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在西班牙及欧洲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黄金国”的传说,那里会定期举行一个宗教仪式,即“黄金国”国王会在自己的全身涂满金粉,然后到山中的圣湖中洗净,再将珍贵的黄金和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灵。在“黄金国”传说的诱惑下,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征服了当时这个美洲最大的古代帝国,安第斯文明迅速走向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摄影/周欣欣

作为世界六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在南半球的文明,安第斯文明经过怎样的发展演变才孕育出强大的印加帝国?印加帝国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作为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它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摄影/周欣欣

1月22日至5月5日,“黄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展览汇聚秘鲁11家博物馆收藏的历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展品数量多达200余件,其中包括陶器、金属、纺织品、木乃伊等,品类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秘鲁共和国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在云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表示,2021年正逢中秘建交50周年,此次展览正是对两国兄弟情谊的致敬。展览于2019年9月于山西太原开展,随后开始在中国多地巡展,途经天津、重庆和长沙,如今抵达广州,在这里结束后还将前往北京。本次展览的展品多为历年考古发现的秘鲁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文物,它们是安第斯文明的独特见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在致辞中说道:为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山西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共同策划推进了此次特展,本次展览也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高规格、系统展示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览。同时,作为中国和秘鲁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端,将进一步深化中秘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将为两国在文博领域的友好往来和深层次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览共分为“复杂社会的雏形”“地方文化的多样化”“跨区域政治体系的建立”“最后的帝国: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四个单元,系统展现了安第斯文明的发展历程,用历史文物去探索这个没有文字记载的神秘的古老安第斯文明,解密“黄金国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人木乃伊 印加查查颇雅文化(公元1300—1550年) 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藏

其中现场展示的两具成人木乃伊是看点之一。其中一具是位成年男性,面容依稀可见,身体呈蜷缩状,右手中指还佩戴着一枚戒指。据展览策展人冯远介绍,“中指佩戴戒指,表明他的地位很高,身上有多处伤痕,证明当时是一名很勇猛的武士;而且人为扩大了耳垂,极有可能佩戴过大型耳饰。”据悉,大约比埃及的木乃伊还要早近千年时,安第斯山地区的原住民就发明了保存祖先遗体的木乃伊法。到印加文明时期,人们盛行将祖先的木乃伊放在自己领地或居室墙壁凹进去的壁龛里与自己共处,以便定期探视和膜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金面具 西坎文化(公元750—1375年) 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

“黄金面具”是另一个看点。冯远说,这套“黄金面具”属于西坎文化时期的某个统治者,是古代秘鲁留传至今最大和最精美的一件金属装饰品。该“黄金面具”总重达2公斤,高度连同附着的真实鸟类羽毛超过1米高,宽为0.6米。展品中心元素推断为一只蝙蝠,它是皇家权力的象征物,根植于神圣的自然力中。上半部分顶部装饰着可自由活动的羽毛和金挂饰,红色朱砂(硫化汞)覆盖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区域。面具的外观与西坎神的面貌极其相似,而西坎神是西坎宗教中地位最高、无所不能的神。

下面让我们看看展览四个单元的精品文物,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安第斯文明的秘密。

第一部分

曙光初见——探源安第斯文明奇迹

曼奇文化(公元前1000—公元前8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性小雕像 曼奇文化(公元前1000—公元前8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有精美发型的年轻女子的陶器,利用了当时精湛的着色工艺制作完成。

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500年)

库比斯尼克是形成于秘鲁北部北海岸的一个早期文化,在陶器、建筑、骨雕和石雕方面都有卓越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脸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500年) 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这件“人脸形陶瓶”上,人脸布满划痕,并以朱砂进行彩绘,这双眼睛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

查文文化(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200年)

因考古学家发现 “查文德万塔神庙”遗址而得名,查文人第一次完成了安第斯山地区众多地方性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安第斯文明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文德万塔神庙遗址复原图

第二部分

众星璀璨:地方文化趋于多样化

当查文文化走向衰落,安第斯山地区文化统一局面打破,逐渐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拉卡斯庞乔 帕拉卡斯文化(公元前800—公元前100年)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藏 摄影/周欣欣

这件帕拉卡斯庞乔是件斗篷,应该是裹尸布的一部分,死亡在帕拉卡斯文化中,是生命的一个阶段,逝者会继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纳斯卡文化(公元前200年—公元7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型纳斯卡彩陶瓶纳斯卡文化(公元前100—公元800年)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周欣欣

这件大型彩陶器描绘了一个披着披风的人物形象,这可能是一个贵族人物在葬礼上被捆绑好后的形象。用裹尸布将尸体捆绑成这种圆锥形,是纳斯卡文化下葬前的一个重要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鲸形彩陶瓶 纳斯卡文化(公元前100—公元800年)拉鲁克博物馆藏

这件虎鲸形彩陶瓶描绘了一个拟人化的“虎鲸”,这是一种专门捕获人头的神话形象。人们相信“虎鲸”会将它所捕获的人头带给自己的祖先,用来供养他们。这种形象在纳斯卡地画中也出现过。

第三部分

群雄逐鹿:跨区域政治体系建立

在公元6世纪晚期,安第斯各区域文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大面积的人口迁移,随之而来的是多地陷入多文化和族群势力并存的混乱局面。

西坎文化(公元750年—公元137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蜘蛛形黄金首饰 西坎文化(公元750—公元1375年)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从查文时代开始,各种安第斯文化都曾对蜘蛛进行过描绘。这件黄金首饰呈现的是一只雌性蜘蛛,最特别的是工匠在不使用焊接技术的情况下,将蜘蛛腿及八个微小的球形卵囊与身体连接在一起,可见技艺之高超。对卵囊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西坎人对母性和生育能力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何纹金衬衫片饰 西坎文化(公元750—公元1375年)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最高级别的西坎贵族通常用大量金片制成的饰品,如头饰、耳轴、手套和胫骨套等来装饰全身。几何纹金衬衫片饰原本缝制在一件编织衬衫上,衬衫现已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号黄金耳饰 西坎文化(公元1000—公元1050年)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藏

在西坎中期的贵族墓中,出土了六对这种18K黄金耳饰,据推测,在安第斯地区,戴耳饰的是男性,地位越高,耳饰越大。当地人将大耳朵视为美丽、高贵的象征,穿耳孔是每一个皇家贵族男子在成年仪式上都要经历的一道考验。他们用金针在耳朵上穿出一个硕大的孔洞,并佩戴上代表成年的巨大金耳饰,此后金耳饰的重量还会不断加码,日复一日,耳孔越来越大,竟然能容纳桔子般大小的圆环状耳饰。

第四部分

命运尽头:走向失落的印加帝国

印加文化(15世纪前半期—公元1572年)

1532年西班牙人来到南美洲,印加帝国在最辉煌的阶段戛然而止,留给世人不尽的感慨和疑惑。

印加帝国始终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依靠吉氆来统计物品的数量和记录事件。吉氆与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氆(p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