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食是最具穿透力、最具历史持久性、也是离普通人最近的一种文化,上海的开放、包容,在饮食中即可显现。这个城市的饮食风尚,记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移民众多、以及“海纳百川”的人文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即日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全新推出“年味大餐”《上海味道·美好生活——老上海饮食文物展》,表现上海市民饮食习惯、生活的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各地风味小吃随各地移民的涌入,上海本地菜在吸收众味之长后,发展出本帮菜,如腌笃鲜、炒鳝糊、八宝鸭、罗宋汤、炸猪排等,都是融合创新的结果。食在上海,就好比食遍全国;食在上海,又几乎尝遍天下。

展览从“弄堂口额点心”“酒馆里吃大餐”“屋里厢吃夜饭”“茶余饭后”四个板块,将晚清至1980年代的饮食发展变化浓缩在一日三餐中,集中展出承载着百余年上海饮食文化发展的各类文物。

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鸿运楼等老字号的金字招牌,邵万生、杏花楼、冠生园、梅林等老字号的广告款、菜单和股票等,还有裘天宝的银茶壶、老大房的包装纸、天晓得文魁商标、各种西餐餐具;还可以从老照片和明信片中体会当年人们“孵茶馆”、饮咖啡的悠闲辰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还展出了八十多年前上海人家的经济菜单、辅币缺乏时的各种代价币、代价券,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副食品凭票供应,上海独创的“半两粮票”。研究人员在导览时告诉记者,半两粮票不仅仅是因为上海人会精打细算,而且是当年上海人民与国家协力同心,一起度过艰难时光,在克服苦难中前行,为了兼顾社会公平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半两粮票还可以买一块奶油蛋糕,或者一根油条,或者一碗小馄饨,或者一碗鸡粥(一碗白粥给交上一点鲜酱油)。相对于艰难时期的半两粮票,展览还在展项中呼应如今的“光盘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窄窄的弄堂、“笃笃笃,卖糖粥”“玫瑰白糖伦敦糕”……的叫卖声,到骆驼担、老虎灶、年夜饭、咖啡馆,再到食玩墙、仿真食品玩具、互动体验等,通过多种手段,历史博物馆从多角度呈现上海调和东西、吸纳南北,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上海味道。观众还可扫一扫文物旁的二维码,展品背后的故事也将“一扫即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历时半年筹备,拜访了相关饮食文化的专家学者,还特意赴浦东三林本帮菜馆寻找国家级烹饪大师、“上海本帮菜”第一人李伯荣使用过的厨具,并专门征集了一些海派餐具。

据悉,展览将从即日起展出至3月2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周菲 刘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