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直属高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教育部通过组织高校签订扶贫责任书、联合各大高校成立扶贫联盟、倡议广大师生以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扶贫产品进校园等多种形势,为高校扶贫工作交上了良好的成绩单。

高校成立扶贫联盟 推动扶贫产品进校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任务被摆在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更成为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而眼下,我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作为脱贫攻坚战的精锐部队,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作出的成绩,也同样不可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刘昌亚会上指出,在深化对口高校帮扶工作上,教育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联合签订高校扶贫责任书。自2018年起,教育部便组织高校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刘昌亚在会上表示,这份扶贫责任书的力度和覆盖面积逐年增加,以确保各高校扶贫力度不减。据介绍,各高校自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25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9亿元。

其次,组织协调高校成立扶贫联盟。刘昌亚介绍称,在75所直属高校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还统筹协调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师范大学结对帮扶开展扶贫工作,构建了部内司局、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协同推进扶贫工作的新机制。

在新机制指导下,如北京大学牵头成立了“教育扶贫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农林扶贫联盟”、中山大学牵头成立“旅游扶贫联盟”、四川大学牵头成立“健康扶贫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成立“消费扶贫联盟”、湖南大学牵头成立“非遗(文创)扶贫联盟”等等。在刘昌亚看来:“8个高校‘扶贫联盟’制定章程、谋划工作、落地项目,推动高校扶贫方式从‘独立团’向‘集团军’转变。”

最后,加强消费扶贫工作力度。刘昌亚指出,各高校通过倡议动员、直播带货等形式,动员广大师生、校友积极参与,推动扶贫产品进校园、进食堂。各直属高校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832平台”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6837.1万元,在教育系统消费扶贫平台“e帮扶”购买农产品3200余万元,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4042款,覆盖20个省121个贫困县。

助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中山大学帮当地打造全产业链条

针对扶贫产品进校园、进食堂的脱贫新形势,会上,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国亚萍分享了中山大学的“带货成果”。

“学校在助力脱贫攻坚上,重视为当地产业增势赋能。”国亚萍指出,在整个扶贫过程中,中山大学为云南临沧市凤庆县落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助力打造核桃全产业链条。同时,中山大学校友企业在临沧市建成茶叶加工厂和2000亩茶山基地。而从2018年至今,中山大学直接购买凤庆县的农特产品多达1850多万元,大大助推了凤庆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在上半年未开学、食堂未开伙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刘昌亚说。

那么,经年的努力之下,高校扶贫成绩如何?刘昌亚表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64所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直属高校,已全面超额完成了责任书各项指标任务,教育部成为首个整体完成责任书任务的牵头单位,11所承担滇西专项任务高校也按照部党组要求如期高质量完成了既定任务。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实习记者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