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区江东街道凉水村,这两年,随着一些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乡村面貌大变样。村民们欣喜地说,凉水村的产业由“凉”变“热”了。

谈起凉水村的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盛胜如数家珍:生态养猪场建成投用,年出栏量有1200多头,农民出资“认养”一头猪,每年都能分红;村里200多亩优质柑橘园郁郁葱葱,盛果期每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投资600余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已经完工……

“山村产业要‘活’起来,不能光靠咱们单打独斗,还得巧借外力,抱团发展。”2019年初,重庆市政府驻京办干部邹金仓来到凉水村担任第一书记,提出了产业扶贫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10月21日,凉水村驻村干部与村民商讨产业发展之策。(凉水村驻村工作队供图)

邹金仓看上了村集体近10亩闲置的建设用地,于是与区里一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联系,合伙建规模养殖场。村集体出钱出地出厂房,龙头企业出仔猪、出养殖技术。72户建卡贫困户也没落下,每户出资2000元“认养”一头猪,一年分红600元,随时可以退股。“平时养猪、防疫、销售上的事,都是专业养殖场在负责,我们真是省心省力。”贫困户盛锡刚说。

要发展产业,人才是关键,但凉水村就是缺人才。4组村民王磊这些年跑水果货运,发现优质柑橘市场行情不错,也在村里流转过来土地,种起了柑橘,但种植技术难倒了他。“我种出的柑橘又酸又不好看,效益怎么好得起来?”王磊对邹金仓诉苦。

邹金仓不畏难,专门跑到涪陵区果品办和江东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请来农技专家为王磊的果园“把脉”,发现这些柑橘种植土质、水源灌溉都没问题,就是没掌握好配肥、剪枝、养护等技术要领。

专家们为王磊的果园量身定制了“农事日历”,一年至少施3次有机肥,果子摘了后,还要仔细修枝……一个个技术标准讲得很细很实。

在专家的帮助下,王磊种果子有了不错的收益,他又组织12户柑橘种植户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定期邀请专家下地指导,效益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月18日,凉水村农民在柑橘基地进行冬季管护。(凉水村驻村工作队供图)

现在,通过农户主体“捆绑式”参与、扶贫产业“链条式”带动、涉农资源“整合式”投入,凉水村已经形成了榨菜、生猪、花椒、柑橘四大产业,村集体和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了。(记者李松、王晓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