地笑。

54岁的张铁龙是华州区赤水镇薛史村五组人,他不到10岁便失去了母亲,从小高度近视的他和父亲、两个弟弟一块艰难地生活,但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你不要看铁龙眼睛不好,在我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勤快人,看过骡子,养过猪,还伐过树。”薛史村党支部书记史铁洲连连赞叹,“别人伐不了的树,铁龙很快就伐下来了,后来专门有人请他伐一些难伐的树。”

“我一个朋友给人盖房,要一个伐树的,朋友见我活干得好又勤快,便让我跟着他一起干,一干就是二十多年。2012年我还做了一个小加工厂,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了,娃却出事了……”张铁龙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儿子说。

“盼儿,我娃想吃啥?你想吃饭头往这边转,要吃馍菜往那边转。”

躺在床上的儿子张盼转了转头。

“好,爸给我娃弄饭去!”说着张铁龙向厨房走去。

2015年5月1日,是张铁龙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当时23岁的张盼在驾驶三轮车时不慎翻车,头部严重受伤,最终落下残疾。

“娃在医院住了3个多月后出院,命保住了,但从此落下残疾不能自理。这几年寻了好多医,只要听说能给娃看病,我就去。”言语间,张铁龙已经给儿子喂完饭,开始熬当天儿子要喝的中药。

儿子的事情对于张铁龙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为了给儿子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变卖了家产,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背负了一身债务。

镇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帮他想办法,出主意……

“我前前后后借了20多万元,娃随后看病还需要钱,所以我必须干点啥。”张铁龙打算拼一把。2017年,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又申请了一笔无息小额贷款买了9头牛,租了村上一片地开始发展养殖产业。

张铁龙做的是肉牛繁育,周期比较长,每天给喂的是苞谷秆发酵的青贮饲料,营养价值高,加上他之前的养殖经验,牛场管理得井井有条。一眼看去牛场里的每头牛都膘肥体壮,牛的数量也从开始的9头繁殖到现在的16头。

“最边上那只黑牛月底就下牛娃了,旁边那只黄牛下个月预产期……”张铁龙除了每天照顾儿子就去照看那十几头牛,在忙忙碌碌中日子也终于有了盼头。

2018年,张铁龙凭着自己一股子“牛劲”脱了贫,也让他的这个家走上了前进的轨迹,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好几户贫困户也开始养牛。

“这些年多亏了大家的帮助,市残联过来的第一书记刘建军常来我家,给我娃申请了残疾人轮椅、护理床,帮我建了灶台,还帮我争取残疾人自主创业补助,为了让我的牛场更好发展,最近政府还帮我科学定位了新址,准备新建牛场。”张铁龙说。

“其实情况是这样的,”史铁洲接话道,“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等各种原因,包括铁龙在内的这几家贫困户现在的牛场必须改建。为了不使他们返贫,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多方协调下,投资14万元另辟新址为这几家建新牛场,预计农历牛年前就可以投入使用。”

“等新牛场建好了,我跟娃就搬过来,等牛再大些一卖,把欠人的钱还完,心里就轻松了。”采访结束时,看着不远处正忙碌施工的新牛场,张铁龙眼里闪着光,“往后还要自力更生好好奋斗,我打算再养上两头母猪,攒劲把日子一直往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