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宛城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和局扶贫驻村代表,先后介绍了宛城区在持续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和打好政策落实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会上还回答了部分媒体代表提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宛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齐翀

宛城区现有公办中小学179所,其中小学153所,初中21所,高中5所,学生10.73万人;民办中小学15所,在校学生15460人;公办幼儿园89所,民办幼儿园(经审批)87所,在园幼儿20456人。2020年秋期,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5173户,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920人,其中学前143人、小学757人、初中539人、高中140人、中职144人、大学197人。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中央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重要目标之一,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区教体局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政策落实零失误,一是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补贴精准发放到位;二是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三是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贫困村教师支持计划。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宛城区教体局聚焦核心任务,围绕学生入学“应入尽入”、学生资助“应助尽助”目标,坚持控辍和保学两端发力,持续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打好政策落实战,切实做到目标明确、底数清楚、举措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Q

&

A

贫困村学校做为城乡教育均衡的突出短板,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宛城区贫困村学校的校建情况?

宛城区教体局副局长 李建志

宛城区共有贫困村学校18所,其中有中心小学2所,成建制小学和教学点15所,幼儿园1所。倾斜支持这些贫困村学校建设,促进区域内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2015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优先支持贫困村学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确保贫困村学生就近上好学。截止目前,已投入1727.5万元,安排贫困村校建项目27个,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 12181平方米,硬化校园及新建运动场8200平方米,新建围墙980米。完成了18所贫困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前教育资源扩充建设,全面提升和改善了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现在我把有关情况向媒体的朋友们汇报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学校建设改造力度。由于贫困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村组学生少、经费紧张,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把贫困村学校建设放在优先安排的位置,利用项目资金在贫困村学校投入781.7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 7288平方米,使贫困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是利用扶贫专项资金319.4万元,改造提升贫困村学校5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4893平方米,硬化校园及新建运动场4000平方米,新建围墙450米。

三是整合多项奖补资金626.4万元,改扩建2所贫困村学校附设幼儿园,硬化校园场地4200平方米,新建围墙430米、卫生厕所7座,重建学校大门6个。

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投入,目前宛城区18所贫困村学校全部达标。

02

Q

&

A

为做到应助尽助、一人不漏、一人不错,基层学校和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请介绍一下乡镇学校在精准资助方面的做法?

宛城区高庙镇中心学校校长 李松朝

高庙镇现有初中2所,小学22所。截止2020年9月初中在校生1453人,小学在校生2607人,其中残疾学生43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30人,送教上门13人。全镇建档立卡人口1030人,506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80人,其中学前18人,小学54人,初中57人,高中24人,中职中专11人,大学16人。

为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零差错的工作目标,我们一是按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不错一人、不漏一人的原则,切实开展“千名教师大宣讲、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送政策上门,以行政村学校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人口进行排查摸底,利用学籍库、户籍库对资助对象名单进行交叉比对,并逐一入村入户核实,确保建档立卡户子女在校就读信息真实、准确。

二是做好三项协调,攻克一个难点。三项协调是:学校与村委协调,及时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学校与学校之间协调,确保资金不漏发、不重发;学校与贫困户协调,掌握学生去向,了解资金落实情况。一个难点是:区外就读学生特别是省外就读学生政策落实各地时间节点不一,甚至有学生家长不掌握实际情况,个别贫困户情况复杂难以联系,我们在反复确认区外就读学生资金落实情况后,对没有及时发放资金的学生向区资助中心申请救助资金,保证政策全覆盖。

三是实行教师“包户包教”制度。对学校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行教师“包户包教”,联系到每一户,帮扶到每一名学生,既“扶贫”又 “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建好一档一台账。一档是一名学生一本档案,详细记载每位贫困家庭学生从享受资助开始以来各项政策宣传、落实及家庭情况;一台账是行政村学校资金落实台账,将学生资金落实情况汇总表、打卡明细按序号装订成册,便于核实确认,保证资金发放不出差错。

03

Q

&

A

宛城区教育扶贫“送教上门”的暖心举措,保障了特殊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请介绍一下基层学校落实此项举措的有关情况?

宛城区金华镇中心小学 徐学岩

近年来,金华中心小学教育扶贫工作在宛城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金华镇中心学校的具体部署下,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真情扶贫,办好实事,注重实效,我校学区内的41名贫困学生全部享受到了国家教育资助,基本实现了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不负担、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的目标。下面我重点把开展送教上门的情况做以简单介绍:

我校学区内共有两名少年儿童因智力缺陷,无法随班就读,为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送教服务队,利用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时间,坚持每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送教上门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家庭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经过两年多坚持不懈的送教,我们的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小龚,已经初步掌握了生活和学习技能,学会了与人交往,今年秋期开学后,该生已经能随班就读,学校一方面对其学费进行了全免,另一方面安排了教导主任高灵芬担任“代理妈妈”,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扶,在九月份的月考中,语文和数学都超过了及格线。从以前的不了解生活常识、不识字、不识数到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老师们也是着实费尽了心血,我们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扶贫先扶智”,教育脱贫攻坚,农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拉高标杆,在精准落实资助政策、形成送教上门长效机制方面奋勇争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

04

Q

&

A

刚才齐局长在发布词中提到驻村扶贫工作,请介绍一下教育系统驻村扶贫的情况?

宛城区教体局驻村第一书记 乔合

宛城区教体局扶贫派驻驻村工作队从2014年至今共两届9人,我作为2017年入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区教体局和茶庵乡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任务,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所驻的前陈营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今年的0%,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产业、就业方面:

一是投资建成一座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一方面租金收入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本村人就近、就地就业。二是开通了前陈营村至南阳汽车南站的客运班车,一天两班,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三是新打、配套机井70余眼,实现农田机械化灌溉全覆盖,下地生产桥60余个,飞机飞防、土地深松累计万余亩,群众生产条件彻底改善。四是自来水、生产生活用电到企到户,广播电视、互联网宽带户户通,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村容村貌方面:

通过美丽乡村及整村推进等项目,共计新修、硬化主干道及入户道路50余里,实现村村通、户户通,并配套太阳能路灯40余盏,党建游园每个自然村一处,车载装卸式垃圾箱每个自然村三个,小型垃圾桶户均一个,公厕2座,新建花坛100余个,新栽树木500余株,河道清淤、垃圾清运形成常态化;建成1000余平方米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含广场、群众大舞台、多功能室等设施,广场舞队在全区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每个自然村均配备到位;新建标准化卫生室且配备有执业医生和护士,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懂;一座始建于60年代的,也是全村唯一的进村桥,年久失修已成险桥,经过两届驻村人的努力,长22米宽8米的新桥也于本月建成,制约群众出行的最后一个瓶颈得以解决。以往的贫困村已变成名副其实、群众满意度高的美丽乡村。

来源:宛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