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物品“买买买”,闲置的物品“变现回血”,如今,不少人通过二手平台将自己的闲置物品转售出去,闲置经济也成为了一种消费潮流。

闲置物品交易渐入人心

“我以前参加品牌的内购会活动,进去看了看,服饰旧款或者断码折扣力度都很大。化妆品保质期临期之前,销售价格也会特别便宜。所以如果手里有不合适的化妆品护肤品还是要尽快转手的,留给买家使用的时间越久,价格会相应的高一些。”在太原市小店区某高校当老师的小姚告诉记者,自己闲置的化妆品、护肤品多一些,抱着好奇的想法就把不适合的几款口红挂到了二手交易平台,很快就有买家联系,协商好价格之后很快出手,陆续已经卖出去70多件物品了。

“平台上除了使用过的二手物品,还能找到很多全新的闲置物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也有不少闲置物品是全新的,一个名叫“丸子”的网友出售的是全新库存机械表,虽然需要每天上发条,但凭借款式经典、价格便宜加上质量有保障,上架不到一周,就售出近十块。

“我收到了购买的鞋还有一包口罩,卖家留言也让心里暖暖的。”在新疆上学的苏麦上个月从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了双马丁靴,收货时她发现对方不仅寄来了鞋,还有口罩、袜子等物品,还留言让自己注意防护,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的语言,顿时眼睛有些酸,鞋才一百元,送了二十多元的物品,觉得这不仅仅是种交易,更有一层交流的感情。

随着闲置经济的观念渐入人心,像小姚他们这样尝试二手交易平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卖家也是买家,加入平台出售闲置、淘些便宜货、回笼资金,从家电家具、衣服饰品到游戏装备、古玩手办,交易的闲置物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各种消费问题时有发生

二手交易平台活跃度在提升,也伴随着有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在太原市水西关街工作的苏小姐曾经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卖出一台蒸汽拖布。“我600多元买的,使用时候不太顺手,就200元卖掉了。交易前说的考虑清楚再购买,拖布细节图之类也都给对方拍过去,结果收到货又种种不满意,退回来发现已经不能正常使用。”她表示,平时在二手平台搜索是会看到些买家拦腰砍价,或者在收到物品之后再扯皮,但是没想到自己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刚开始出售闲置物品不到三个月,遇上好几个骗子,还好跟朋友咨询过才没有上当。”赵女士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挂出”几件闲置的夏装和鞋,陆续收到买家私信,有的买家开始会咨询物品信息,之后表示不能在平台交易,要用其他方式付款;有的买家则什么都不问直接就要微信付款。后来才醒悟这就是圈套,用其他方式让卖家或买家不走平台交易,会出现如伪装成红包的链接、转账不成功让扫码等很多骗局。

“卖家并非是都具有正规资质的商家,所售商品大多为使用过的物品,因此价格灵活、低廉是其一种优势,但是相关凭证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买家很难通过图文介绍辨别真伪,给有意售假的卖家可乘之机。”业内人士表示,此外还会存在着商品以次充好、退款难、售后服务缺失等一些消费问题。

买卖双方需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买卖纠纷是一种共性问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二手物品买卖的定价、售后都存在很多问题,在交易中卖家关心的是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将物品销售出去并且能实现价格最大化,而买家则关心物品是不是物超所值。所以买卖双方如何保证自己的权益成了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再加上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产生很多恶意欺诈消费问题。而且我国对二手交易平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也给不法分子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太原市小店区某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部分用户按照流程注册后就可以发布闲置物品售卖信息。平台也只能根据用户举报,做出删除商品信息、冻结账号等处罚方式,并不能对所发布物品一一甄别,更没有能力将信息评估延伸至每单业务的买卖双方,对其形成约束。他建议双方都要增加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买方而言,交易前,要提前对所购物品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看对方是否已经实名,信用状况如何,尽量避免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外的支付方式支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卖方而言,也建议提前保留证据,防止恶意欺诈行为导致钱货受损。

本报记者:李若男

责编:贝贝

审核:夏雨 赵薇

点击图片

“山西经济日报”学习强国号重磅上线!

教你如何订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猜您喜欢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