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禅城区教育局的捐赠下,湛江廉江市石颈镇香岭村香岭小学的课桌椅全部换新了。

“看到真金白银,大家开不开心?”“开心!”“下面我们来发今年的分红……”11月底,石岭镇垭坭塘村贫困户郑均从村支书手里接过了1900多元现金,村民们开心地鼓掌,将当天的村扶贫产业分红大会推向了高潮;黄竹垌村的扶贫车间里,缝纫机车滋滋声不断,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地赶着订单,贫困户陈妹盘算着这个月的工资能拿到4000元左右;而石颈镇香岭村种植基地的藤条上,百香果慢慢变黄了,新一季收获时节要到了。自精准扶贫以来,湛江廉江市大力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谋发展,以产业为基础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贫困户们一边收获着昨日的成果,一边种下明日的希望。

扶贫概况

构建“造血式”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2016年以来,湛江廉江市坚持做大做强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累计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9.2508亿元,全面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达2215个,惠及贫困人口16220户39244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统筹推进特色扶贫产业基地,全市17个乡镇已实施“一镇一业”扶贫项目,并建立镇级产业扶贫基地,构建了“造血式”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湛江廉江市石颈镇香岭村第一书记梁敬业为村里的百香果代言。

石颈镇香岭村:

百香果让贫困户的生活“香”起来

风吹过一眼望不到头的层层绿叶,一个个正从青绿转金黄的百香果果实在藤条间随风摇摆,果香随风飘远,萦绕着村庄。2016年以来,对口帮扶石颈镇香岭村的佛山禅城区教育局,结合村里的气候情况、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决定发展百香果产业。过去几年中,村里的百香果种植从41亩扩展到81亩,再发展到如今的108亩,从村里自己种到引入专业公司进行管理,产业越做做大,香岭村名副其实的“香”起来了。

百香果产业已初具规模

“对村民来说,能真的看到赚钱才能安心做。当时百香果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逐日增加,而且种植见效快,经济价值高,是很好的扶贫项目。”禅城区教育局驻香岭村第一书记梁敬业说,2017年底,香岭村的41亩百香果试产成功,每亩产量超过2000斤,形势很喜人,但销售很愁人。“但我们不是单打独斗,早在2018年,禅城区教育局就更充分利用教育系统资源进行消费扶贫,发动教育部门、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开展‘以购代捐’,在这产业刚起步的时候,做到了扶一把,送一程。”2018年,香岭镇卖出百香果4万多斤,销售额达24万多元。

最开始,果园没有找专业公司,规模也不敢做大。去年,村里引入了专业的种植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和指导后,先是将基地扩大了40亩,种上了新的“黄金果”百香果品种,今年又把边上的27亩地也拿了下来。“整个108亩的百香果基地如今全部铺设了滴灌,日常浇灌、施肥都能实现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人力,百香果产业初具规模。”梁敬业说。

以产业保就业稳民生

上百亩的果园,既是产业基地,也是当地贫困户的就业保障基地。经常在百香果园帮工的赖民生,家里有4个男孩。精准扶贫开始时,四个孩子都还在读书,“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更别说是4个。扶贫开始后,赖民生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另外孩子们又获得了教育补贴,日子慢慢好起来。如今,赖民生家里的4个孩子都毕业出来打工赚钱了,一个在广州做眼镜、一个在深圳做厨师,另外两个也在打工,家里最艰难的时光算是熬过去了。

同样受益于百香果基地的还有贫困户揭育保一家。“喏,这是化疗留的针头。”坐在自家门口,揭育保有说有笑地扯开衣袖给记者看身上的针头,整个人精神气很足,完全不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去年底,揭育保被查出肠癌,手术后,为了照顾揭育保一家,村里特别安排他们夫妻俩到百香果基地做一些轻松的活计,两人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后来,揭育保开始化疗,无法再工作。由于妻子陈蓬要照顾他,村里又特别为陈蓬安排了公益性保洁岗位。“现在政策也好,政府对我们很好,要不然也看不起这个病。”陈蓬满脸笑容地说,扶贫干部和村干部都经常帮助他们,“家里收入还可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江廉江市石颈镇香岭村贫困户揭育保因病无法工作,为此,驻村工作队特意为其妻陈蓬在村里安排了一个公益性的保洁岗位。

结对帮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抓产业利当下,抓教育利未来。结对帮扶以来,佛山禅城区教育局一直非常重视香岭村的教育发展。区里的玫瑰小学、环湖小学与香岭小学结对,从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教学研讨等方面,帮助香岭小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今年9月,两地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研交流活动,香岭小学教师团队到禅城区小学进行跟班培训,禅城区两所学校派出了教师团队到香岭小学进行教学指导。“这边的学生很喜欢佛山过来的老师上课,觉得‘很有趣’!”香岭小学的江校长说。

“他们又‘偷偷’给你寄东西啦,现在都不告诉我了。”在香岭小学办公室看到玫瑰小学寄过来的一大堆文具、作业本、练习册等物资,梁敬业一边“抱怨”一边高兴地说。过去几年,禅城区教育局不仅向学校、贫困户多次捐赠书籍、文体用品,还自筹资金为香岭小学建了一座小型图书馆,里面有图书3000册,“我们这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要过来看一节课的书。这里的书还可以借回家。”江校长说。

今年,禅城区教育局还把香岭小学的课桌椅全部换新,村里的贫困户,家中只要有孩子在读书,都全部送了新的课桌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江廉江市石岭镇垭坭塘村扶贫产业分红大会上,贫困户郑均获得2400多元分红,心里乐开了花。

石岭镇垭坭塘村:

从丢荒耕地里走出来的产业发展路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过去5年,我们一起奋斗。看到大家如今思想观念和生活的转变,我真的很开心。”11月26日,在石岭镇垭坭塘村的扶贫产业分红大会上,来自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文超动情地说,“今天两笔分红总额是7万多元,每户多的能分到两三千元,少的也有一千多元。今年年中,我们已经人均分红了859元。过两天,还会有一个光伏结算的钱打到大家上户。可谓好事连连!”

盘活丢荒耕地,发展扶贫种植产业

2016年,初到垭坭塘村时,李文超头上才零星几根白头发,“现在满头都白了。”他坦言,刚到村里开始扶贫时,其实对三农是真不熟。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该从哪里入手,这些都成为了工作队所有人日思夜想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以及和村两委的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发展产业。”李文超说。

2017年以来,垭坭塘村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连片开发盘活村中丢荒耕地约68亩,带领贫困户集体种植甘蔗、大蒜、水稻等,累计收入20多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累计人均分红980多元。

然而,在初期的产业项目中,贫困户在产业基地务工只计工日,不拿报酬,只有等产业有收益后才实行按劳分红,这在廉江也就他们村是这么做了。不给钱贫困户还愿意干?李文超一直都坚持认为,扶贫产业基地要让贫困户自主当家,要用产业发展去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他们把扶贫产业当成自己的产业来做,只有把贫困户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持续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路,相信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相信脱贫是要靠自己双手奋斗,才能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我们从2017年开始,到2018年底分红前都没有发过钱,但他们没有怨言。因为大家明白,这是为自己做的,将来生活必然也是这样要靠自己挣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江廉江市垭坭塘村廉心火龙果扶贫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贫困户黎四妹在劳作。

产业带动就业,只要肯干就有工作

2018年,出于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及技术、产销、风险可控等各方面考虑,垭坭塘村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引入了农业龙头企业廉江市德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盛”),“我们把原有的产业基地交给了德盛,投入扶贫资产30万元和贫困户小贷金融扶贫贷款75万元,以龙头企业+贫困户+地基+合作社的模式,探索建立起扶贫产业长效机制。”李文超说。随着合作的深入,德盛先后在村里建立了三个扶贫产业地基,种植了水稻、火龙果和圣女果,并且打造了“一村一品”廉心品牌圣女果,为垭坭塘村整体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种植基地里,刚领到今年分红的郑均,正喜气洋洋地给圣女果扎苗架,谈起扶贫他就忍不住地夸,“工作组给了好大的关照,方方面面都想着大家,开荒种地,甘蔗、南瓜,水稻都种过,现在又种番茄仔,样样都能赚钱,帮我们脱贫致富。”郑均说,出工有钱挣,子女读书有补贴,房子也建好了,“每个人都愿意来基地做工,积极性很高。”贫困户黎四妹,如今已是基地里的熟练工人。“只要肯做就有工作。”黎四妹告诉新快报记者,“家里危房都已经翻修好了,今年新买了彩电、冰箱和空调,家里生活变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分公司自筹资金,在湛江廉江市新民镇黄竹垌村黄竹垌小学设光明学堂,为孩子午休和学习提供方便。

新民镇黄竹垌村:

扶贫车间里织出脱贫致富新生活

“滋滋滋,滋滋滋……”缝衣机单调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七八个女工正埋头推动布料,很快,一件成衣就送到了陈妹的手里。2019年12月2日,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正式投入运营,32名贫困户和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从扶贫车间开张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的陈妹,如今是车间的质检员,“以前要在家带小孩,出不去,没收入。到车间以后,不但多了一份工资,中午孩子们放学还能到这里吃饭,方便了很多。”小小的车间里,织出的不仅仅是新衣服,还有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江廉江市新民镇黄竹垌村的制衣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要树立起产业扶贫模式的标杆

扶贫,发展什么产业?这个无数扶贫干部思考过千百次的问题,此前也同样摆在了佛山禅城区人大派驻黄竹垌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刘君的面前。“佛山制衣业发达,我们黄竹垌村有足够的劳动力,可承接佛山服装产业链的外溢,让贫困户和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19年5月,刘君提出的在村里推进扶贫制衣车间项目的建议,得到了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的一致同意。把村里闲置的小学分校校舍改造成厂房,“挖”了9个熟手技工过来培训贫困户和村民,资金到位,设备到位后,以服装来料加工为主的制衣扶贫车间,当年年底就挂牌开工了。

今年1月,贫困户和村民领到了平均近3000元的月薪。产业带动就业的甜头,让贫困户们对未来信心倍增。今年7月,村里再投入约50万元,对扶贫车间进行了扩建,缝纫机车位数达到60个以上,接单能力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已完成服装加工订单10多万件。

“我们做这个扶贫制衣车间的初衷,一来是发展扶贫产业解决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希望以点带面,培训这些在家里出不去的乡村妇女掌握一门手艺。”刘君更为深远想到,“如果能在当地培养出更多的熟手工人,把名声打出去,是不是就能带动更多的厂家进来。有了黄竹垌村这个样板,以后即使不靠扶贫拉动,企业自己也愿意过来投资。”他说,接下来,车间要提高技术水平和狠抓质量管控,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树立起产业扶贫模式的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湛江廉江市新民镇黄竹垌村制衣扶贫车间,贫困户陈妹从事质检工作,一个月可以赚2500多块钱。

人居环境改善“进度条”即将完成

在村里的三叉路口,矗立着一幅数米高的“黄竹垌村委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图”。站在巨大的地图下,刘君指着图中密密麻麻的各种标识说,“这个规划绝不是一个挂在墙上给人看看就好的。现在这张规划图,我们的进度条已经完成了94%。”

作为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之一,黄竹垌村15条自然村,如今已全部实现硬底化村道、集中供水、灯光球场、公共厕所及垃圾收集池、路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提升改造了教育环境,为村里的尖角小学打造“光明课室”和“幸福厨房”,完善了学校课室、操场、休息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厨房配套建设。

“现在唯一还缺一个大的特色生态农业,目前正在推进。”据刘君透露,村里有近5000亩良田,特色产业就是种蔬菜,但缺水是个短板。为此,村里投资新建了2座电动农田灌溉站,把水引到农田里来。“水利搞好了,农田就都能利用起来,特色农业就能实现。工程预计年底前就能完工,这样一来,整个规划图上标的,我们就都实现了!”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