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80后”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美川可谓家喻户晓,他通过养牛,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当地贫困户树立了一个标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马美川所在的祁连县阿柔乡青阳沟村农事队,原来是一个农业村,队员们没有牧场和牛羊,2015年,马美川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2016年年底,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马美川如期脱贫摘帽。在众多的脱贫户中,马美川的脱贫之路成了全村甚至全乡学习的榜样。

记者见到马美川时,他正在清理牛栏里的卫生,整理着牛栏杂物,查看牦牛的长势情况。他时而观察着牦牛的精神状态,时而检查着牦牛的整个状态是否正常。虽然忙碌,但满心的喜悦却都写在了脸上。

“在被识别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我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我的。”马美川告诉记者,每当听到类似的话,他的脸上都是火辣辣的。这也让他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早日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这是脱贫后马美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成为精准扶贫户后,祁连县委组织部为马美川安排了一名帮扶人。经过帮扶人员的不懈努力,马美川决定靠勤劳双手的奋斗,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在了解了马美川迫切希望脱贫的愿望之后,帮扶干部积极邀请他参加县、乡上组织的技能培训。马美川自己也勤奋好学,他忙里偷闲参加村上的会议和学习扶贫方面的政策,参加产业方面的各种培训,培训课结束后别人都回家了,他还拉着老师问一些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这让老师非常感动,耐心地解答他的每一个问题。通过培训,马美川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都表现得非常优异,顺利地取得了培训证书。

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说干就干,2016年3月,通过多方筹资,马美川建起了82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开始了养殖牦牛之路……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欠缺,使得马美川这条路比别人走得更加艰辛。马美川深知,买牛不难,但要养好牛并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有实干精神,白天他既要在养殖场里观察牛的生长情况,还要管理种植和购买用于喂牛的青草饲料,只有晚上才有多余时间来学习饲养技术。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多方打电话咨询专家,积极联系帮扶干部邀请乡兽医站技术员专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马美川每个细节都不放松,饲养的牦牛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的现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下来,马美川卖出了60余头牛,年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要像以前靠打零工和务农,我得挣好几年,现在在家搞产业发展,又能陪在孩子身边,真是一举两得。”说起自己的第一桶金,马美川的幸福溢于言表。

尝到养牛甜头后,马美川并没有停滞不前,2017年,他扩建了牛栏,饲养了140头牛,并且仅用一年多时间,依靠科学的养殖技术,出售140余头牛,收入近30万元,向他请教技术的人络绎不绝。

养牛有技术、有销路又赚钱,这是做梦也没想到会落在自己头上的大好事,但在去年年底时,马美川却闷闷不乐起来。原来,自己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是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为别人也做点事,也帮助帮助别人。

马美川表示,如果是村里贫困户购买牛搞养殖,他可以便宜出售牛犊,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牛的销售,村外的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不定期的生长情况检查。村里和邻村一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看到他靠养牛走出了致富路,便纷纷前来找他学习养殖知识。截至目前,马美川共带动当地群众养殖了400余头牛。

马美川笑着告诉记者,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最主要的是现在他们的腰杆子挺直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这话时他们一家三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感到自卑的感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扶贫的好待遇,感谢帮扶责任人,我脱贫后会和政府一起帮助许多像我一样曾经困难的家庭。”马美川说,现在政策这么好,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我们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要靠自己,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现在的马美川信心十足,他表示将来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人实现致富增收梦,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