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5日讯 (钱玺勇 记者 迟亦达) 近日,哈尔滨市延寿县马建文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2年开始,马建文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马建文的影响下,全家人都成了志愿服务“公益达人”。

马建文的另一个称呼“好人马大姐”在延寿县可谓家喻户晓,由她发起创立的全县首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一滴水”志愿服务队,近年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数百次,捐赠善款数十万元,救助老人、学生、儿童、病患者达1000余人。

 马大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大姐。

 “不帮,睡不着觉”

2012年,在延寿商场干个体户的马大姐经常关了店铺和丈夫一起往乡下跑。热心肠的两口子,把自家和平日里收集到的衣服、被褥和旧家电等,送到各村屯困难乡亲手中。

“不帮,睡不着觉”,这是马大姐常说的话。受马大姐影响带动,商场里许多个体户也自发加入。“我们几乎每周都和马大姐下乡去看望贫困户,有时还带孩子一起去。”个体户小张告诉记者。

“咱延寿有个热心肠的马大姐。”这名声一传出去,聚在马大姐身边奉献爱心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在延寿县委宣传部支持下,马建文发起并创立了延寿县首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义工联盟”,后更名为“一滴水”志愿服务队,寓意水滴石穿,让爱心汇流成海。

“一滴水”志愿服务队员们感受到,扶贫重在扶志。每次志愿活动,马大姐和队员都会细致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心理疏导,引导被救助人鼓足生活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高中生小付家住延寿镇太平川红旗屯,2014年,小付的奶奶、母亲相继病世,父亲经受不住打击卧病在床,失去了劳动能力。接连打击让小付失去了求学动力。“一滴水”志愿服务队得知情况后,为小付送去了棉鞋、衣物、棉被、食物等生活用品,还定期给小付送去助学金,并承诺帮助他完成学业。在志愿者鼓励帮助下,小付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上大学期间,他也成了一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回报那些帮助过他的好心人。

 “我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2016年,马大姐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马大姐常紧紧搂着这个8岁女孩,开心地向人介绍:“这是我家二丫头,叫晓华。”

其实,晓华来自延寿乡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母亲患有精神障碍并长期瘫痪,父亲常年离家在外。她的叔叔听说马大姐这里专门救助孩子,就骑着三轮车把晓华送了过来。

马大姐初见晓华是4月末,当时天气还凉,孩子看起来非常瘦弱,头发凌乱,身上穿着件破旧的棉袄。

“爸爸不在家,妈妈不能动。邻居给我买的火腿肠掉地上,大老鼠就跑过来跟我抢,我就赶紧抢回来……”听了孩子的话,马大姐当场落泪,决定就把晓华留在自己家,“我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从那天起,马大姐多了一个“亲闺女”。经她多方努力下,未上过一天学的晓华走进了校园。“晓华今年上小学四年级了,孩子很争气,数学语文总是考100分,她说长大了也要加入爱心社帮助别人。”马大姐笑道。

马大姐还自掏腰包给晓华报了课外兴趣班。每逢周末,马大姐在家做饭,马大姐的丈夫陈立伟负责送晓华去学美术、音乐。很多人问:“晓华在你家能吃饱穿暖就挺好了,为啥还要报那么多兴趣班?”马大姐说:“晓华的妈妈现在被乡里送进了敬老院,晓华总跟我说,等她长到十三四岁能做饭了,就回家照顾妈妈,有妈妈在就有家。她还想给妈妈画画,给妈妈唱歌,这孩子特别喜欢音乐和美术,而且很有天赋,我得让她实现梦想。”

“我懂她,我就是她坚强的后盾”

马大姐专注于爱心志愿活动的同时,常常会忽略家人。丈夫下班回家,常常连一口热乎饭菜都吃不上。对此,马大姐丈夫陈立伟没有一丝怨言,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么多年的老夫老妻,我懂她。她奉献爱心,我就是她坚强的后盾,她带领着志愿服务队撑起了延寿大爱,我也得撑起这个小家不是?”

晓华住进家里后,马大姐对其百般呵护,当时年少的儿子陈雨田也曾嫉妒地问过:“妈妈,到底我是亲生的,还是她啊?”

如今已成家立业的陈雨田和妻子也成了志愿者,夫妻俩常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每当谈及家人时,他总会开心地说:“我还有个妹妹,她叫晓华。”

今年疫情期间,马大姐全家行动,丈夫、儿子、儿媳齐上阵,和其他志愿者一道穿梭在延寿县城各居民小区,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出入登记和防疫宣传。“一滴水”志愿服务队还筹集善款近1.2万元,购买棉鞋100双、棉手套50副、口罩1000个、热帖2箱、84消毒皂5箱、蛋糕120袋,为各村屯防疫卡点做后勤保障,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一支生力军。

“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我们全家人都感觉很骄傲。”马大姐说,“一滴水”虽小,但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她和家人愿意做千万个公益家庭中的一员,奉献爱心,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