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寺村位于石楼县辛关镇北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由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83户576口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曾经都处在深度贫困线下。

2017年行政村撤并中,法寺村虽然被撤并入了坪泉村,但是按照撤村不撤政策的原则,法寺村仍然还是石楼县纪委监委的定点帮扶村。

2018年4月,苏世平被任命为县纪委监委派驻法寺村的第一书记。其职责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带领规定村的贫困户实现规定目标。艰巨的扶贫“三规”任务在苏世平看来就如同暴雨前的黑云一般压在了他的肩上。

苏世平说,到了法寺村,了解到法寺村的帮扶数字以后,不仅让他吃了一惊,打了一个寒颤,而且瞬间产生了后悔的念头。因为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全面实现小康了,村里还有多一半都是身处深度贫困边缘的群众,这让他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

从刚开始的满脸嬉笑到后来的一脸严肃,从起初的懊悔到最后的豁出去。在与苏世平一下午的愉快交谈中,记者不仅感受到了一位机关干部逐渐向基层干部转变的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在面对使命与责任中的坚定选择与无私奉献。

记得一年前,在一次下乡中,领导问苏世平有什么困难时,他的回答让全场人既惊讶又好笑。他说,他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时间严重的不够用,我得一步一步进入“村民”的角色。

为了当一个好“村民”,苏世平自从拿到村里的表册信息后就一头扎进了法寺村,从走村入户到了解村情民情;从熟悉资料到排查错漏偏差,每一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每一户的致贫原因,他都要亲自核实、重新走访。有的村民白天下地不在家,他就晚上去;有的村民外出打工不在村,他就打电话。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走访,他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为村里开出了“12311”的脱贫“药方”。

这八项脱贫措施就是“一电两场三绿色”,外加坝沟和务工,带动法寺村107户村民,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今年77岁的刘长胜,不仅是法寺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还担任过17年的村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世平是个年轻人,而且是城里坐办公室的,肯定又是一位标准的“表哥(表格)”书记。后来通过两个多月的实践证明,世平不仅能吃苦耐劳,还能深入群众,更重要的是他定的脱贫措施很得人心。

第一书记苏世平,他的观点我赞成……参会人员都赞同,积极准备作计划,争取今年办成功。干部群众齐配合,实际行动见真情。今年咱村要脱贫,献礼脱贫谢党恩。”2019年七一期间,在村里组织的老党员座谈会上,老刘结合村民对苏世平的夸赞内容写了这首顺口溜《夸夸我村的第一书记》,代表全村群众表达对苏世平工作的认可和感激。

这样的夸赞对于苏世平来说就像村里放牛人用的鞭子抽打在自己的身上,催促着他早日落实带领大家脱贫奔小康的铮铮誓言。但是行政村撤并后留下的思想后遗症却成了他难以越过的障碍。于是他三番五次的上门沟通、七上八下的组织协调,并不惜利用自己纪检干部的身份,从监督与被监督的辨证关系出发,给大家讲法律、谈纪律、说道理、拉感情。同时通过组织召开各类会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党员、党务等制度,明确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以制度管人,依职责办事。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不仅实现了两个村合并后村干部思想的大统一,而且扭转了两村村民互相拆台、讽刺、挖苦的局面。

“以前并了两个村是‘合而不和’,现在是‘和而有为’,这都要感谢苏书记的努力。”村民贺卫平一句话道出了苏世平下乡以来的所有付出,也代表着法寺村已形成了万众一心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在苏世平的带领下,目前,法寺村的光伏发电已成功并网,可带动51户无劳动能力的兜底贫困户实现稳定长远脱贫;貂场和猪场也已建设完成,不仅可让36户通过移民脱贫的群众得到稳定收益,还能让在村的20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通过能人成立合作社吸引贫困家庭参与绿色谷子种植、枣树提质增效、荒山造林植绿,让绿意尽染法寺,让特产惠及全村。通过打坝造地、外出务工,让种地者有良田、务工者有技术。这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使得整个法寺村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我的承诺都已兑现,村里一户不落都实现了小康”苏世平说,“我们正在朝着乡村振兴的路上前进”。(记者 冯海砚 通 讯 员 刘 瑞)

吕梁日报

[编辑:白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