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永昌县大黄山脚下生活的一些老百姓在大黄山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与此同时,大黄山上,马鹿、岩羊等野生动物精灵频繁出没,尤其是顶级捕食动物猞猁的出现,标志着大黄山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生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色宜人的永昌县大黄山大黄沟景色。

永昌县境内的大黄山南依祁连,北枕龙首,是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分水岭。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主峰因山顶平坦,状似磨盘得名“磨磨顶”,海拔3978米。

初秋时节的大黄山,没有了“焉支雨洗湿融融,翠嶂晴岚出碧空”的层峦耸翠,但依然有着“牛羊散漫落日下”的景致。

驱车行进到海拔3240米的大黄山山谷,灌草间不时可见探出身子觅食的旱獭,还有食草的马鹿。据永昌县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职工介绍,大黄山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

上世纪下半叶,大黄山林区由于超载放牧和人为破坏,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干沟。为了让“大黄山中无大黄”的情景不再出现,金昌市、永昌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不断加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问题整治力度。2001年,永昌县设立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并依托国家启动实施的三北四期、荒山造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先后进行封山育林,现在,大黄山南坡上种植的成片云杉已有两米多高,成了一道新的风景。

伴随着林草植被的逐日丰茂,许多原本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在大黄山再度出现。猞猁曾是统摄大黄山的顶级捕食者,近年来也屡屡进入护林员的视野之中。离群而居的猞猁,白天趴伏在岩石上晒太阳,但在夜幕落下之时,这名伺机而动的“先锋小将”,成为大黄山旷野之下最危险的猎手。

据永昌县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负责人介绍,食肉动物的频繁出现,意味着这条生态链的中间环节——中小型草食性、杂食性兽类的大量集聚。岩羊跳跃、旱獭探头、雪鸡觅食……这些都是管护站人员日常会碰到的场景,有时候遇到二三十头成群的马鹿,甚至能看到100多只岩羊在山上觅食。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