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广东在行动——县(区)书记专访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佛山市三水区,他们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游走在古村巷陌深处,置身于百亩花海之中,全方位、零距离感受三水乡村之美。

地处珠三角地理源头的三水,因西、北、绥三江汇流而得名。当前,三水正着力打造广佛极核重要节点城市、湾区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乡村全域振兴示范样本。近日,三水区委书记胡学骏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三水将构建基于城市化、工业化强劲驱动力的三水特色乡村振兴创新模式,促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南方日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你对哪些事印象深刻?

胡学骏:印象最深的是,现在回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小汽车也越来越多。以前大家都是从村里搬到城里,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工作机会多了,从外面返乡的人自然也多起来。

其次,全区深入学习各级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乡村振兴的建设理念不断转变。以前都说个别村建得漂亮,现在从点到面连片打造,规划布局“三片联动、百村共建”,推进乡村全域振兴。

再次,不管我们走到哪个村,问起当地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看法,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在的好处。

我认为,乡村振兴在强化党建引领之外,最基础的还是要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打破以前政府在做、群众在看的局面,让党委、政府和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同心同向。

南方日报:三水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哪些特色?

胡学骏:从发展模式上,促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三水着力推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强化城乡统筹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基于城市化、工业化强劲驱动力的三水特色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从动力机制上,放大城市向乡村发展的“涓滴效应”。三水通过“城镇化+”高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工业化+”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不断放大城市向乡村发展的正向拉动效应。

从实现路径上,走“引领+协同+融合”的振兴之路。三水以制度、人才、组织、惠民、善治“五大路径”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推动城乡规划同一、发展同步、管理同化、服务同质、治理同效、政社同向“六个协同”,着力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集中力量实施“三片联动,百村共建”,推动美丽乡村联建、生态环保联动、交通互联互通、优势产业对接、优势资源共生,实现全域城乡融合共生。

南方日报: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水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学骏:一方面,三水探索以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为此,三水大力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仅在2019年就重点引入了8个农旅文融合产业项目,为周边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另一方面,三水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湾区都市型农业新典范,促进农民增收。为此,三水着力建设三水区渔业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载体,并引入科研机构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针对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水还在全国首创“政银保”农业贷款合作机制,累计发放“政银保”贷款近20亿元。

据统计,2018年三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19元,增长10.7%;2019年三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36.9元,增长11.8%,连续两年增速佛山市第一、广东省前列,全区城乡收入差距比明显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林洛峰 王伯乐

■一线走访

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

在白坭镇富景社区,随着白坭镇粮食博物馆、“网红村”沙围村、陈氏大宗祠、漆艺村、西江院子等景点全面开放,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市民游客总会三五成群来到当地,游览特色古村、体验现代农业、感受文创气息。进城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乡,或盖起新房子,或办起农家乐。

白坭镇富景社区党委书记伦郁明说,富景社区作为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中的“岭南水乡十里画廊”核心区,近年大力发展农旅文融合产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以点带面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激活“美丽经济”。在沙围村,当地依托周边景点打造“西江河鲜美食街”,目前已吸引一批河鲜美食特色餐饮企业进驻,去年营业额达到1800万元。最近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美食街内“富兴隆渔村”客似云来,该餐馆负责人李桂英说,假期7天,每天营业额超过1万元。

沙围村还规划了约670亩地,建设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目前已引入喜莱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140亩地打造现代农业园,以“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周边约4000多亩农业发展,村民不仅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租金收入,而且还实现了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