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通讯员 吴燕华 报道)决战决胜全面小康,驻村干部是脱贫攻坚中的“排头兵”“领头羊”。面对积极主动的贫困群众,面对发生重大变故的村民,面对自身动力不足的村民,吴忠发与驻村工作队员采用鼓励措施调动积极性,努力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吴忠发与驻村工作队员因户施策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

今年48岁的吴忠发是海西州都兰县人,2015年10月,吴忠发自愿来到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以一名驻村工作队干部身份参加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刚到河北村时,对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吴忠发还是感觉“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为了解村里情况,吴忠发主动融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了解到村里的基本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遍访全村120多户村民,16户贫困户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半农半牧,民族特色很浓的一个村,藏族人口占87%。2015年年底对照12项指标,对河北村评选出的16户57人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制定了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四年下来,村里每家情况什么样、存在什么困难,他心里都有一本账。“每家每户情况不同,有的积极主动,有的缺乏劳动力,有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吴忠发说。

村里不少贫困户发展愿望强烈,但是缺乏资源和资金支持,为带动这一部分群众脱贫,吴忠发多次咨询相关政策、反映情况,在与驻村工作队员的努力下,帮助他们积极创造各种创业、就业条件。

41岁的村民羊吉,家里一共3口人,丈夫于2015年因病去逝,撇下两个年幼的儿女和她,这对她本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从此她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家庭十分贫困。为帮助羊吉早日脱贫,羊吉被安排到镇林场务工,每月有着1250元的收入,全家纳入低保户,学生还享受教育补助。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羊吉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劳苦干, 2016年实现脱贫。脱贫后,羊吉靠政府帮助的人均6400元产业发展资金发展养殖生猪出售,不断扩大自己的生猪养殖业和养殖绵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感谢帮扶责任人。”羊吉说。

村里16户贫困户其中因残致病8户21人,因病致贫6户24人,无劳力2户。为帮助他们脱贫,在落实低保政策兜底的情况下,劳动能力弱和出现重大变故的村民可以从事护林员岗位。

36岁的晁来邦因残致贫,吴忠发在得知情况后,积极反映情况,2016年通过县扶贫办、镇政府、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晁来邦被纳入到草原生态管护员中,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晁来邦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劳苦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作为建档立卡户的晁来邦深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发展摆脱目前的贫困局面,只是苦于自己没有资金和技术。2017年根据国家扶贫政策,为晁来邦发放了人均6400元产业到户资金12800元,用于自身发展。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帮助下,晁来邦积极谋划发展项目,开始了自己的绵羊养殖产业。这几年晁来邦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体收入,让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480多元收入,变成了1万多元。“如今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对今后的生活也更有信心。自己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我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剩下要靠自己的本事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晁来邦说。

四年来,在吴忠发等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河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生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北村16户贫困户57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河北村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圆满地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

“至今扶贫工作仍然没有结束,下一步我将把精力和重点依旧放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巩固和提升上。按照夏日哈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一如既往的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当中,为脱贫巩固工作再出一份力量。”吴忠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