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斜阳

1

因孩子盗窃而生的两起惨案,引人深思。

11月18日,又一起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的案件曝光,起因是母亲怀疑女儿拿了自己的28块钱……

这是一个底层家庭的心酸故事,12岁的小洁跟随母亲到深圳讨生活,两人寄住在亲戚家里,母亲阿芳在餐厅做着服务员的工作,小洁则暂时辍学。

今年2月份的一天晚上,阿芳怀疑小洁偷了自己28块钱,随后怒火中烧,抄起鞋柜上的一根塑料按摩板,责令小洁趴在床上,多次击打女儿大小腿后侧、手心等部位……之后,小洁躺在地板垫子上休息。

三个小时后,亲戚进来发现小洁的异样,连忙将其送医救治。

遗憾的是,小洁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然而,这起案件的曝光,离上一起12岁男孩偷手机被父亲殴打身亡的案件,仅仅过去了半个月。

10月15日晚,12岁男孩小安进入一手机店盗窃4部手机及若干现金,其继母发现后通知了在杭州打工的小安父亲老安,老安十分生气地赶回家中教训儿子。

11月2日,老安接小安放学后,就用电饭煲电线、跳绳等工具抽打他,边打边逼问盗窃手机的事情,连扫把杆都被打弯了。

小安被持续殴打近两个小时后,出现口渴、疼痛、休克等不适症状,老安和小安继母急忙将其送往医院,但遗憾的是,小安经抢救无效死亡。

得知小安死亡的手机店主,心里很不是滋味,两天都没吃下去饭,表示:孩子,你好好教育教育,不至于说打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还有湖南邵阳一位母亲打完女儿后,将女儿捆在树上示众的新闻,狠心的母亲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女儿偷东西、在网上乱消费,等等。最后,还是民警到现场给小女孩松了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三位家长都是因为孩子偷窃而用了极端的手段对付孩子。

孩子偷东西,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都至少偷过一次东西,绝大多数成年人在小时候也偷过东西。

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40%-60%的儿童具有“拿”别人东西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数据还会升高。

刘玉玲,华裔女演员,凭一己之力从贫困的最底层打入美国上流社会的女强人,也曾经在节目中自曝童年为了吃糖偷祖母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三毛也曾经在《胆小鬼》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偷拿妈妈钱的经历。

偷东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行为,只要家长适当引导,很快就会过去,不必要一遭遇就如临大敌、方寸大乱。

然而,在生活中,骤然发现孩子偷窃,很多家长都控制不住地脑补出一出十年后孩子“偷窃成性、锒铛入狱、凄惨一生”的剧情,进而施展“雷霆手段”(一顿暴打),期望把孩子从“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拖回来。

实际上,这些只是家长头脑中的妄想,是他们内心的焦虑导致的,一时的错误并不会毁了孩子一生。要相信,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所以,发现孩子偷了东西之后,家长第一件事情不该是气急败坏地打孩子,而应该先把自己头脑中关于“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幻想赶走,冷静下来,再来考虑应对的办法。

2

发现孩子偷窃,家长应该……

1.不要羞辱孩子。

当家长反应过度,给孩子贴上“小偷”或“骗子”的标签时,孩子内心会感到羞耻、痛苦,进而失去信心。

失去信心的孩子,他的不良行为并不会改善,甚至会加剧。最后家长会悲哀的发现孩子活成了自己口中的样子。

去年爆火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开头小哪吒偷跑出来和小妹妹开心地玩耍,却被村民视若洪水猛兽,骂他是“妖怪”,哪吒愤怒地说:“你们说我是妖怪,我就做个妖怪给你们看。”从此真的横行乡里,成为陈塘关一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爱奇艺)

2.不要打骂孩子。

打骂除了能发泄家长心中恨铁不成钢的怒火外,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头条新闻曾报道过广西玉林一个12岁男孩多次遭受父亲毒打的新闻,男孩是留守儿童,比较调皮,曾多次盗窃,父亲每次从外地打工回来听到邻居告状都会狠狠“教训”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过去了,孩子偷窃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暴力,仅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家长的打骂,并不会令孩子因偷窃的行为而感到悔恨,只会令他们因这次的偷窃不够隐蔽、编造的谎言不够逼真导致被识破而感到悔恨。

打骂让孩子们学会的是,下次偷东西时应该更加的隐蔽,编造更好的谎言,这样才更可能免于毒打。

3.和孩子探究偷东西的原因、感受和后果,唤起孩子的道德感。

家长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用不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偷东西这一不良行为及其影响。

“我八岁的时候偷过隔壁小朋友的汽车,当时感觉心怦怦跳,手也在抖,害怕极了,后来一直很不安……你偷拿妈妈的钱时是什么感受呢?”

“你想过妈妈发现钱不见了会是什么感受吗?”

“你觉得为什么有人会偷东西呢?偷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呢?”

“你觉得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呢?”

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和孩子一起基于道德层面去探索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4.当偷东西造成别人的损失时,家长和孩子沟通一致、尽量去弥补损失。

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偷来的东西如何归还,由谁归还,归还的过程一定是尴尬而不安的,但是孩子最终会知道,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知乎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把同学的转笔刀据为己有之后发生的故事:

妈妈发现她铅笔盒里多出的转笔刀后,承诺她只要诚实地说出来,不会打骂她,她支支吾吾地说出了真相。

寒冬腊月的晚上,爸爸陪着忐忑不安的她走了很远的路,一起去同学家里归还转笔刀……

事情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位网友坦言,她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滴水成冰的晚上,爸妈坚定的眼神、自己怯懦却诚恳的道歉和同学妈妈温和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3

做好这两件事,预防“偷东西”的发生。

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还能发现藏在偷东西背后的秘密。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对新玩具、新零食的渴盼,可能是亲情的缺失。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从根源上预防孩子这一不良行为的发生。

1.给孩子“钱”

孩子偷窃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对于某样东西的渴盼,为了孩子有能力买下它,家长可以每周给孩子固定数量的零用钱,并引导孩子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给孩子 “爱”

《正面管教》中提到,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一部分父母工作繁忙,没时间跟孩子接触,孩子会慢慢忘记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感觉不被在乎,没有归属,因而选择偷窃,选择成为不良少年,选择伤害别人来安慰自己受到的伤害,或籍此引起父母的重视。

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身上更为常见。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女孩,总偷母亲的钱。一次被母亲发现,母亲没惩罚她,也没告诉丈夫。以前她常找丈夫告女儿状,然后丈夫会对女儿一顿打骂。这次相反,她找女儿谈心,谈心时,女儿感觉,她被妈妈看见了。这是她记忆中,妈妈唯一一次看见她,懂她。此后,不仅偷钱行为没了,这次记忆也成了她重要的力量源泉。

当父母们肯回头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尝试与他们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结时,孩子们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会小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在少数情况下:

孩子可能由于遭遇霸凌而被迫偷钱去交给霸凌者;

孩子也可能为了融入不良团体或获得某个不良朋友的认可而去偷东西;

孩子还可能由于痛苦的遭遇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通过偷窃获得短暂的解脱。

盗窃可能是孩子在用一种密码和家长对话:我正度过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不那么容易的时光,请帮助我。

清楚了这个,家长才有可能最终成为拯救自己孩子的超级英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