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张然/文施向辉/摄)“这是入朝以后的第一页日记……这里的空战很多,时常有敌机从头上掠过扫机枪或丢炸弹,因之我要特别注意这些事项。”1952年11月6日,一位年仅19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小战士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首次公开一本馆藏的抗美援朝时期小战士的日记。从一张糖纸背后的姓名来看,这位小战士名叫葛仲模,如果他还健在,今年应当是87岁。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在收藏了这本日记之后,被其间的文字深深打动,希望可以找到葛仲模,“我们愿意把日记的复印件送还本人或者是他的家人。”

他热爱朝鲜的美景和人民,用日记记录对和平的向往

暗红色的封面略显斑驳,已经磨损的边角露出灰白的底色,上面的“青年学习手册”几个金色大字依然清晰可辨。翻开日记本,有一些纸张已经散落,可以想见,它的主人曾数次翻看、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这本尘封多年的日记本。从1952年11月6日到1953年10月23日,这位小战士没有一天停止书写,近13万字记录了他在朝的每一天。

从日记中,可以拼凑出他的一些基本信息,16岁参军,来到朝鲜的那一年,他19岁,从军部分配到七三师政治部干部科,主要负责誊写文件的工作。空闲的时候,他会读书、看报,提到次数比较多的书,当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看了四遍。为了砍木柴取暖,他经常爬到六百米高的大山岭上,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背七十斤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喜欢朝鲜的美景,“在下了雪后的山上,松树是半白半绿的,那些谷水显得更清澈,真是一幅山明水秀的图画。”但是,他是以军人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他希望,“当伟大的和平事业成功以后,可以再来欣赏美丽的朝鲜。”

他亦心疼朝鲜人民的顽强和刚毅,“朝鲜人民的生活是苦到极底的。吃的终年没有荤菜和油星,食粮是小米。又如穿,终年是一身单衣服,虽然这里的温度时常在零下三十度左右。但是!他们并没有消极,并没有气馁,相反仍是非常温和、刚强、愉快和活跃。”他曾经看到,一位父亲被敌军射死了,亲人们把他掩埋,怒视着遥远的南方,没有哭,反而乐观地跳起舞来。

心仪的姑娘牺牲在战场,他恨不能上前线

初到朝鲜,面对敌机的轰炸,他也曾感到“胆惊心寒”,但很快,这种恐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愤恨。1952年11月2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飞机又在头上轰轰地撒野,这样每次地来,在我的心理上也倒没有一种恐惧的心情了,相反地增加了愤恨。”

1953年4月1日,是他最悲伤的一天。“在这美丽的春天中传来了噩耗,这个消息竟然使我思想痛苦,这就是她在前沿阵地演出的时候被那可恶的子弹射中,是美国造的飞机子弹消灭了她的青春呀!一个美丽的姑娘倒在血泊中了。她是为了神圣的战斗而流尽了她的鲜血,她的血染红朝鲜的土地,也染红我的脸。我心中何等恨啊!”这一天,他心仪的文工团的姑娘牺牲在了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离战火最近的一次是1953年4月23日。“今天上午十时半整,敌机二十架来轰炸我们的驻地……不幸的消息陆续传来,牺牲的、受伤的约有十余个。傍晚看到担架把烈士们抬走的时候,真是使我又悲伤又愤怒,尤其是一个新来的小鬼,他的头没有了,给大火烧得全身皆黑,真是惨不忍睹呀!”亲眼目睹战争的惨烈,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恨不得冲上前线,他写道:“我时常想用我的步枪打下飞机来,以解我胸中之恨,我期待着这个机会,相信一定会实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记本中,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53年10月23日。“今晚跟亲爱的青年手册日记本告别了,将启用新页了!”可见,这并不是他在朝经历的终结,只是这本日记本已经写满,相信他还会在一本新的日记本上,继续记录他的在朝生活。

写有姓名的糖纸、停战通知原件,日记本中夹着近百件珍贵历史资料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本日记本中,还夹着近百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停战通知原件、《代言片》、给美军的停战宣传单等历史资料,还有很多糖纸、朝鲜的树叶、收集整理的剪报这些个人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看到,这张停战通知上写着“坚决执行停战命令”“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时于本部”。在通知醒目的位置,盖着红色大印,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师政治部印”。吴先斌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底下有三个小字叫‘发到连’,说明停战的时候,是要求前线必须严格执行停战命令的,不允许发生冲突。一旦前线发生任何小规模冲突,都会对谈判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先斌说,还有一份《代言片》也很有历史价值。“里面用中、英两国文字写了16句话,必要的时候由战士指给俘虏看,便于沟通。”记者看到,《代言片》中写着“不要怕,我们宽待俘虏”“给伤病员以医药治疗”等语句。末页,还有一张美国士兵在战俘营里打篮球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张名为《一位士兵的最后一封信》的宣传单上,一位美国母亲抬起头悲伤地望向天空,拿着书信的右手迟迟没有放下。从书信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封战死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以此来劝诫士兵“不要为了无意义的战争牺牲,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每日为你祈祷的母亲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日记本中还夹着许多他认为很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朝鲜的树叶,还有他当年吃的糖纸,五颜六色的糖纸非常平整。“说明这些糖很珍贵,应该是慰问前线的慰问品。他的日记通篇都没有提到姓名,没有想到恰恰在糖纸上找到了他的名字。”记者看到一张水果糖的糖纸背面写着“1953.2.10号于朝鲜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七十三师政治部干部科葛仲模。”其中的职务和日记中所写的完全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葛仲模!博物馆愿赠予日记复印件

“根据这本日记,我们无从得知志愿军战士葛仲模后面的故事,停战后他在朝鲜还经历了什么?他是什么时候回国的?”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年初从收藏家手中高价购得这本日记,正是因为日记中人物形象很真实、立体,读起来令人感动,这也让他萌生了寻找志愿军战士葛仲模的想法。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在日记本中夹着四张老照片,有慰问伤兵时拍的,也有很多青年的合影,但并不知道,照片中是否有葛仲模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记中,他也曾提到他的故里在江南。初到朝鲜,他很不适应那里低温的天气,甚至还因为脚浸在水中受了凉气,患上了关节炎。夏天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现在还在祖国南方的话,在上海的话,那一定是炎热不堪了,而且是满身汗珠了,但是这里仍旧是在摄氏十五度左右。”描述起自己住的地方,他也是以上海的建筑为参照,“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大概有二百公尺高的样子,等于上海的国际饭店一样高了。”

据吴先斌推算,如果葛仲模还健在,应该有87岁了,“能找到他的话,我们愿意把日记的复印件送还本人或者是他的家人。”

如果您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葛仲模的相关信息,可以拨打现代快报热线96060与我们取得联系,现代快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寻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