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彤

1月15日上午9点,记者如约来到城阳区人民医院PCR实验室,眼前的徐建军精神满满,完全看不出他前一晚至深夜12点才结束工作。

徐建军今年40岁,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城阳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疫情以来,他所在的检验科承接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任务,医院迅速新建了专门用于核酸检测的PCR实验室,他也随之成为首批进入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并担起了PCR实验室组长的重任。

城阳区人民医院PCR实验室的筹建,徐建军是主力之一,大到布局流程,小到每间屋子的标识、档案,他都参与筹备。

PCR实验室的筹建,徐建军是主力,大到布局流程,小到每间屋子的标识、档案,他都参与筹备。历时一个月,PCR实验室建成,随之而来的,是那紧张而又忙碌的日子。

每周两个“白加夜”,样品一批接着一批送来,所有的检测样本集中在实验室,徐建军开始工作的第一步,是严格按要求穿戴三级防护装备,三层乳胶手套、N95口罩、防护镜、一次性鞋套、连体防护服、隔离衣等,一个也不能少。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正处于6月份热的时候,三级防护密不透气,徐建军说,整个人像被关在了蒸笼里,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太难受了。“样本提取需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而生物安全柜里,必须满足生物安全的要求,需要室外的空气与室内空气频繁交换。所以说夏天的时候,感觉热气腾腾,而冬天犹如开了冷气,双手常常被冻得麻木。”徐建军称,每一次值班,他们在全封闭、负压的实验区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工作24小时才换班休整。

2020年10月份,青岛市全员核酸检测,徐建军的工作量比之前翻了数倍。“我们成立了应急小组,检验人员从最初的7人增至25人,每天医院门诊检测量2000人次左右,社区检测量一万人左右。”徐建军说,工作量的增加,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那段日子,他每天值守在PCR实验室里,每次检测完一批样品,从实验室出来都是满身大汗,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脸上、脖子后留下了重重的勒痕,出来透透气,稍作休息,就又投入到紧张的检测工作中。

在PCR实验室,徐建军主动承担起“听班”的任务,只要接到新任务,他都是随叫随到。

PCR实验室里女同事居多,徐建军便主动承担起“听班”的任务,也就是说除了正常工作,只要接到新任务,他必须随叫随到。“女同事家里基本都有孩子,听班不方便,我是男人,必须多承担一些。”徐建军说。实际上,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疫情以来,他对孩子们的陪伴也是少之又少。在PCR实验室半年多的时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常常刚下夜班回到家,就接到紧急任务,又马上返回实验室,连夜保质保量将检测结果做出来。

“工作量大”“任务重”“高度紧张”,这是徐建军进入PCR实验室以来感受最深的,但他从没为此抱怨、计较过,而是一如既往的沉稳、乐观,同事们说他是只会干不会说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小徐哥”。“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采访最后,徐建军向记者说道,也正是在这次疫情中,他真正体会到了医学检验的魅力。“有了我们的检测结果,病情的诊断、治疗才更有依据,每一份样本都是一个生命,我们的每一个操作,都是在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