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今年十方面重要工作之一。南都记者注意到,该项工作部署中,可以看出两种思维,一是“圈”的思维,二是“链”的思维。报告中再提五大都市圈,强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同时,提出东西两翼要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打破行政壁垒 增强都市圈集聚功能

报告强调,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目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就当前广东五大都市圈分布格局来看,各城市经济实力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都市圈内如各城市何找准定位、分工协作、资源配置,从而增强集聚功,最终实现融合协同发展,值得思考。

囿于行政边界的局限,各个城市之间虽然常有合作互动、互惠互利,但千方百计谋发展的范畴整体还是局限在本行政区域。都市圈的提出或许是一个契机。

都市圈实际上就是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下的一种破题思路。对于如何实现都市圈内部共生共赢,业界专业普遍提到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性。

此前,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发的《“三区”叠加 扩权赋能 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一文,提及“扩权赋能”,为“都市圈”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分析,要科学认识“都市圈”的内涵,并不是城市战争,更不是城市扩容。但需要赋予其更大的统筹权限,能统快统,例如规划权,包括产业、交通、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实现都市圈内资源优化配置。给予体制机制、立法、政策支撑,各城市主要党政领导组建都市圈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立都市圈办等协调机构。同时,对于分属各市的权力也要应分尽分,充分调动积极性。

陈鸿宇认为,打造“一核一带一区”新发展格局,应充分利用“圈”的思维,鼓励都市圈内多个城市联动,把辐射带动、双向互动提上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重点,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广清城际延长线,开工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推进深大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前期工作, 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在汕潮揭都市圈,能为城市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粤东城轨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不难看出,跨市跨区域的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趋势,这样的模式将更契合整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核”的产业链可以延伸到“一带一区”

报告中提到,东西两翼要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统筹抓好东西两翼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

陈鸿宇指出,在东西两翼打造“ 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等体现的是“链”的思维。而无论是“圈”的概念,还是“链”的概念,均体现出不断淡化行政区划边界,利用市场的力量,为“一核一带一区”注入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产业升级,使全省各个区域都具有内生动力。

产业链本身是不受行政边界局限的,可以打破行政边界。“一核”的产业,其产业链可以延伸到“一带”和“一区”,与创新链、价值链结合,使“一核一带一区”产业的走向融合,这是一个趋势。

报告中也指出,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以产业链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作务,可以构筑起一个更加成型、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陈鸿宇说,过去有一些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对口帮扶落实不了,就是因为没有“挂”在链上,从粤东粤西粤北现代产业园来看,凡是发展得好的项目和平台,都是"挂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之上。"因此,不论产业转移项目、产业共建、对口帮扶,还是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布局、人才布局,都要按照‘链思维’去谋划和推进。"

陈鸿宇认为,此次报告中提出打造珠三角的产业链延伸区,通过这种转移来承接项目、承接产业,是供给和需求的结合,“一带一区”的产业可以与“一核”的产业融为一体,在一个“链”上形成良性循环。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陈燕 实习生 王莹岭 吴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