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寒气袭人。2020年12月18日,走进银花河畔的丹凤县土门镇土门村,机器轰鸣,笑声不断。在土门镇农业产业联合基地里,一座座钢构大棚拔地而起,村民们有的铲土平地,有的搭架建棚,有的倒水泥修路……一派繁忙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产业基地联合体,在场干活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都期盼着这些大棚赶快建成,他们就能在家门口找个稳定的工作,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稳稳地赚钱。土门村王后组村民王坤民说:“听说基地建好后,会把镇上各个村的产业集合在一块,集中管理、抱团发展。对我们村民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啊!”

村民所说的土门镇农业产业联合体项目涉及土门镇8个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将通过“党组织+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运行。对于土门镇来说,这在丹凤县是破冰之举、创新之举。

土门镇地处商南、丹凤、山阳三县交界处。近年来,土门镇抓住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和丹凤宁陕高速公路过境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村级集体经济一跃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镇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紧扣“精、准”二字,以产业脱贫为重点,增强群众“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等绿色特色产业,逐渐在全镇形成以长沙沟、高峪、八十河等村的大樱桃,七星、龙王庙河等村的冬枣,龙王庙河的文冠果、黄姜、油用牡丹,高峪的香椿等四个特色产业千亩基地村。在建设初期,这些产业的培育,有的采取政府买树苗、群众栽植自主经营,有的由集体经济牵头、群众入股的方式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脱贫增收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每年瓜果蔬菜成熟期的到来,大量的新鲜果蔬如何保存储藏、尽快变现、增收增效?这个问题让许多干部群众焦虑和头疼。如果处理不好,又会使农业陷入“果贱伤农”的怪圈,不但让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还会打击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群众收入,阻碍产业发展。

一味地依靠各村的“单打独斗”,既不能成规模稳定发展,产业带贫的效应也会大打折扣。土门镇党委书记张建成说,为破解产业散、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镇党委、政府在制度保障、资源整合、开拓渠道上下功夫,兼顾村集体经济缺能人、缺资金等难题,转变思路,打破行政村界限,全镇“一盘棋”,通盘谋划、合理布局,变产业发展“单打独斗”为“兵团作战”,加快各类要素有机融合,尤其是发挥驻村干部的特长和优势,以期实现资金利用高效化、管理公司化、土地集约化,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人、地、钱”的瓶颈,推动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集群发展。目前,镇上已成立联合总社,探索出一套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的模式。这样一来,由原来各村“各吹各的号”变为共下“一盘棋”,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推进,为同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

思路一变天地宽。土门镇多次邀请省果蔬方面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因势利导、乘势而为,逐渐把群众的生产经营引导到产业化经营的路上来。土门镇采取“五指抱拳”的做法,精心谋划,主动出击,成立联合农民合作组织抱团发展。镇上邀请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充分论证,采取由各村集体合作社入股的形式,成立土门镇农村经济合作总社,以金钟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创市场。镇上整合苏陕合作项目资金,在土门镇流转土地109亩,建设69个日光温棚,实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冬枣、羊肚菌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从根本上规避农户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

张建成说,为了让产业发展搭上消费扶贫的“班车”,把土门农产品推向大市场,土门镇引导公司积极与大市场接轨,培育地方绿色产品品牌,以形成占据市场的“招牌产品”。目前已初步打造成黑猪肉、香椿、土鸡、土蜂蜜等特色产品。土门镇抓住丹凤县和南京雨花台、西安市碑林区对口扶贫的机遇,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与驻南京的土特产旗舰店合作,将其作为销售主渠道;同时和雨花台、西安碑林区的超市积极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金钟现代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刚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兴奋地说:一变天地宽。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培育‘网红经济’,大力培育地方网红达人带货,让网上销售成为主渠道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土门镇农业产业联合体项目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即集生产、加工包装、贮存、销售为一体,以土门村为中心,建成中药材500亩、猕猴桃218亩、现代化肉鸡场1个、金钟有限公司1个(建现代设施大棚69个),辐射带动八十河村大樱桃基地、电商中心;长沙沟口村千吨汽调库、农业田园综合体;高峪村千亩香椿基地、土门公社农家乐、千吨有机肥加工厂;七星村四兄弟农产品加工厂、千亩冬枣基地;龙王庙香菇基地、冬枣基地;龙泉村千亩核桃基地、千亩中药材基地;黑沟村百万肉鸡基地、千亩中药材基地。做到了生产主要有“药、菇、鸡、果、棚”,配套有千吨有机肥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厂、千吨汽调库,销售线上(电商)线下(雨丹协作南京展区、西安文艺路街办展区)相结合。各产业基地相互配合,各取所需,合作共赢,打通了产业发展“堵点”和“痛点”,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该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600万,年实现收入300万元,可带动千人就业增收。

张建成说,延长链条、拓宽渠道、抱团发展,是一个资源统筹、力量整合、优势互补的过程,这样将唤醒沉睡的闲散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实现闲散低效资源的整合、富裕村和薄弱村的优势互补,更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日前,丹凤县利用苏陕协作项目投资290万元建起的千吨气调库在土门镇长沙沟村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产业产品销售中的储藏问题迎刃而解,长期困扰农业产业发展的销售难题也有了破解之法。

土门镇高峪村六组的赵根社,因妻子患病和交通不便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搬迁到土门下河移民安置点。平日里,60多岁的他一边照顾老伴,一边在附近干些零活。当天,他在镇上的产业基地里负责平地。他说,在基地干活有一段时间了,有啥活他就干啥活,一天差不多能挣200元。“这产业基地建得好,现在我可以在这干活,建成后也可以到大棚干活,挣些零花钱,还方便照看屋里。”赵根社说着用手背抹了把额头的汗珠,高兴地笑出了声。

土门镇走产业化路子着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的法子,在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并成为抑贫长效举措方面显得底气十足。如今,土门镇金钟现代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设的大棚项目有条不紊,基地建设进度已完成70%,预计在2020年3月份投入使用,届时将进一步壮大土门镇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增效,真正实现下活“一盘棋”、破解老难题,让群众也有了规避、抵御、化解市场风险的底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