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月,64位演员从零开始学啀话、练身段、背台词……最终“功成名就”!1月15日晚,大型原创啀歌音乐剧《红橙奇缘》在廉江剧院首演,赢得掌声阵阵,无数观众为之“醉倒”……

这部排练整整三个月的廉江本土年度大剧,由廉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维荣主创编剧,邀请国家一级导演梁群、国家一级演员林波任总导演,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廉江市委宣传部、廉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廉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出品。

该剧以脱贫攻坚+红橙发展+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廉江啀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其地方特色浓郁,有力地弘扬了廉江客家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廉江市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大胆尝试。

古今穿越

演绎奇缘唱小康

红橙收获季里,快递小哥边唱边舞忙碌发货,拉开了《红橙奇缘》大剧序幕。故事徐徐展开,精准扶贫工作组驻长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龙桔和长青村委会主任李橙同心努力,带领村民发展红橙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随着剧情进一步展开,男主角李橙的阿公(爷爷)向众人讲述起长青村先民阿橙和龙女三公主为红橙献身的传说爱情故事。伴随阿公的讲述,舞台场景“穿越”到古代,演绎神话传说内容。

整部音乐剧以阿公、李橙爷孙俩的讲述为纽带,数次穿插表演传说、现实两个部分的剧情,杂糅啀歌、戏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元素。最终,龙桔和李橙也在工作中互生情愫,两人携手成眷属。

啀歌是用廉江方言“啀话”演唱的山歌,至今有500多年历史,盛行了270多年。红橙则是廉江的“名片”之一,被誉为“国宴佳果”,目前廉江全市的种植面积约8万亩,带动近10万人脱贫致富。

“非遗+产业+扶贫+传说”。此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啀歌为载体,展现廉江实施精准扶贫、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实干精神,是廉江市的一次大胆尝试。

以红橙为核心,《红橙奇缘》讲述了廉江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包括修建青年运河、鹤地水库,发展红橙产业等故事,展开廉江人在党的带领下创业奔小康的火热画卷;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生动入心的表演,创作表演团队不负众望,于2021年新春到来之际,为广大民众“捧”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年度大戏。

精诚合作

反复练习下苦功

《红橙奇缘》的演员们一半是粤剧演员,来自廉江市剑清粤剧团,负责古代戏;另一半是廉江本地学校声乐老师和学生,负责现代戏。

《红橙奇缘》总导演梁群表示,声乐老师和学生们均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很多老师唱功是不错的,但他们原来都是单一地唱,而到了剧组不仅要唱还要对白并表演,这就需要他们下很大功夫来适应。而最具挑战性的,是剧中70%语言里边的唱法是啀歌,这种演出形式绝大多数艺术工作者此前并未尝试过。

李冰是《红橙奇缘》的主演之一,她还是廉江一中的副校长。

李冰觉得,此次参演的最大收获是学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音乐剧含有台词、演唱、舞蹈等诸多内容,对我们来讲是全新的领域,给予我们重新学习表演的机会。”

李冰告诉记者,为了演好这台大戏,她与其他演员一样,每天排练完自己的那场戏之后,谁都不休息,都是各自找一个角落反复琢磨、练习,参与的热情都非常高涨。她认为,参与演出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大有帮助。

古今戏穿越又融合,场景交互唱奇缘

剑清粤剧团的演员们舞台经验相对更丰富些。他们扎根基层农村,承担起“送戏下乡”任务,每年粤剧演出超过300场次。

据了解,参与《红橙奇缘》古代戏演出的演员们平均年龄不到40岁,排练时还要兼顾“送戏下乡”任务,经常赶趟连轴转。在剧团创建人陈剑清看来,他们精力足、经验成熟,正值当打之年。“要年轻漂亮,还要嗓子好,才能吸引更多人看。”陈剑清笑说,粤剧表演也需与时俱进,近年该剧团着力培养新生力量,不少20来岁的年轻人加入团队,粤剧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显出欣欣向荣姿态……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李廷睿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郭龙碧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王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