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讲好劳模故事,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近日,小编采访了我院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喻洪流教授,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工匠精神、民族情怀。

人物专访 INTERVIEW

喻洪流

1966年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 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创建我国第一个康复工程专业

  • 创办国内第一本康复工程领域学术杂志

  • 发起创办多个全国性康复工程领域学术组织及会议

  •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委会主委兼康复机器人联盟理事长

  •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常务理事,康复器械专委会执行主委兼秘书长

  • 上海市生物医学会工程学会康复工程专委会主委

  • 上海市重点科技领域(康复器械)技术预见首席专家

  • 亚洲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联盟(CREATe Asia)前主席

  • 《世界康复工程与器械》杂志主编

  • 国际最大康复工程学术会议i-CREATe2018大会主席

  • 近三年带领团队承担4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任务

  • 实现技术及专利成果转让合同金额数千万元

  • 第1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劳模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把个人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胸怀国家振兴之责,情系民族复兴之任,为之不懈奋斗。”

走进学校先进制造大楼十三楼一间装饰简朴的办公室,一位身材不高但气质儒雅的老师出现在我眼前。他面带笑容,从办公桌前站起身来跟我打招呼,显得和蔼而亲切,原来这就是我仰慕大名的我院老师、上海市“新晋劳模”喻洪流教授。谈及此次被评为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喻教授显得十分谦虚,他强调,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深感荣幸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背负着更大的责任,要为青年教师与莘莘学子展现榜样的力量。

喻洪流教授所在康复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一角

喻教授认为,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在脚踏实地完成工作的同时,做一个为国家社会的星空仰望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胸怀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知识与智慧。这既是家国情怀,也更是一种责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我们从事的康复工程不仅关系着老龄化社会与康复重大需求的康复器械产业,也更是一种造福弱势群体的福祉事业,有幸融入推动行业发展的大潮是人生的幸福。”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首位

喻洪流教授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30年前,他研究生毕业进入一所高校当老师,4年后他进入一家现代化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工作。当他26年前走进那座基本符合当今“智能制造”、“工业4.0”概念的全自动化工厂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我国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这种感触撞击着内心那份技术报国的使命情怀。

喻洪流教授与团队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企业,他勤奋工作,很快从一名工程师成为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部负责人,带领着近200人的工程技术队伍,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累计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1999年,他第一次被评上所在城市三年一次的市级劳模(先进劳动者)。

企业的工作似乎是一帆风顺,然而岁月一直在拨动着自己心中那根难以割舍的教书育人之弦,内心一直充满着教书育人的炽热情怀与梦想追求。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掉这份待遇优渥的工作,甘愿回校园去做一名“教师匠”,为学子们传授现代工程实践的知识与理念。

谈及自己带领的教师及学生科研团队,喻教授非常坚定地表示为社会培养矢志于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是自己一生的主干事业。

2006年,为培养行业人才,他不辞艰辛撰写3万多字的专业可行性报告,继而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3年,他负责创立了国内理工科大学第一个假肢矫形工程本科专业;2019年,他作为负责人在学校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康复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内此领域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他说:“似乎很幸运,每次建新专业都遇到了很支持我的领导”。我们能感受到他为国为行业培养急需人才的情怀是如此执着,可能这种精神也能打动人。

有了专业,喻教授又为如何能培养好学生操起心来。面对新专业教材缺乏,近年来他主编、参编康复工程相关教材或参考书10余本,其中主编了多本填补国内空缺的创新教材及著作。

喻洪流教授课外在实验室指导本科生创新

他主张创新能力要从本科生的培养开始。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就被鼓励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项目。他说:“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最好学习方法应该是‘在做中学’,实践创新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必经之路”。他曾在康复工程实验室面向全校发起的“2020本科生暑期实践班”的开班仪式上说:“不论哪个专业的同学,你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大胆创新大胆实验,老师将为你们提供全部研究经费的支持”。

喻洪流教授课外带领本科生参观2010世博会上的康复福祉科技

喻教授认为,老师的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项目支持下的人才培养甚至是大学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他强调研究生决不能为了项目而机械式地完成任务,研究必须把具有科学或应用价值、把对推动国家或社会进步有意义作为永恒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与喻教授的交谈中,他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时不时引用老子等伟大先哲的经典语录。难怪他平日经常教育学生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多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甚至美学,健全个人综合素质,激发科学创新思维。在他的师者仁心的谆谆教诲下,一批批优秀学子从他的实验室起步在人生的大海中扬帆起航。

喻洪流教授在学生创新实验班开办仪式上讲课

多年来,他指导学生共获得各种竞赛获奖近100项,先后多次荣获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团队特等奖、一等奖。

2014年,他指导学生团队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金奖。

2015年,他指导学生成立康复机器人创业公司上海卓道医疗,现已成为国内康复机器人领域领军企业之一,创新成果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2017年,他指导从本科大一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赵伟亮在全国五万名国奖获奖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为108名杰出代表之一,事迹登上《人民日报》。

时任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

与获得“挑战杯”金奖的喻洪流教授团队师生座谈

他带领团队培养人才的模式得到行业同行的认可,荣获202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持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相统一,潜心研究,硕果累累

喻洪流教授提出,上海理工大学的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而这种引领的自信及践行向这一目标奋进的力量,只能来自比同行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喻洪流教授在实验室工作

同团队的李素姣老师对记者感慨道:“喻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殚精竭力,拼搏奋斗,经常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常常抱病坚持工作,更难得的是,在事务繁重之时,他也依旧坚持对团队工作把控亲力亲为。他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令师生为之钦佩。”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还致力于培养一支业务能力精、协作精神强的科研团队。他带领的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康复工程”重点创新团队有26名教师,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4名。他总是像家人一样真诚关心团队教师的发展。“喻老师与其说是我们的团队领导,还不如说是我们的人生与工作导师,他总是悉心指导、真诚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成长,让我们内心感动不已”,已成长为博士生导师的团队青年老师石萍在回忆自己在团队的成长时这样说道。

喻洪流教授与团队师生在实验室讨论

(东方卫视新闻24小时专访镜头)

喻洪流教授潜心科研,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50多项,实现技术及成果转让合同金额数千万元,带领团队在最近的短短三年内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3项,省部级项目20项,在神经康复机器人、智能假肢、康复护理与辅助机器人等三大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了肌电假肢及系列康复机器人等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康复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先后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2015-2018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科研突出贡献个人。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申报获批上海市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学校首个上海市工程中心,并在2018年上海市科委的评估中获优秀。

他的成果与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网、新民晚报头条、东方卫视、日本AFP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并被“全国高校思政网”作为先锋党员宣传典型。

坚持个人价值和服务社会相统一,为推动行业发展无私奉献

喻教授感慨道,康复器械行业既是一种产业,也是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一种福祉事业,他非常荣幸能有机会融入中国康复事业发展的大潮中,为推动康复技术与产业不断前行做出一份努力,服务社会和奉献国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目光长远,强调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中国未来的人口倒金字塔结构需要两大支撑,一是增加人口,二是多造服务老人的机器,需要提前布局,未雨绸缪,抢占世界智能养老与智能康复设备技术与产业高地。

喻洪流教授主持首届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器械专委会年会

为推动行业技术与产业发展,他殚精竭力,奋力前行。他说,服务社会是我们大学教师的一份责任,尽管个人的力量微薄,但如果能影响大家共同努力,将会形成一股推力强大的蓬勃力量。近20年来,他敢为人先,为行业发展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工程专业,为行业本领域人才培养铺平了道路

  • 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康复工程类杂志《世界康复工程与器械》(时任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主席、国际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励建安教授评价道:“该杂志在推动我国康复学术交流与进步方面贡献卓越”)

  • 牵头成立国内最大的康复工程产学研医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委会”,为我国卫生系统配合国务院60号文提供行业促进平台

  • 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康复器械行业协会“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器材专委会”

  • 牵头成立国内首个高校省部级康复器械工程中心“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共同发起创立国际最大康复工程学术组织—亚洲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联盟(CREATe Asia),并担任首位长任期主席

  • 在上海发起成立国内首个康复机器人专委会

  • 发起成立首个全国性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

CRAETe Asia主席喻洪流教授

在澳大利亚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学术年会上致辞

负责成立国内高校首个省部级康复器械工程中心

“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与丁晓东校长

为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2018年喻洪流教授发起成立

首个全国性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

(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党委书记牛恩喜为联盟揭牌)

为引导行业技术与产业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在国内发起创办系列学术会议:

  • 发起并组织举办首届中国康复机器人论坛,推动康复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

  • 发起并组织首届全国中医康复设备会议,推动中医康复设备技术与产业发展

  • 发起举办首届人工智能与康复学术会议,推动人工智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 发起举办首届康复机器人与物联网会议,推动物联网在康复中应用

  • 发起举办首届康复器械企业发展论坛,推动康复器械企业技术与产业的交流及进步

  • 发起举办面向全国的“沪江康复工程讲坛”系列培训班

  • 发起并共同创办国内首届国际康复医学工程会议(CRME)

  • 在国内组织举办国际最大康复工程学术会议i-CREATe2018

为了推动我国康复工程界与国际的学术交流,除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他还广泛访问世界康复机器人顶尖实验室,先后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瑞士联邦理工、伦敦帝国理工、新加坡南洋理工等2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实验室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他还在积极筹备“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为我国建立国际智能康复技术产业学术交流高地辛勤奔波。

喻洪流教授作为大会主席

在2020中国康复机器人论坛上致辞

论坛主席喻洪流教授在首届中医康复设备论坛上致辞

论坛主席喻洪流教授

在首届人工智能与医疗康复论坛上做学术报告

喻洪流教授在i-CREATe2018国际会议上

与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互赠纪念品

主编国内外创新系列教材与行业参考书:

  • 第一本康复器械技术著作《康复器械技术及路线图》

  • 第一本康复器械临床应用著作《康复器械临床应用指南》

  • 第一本医工交叉假肢学创新教材《假肢学》

  • 第一本假肢矫形器原理著作《假肢矫形器原理与应用》(原中国假肢研究所所长、知名假肢矫形器专家、原民政部刘志泉司长专门致信评价道:“我惊喜地发现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关于假肢矫形器的专著”)

  • 第一本研究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与政策的著作《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与福利政策》(为支撑国务院60号文《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供的政府咨询报告,国家民政部副部长邹铭作序)

  • “十三五”教育部教指委规划教材《康复工程导论》(合作主编)

  • 组织团队编写第一本肌电假肢著作《上肢假肢肌电控制技术》

  • 为推动行业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他似乎难以停下脚步,针对目前教材仍存在的知识空缺,又正在组织主编《康复工程概论》、《康复机器人概论》等新一代创新教材。

他为行业发展甘于奉献,带领团队先后为国家及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完成国际发展经验、支付体系、租赁政策、康复机器人路线图、行业技术产业路线图、行业人才战略等9份康复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咨询报告。

此外,为促进行业发展及社会福祉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积极组织及参与各种公益科普宣传活动。他主讲的“生命助力:智能化时代下的康复技术”公益科普节目已经在东方财经频道循环播出近半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20年他还荣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先进个人。

喻洪流教授在电视台做公益科普节目

喻洪流教授说:“一个国家民族,一定需要有人做不计个人利益、敢于探索的前行者”。

“喻教授,这么多年以来,你不曾感到累吗,给自己放个假吧!”常有人如此问他。

他总是笑着说:“身体上的累,睡一觉就好了,我的心从不曾疲惫,只要心不累,我就能一直不断前行,为我国康复事业发一份光和热!”

喻洪流教授与团队部分师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