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白鹿原》里的“最明亮少年”鹿兆海,《香蜜沉沉烬如霜》里俊美深情的旭凤,抗疫剧《在一起》里正能量满满的志愿者。他说,成为一名演员体验多样人生,是生命中的恩赐。

他在公益道路上行以致远。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一起上书房”;作为“守护生命关爱大使”,呼吁社会关注有轻生倾向的青少年;为家乡河北的特产打call,一起助力脱贫攻坚……他说,有多少能量就去释放,是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价值,也让自己感到世界更美好。

他是邓伦。

9月北京,暑气方散,秋意盎然,天空像被水洗过一样湛蓝。在位于朝阳区798艺术区的“上新了故宫”文创店,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拍摄的邓伦。这已经是他连续三季作为《上新了·故宫》节目“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探索古老厚重的故宫文化与时尚生活的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今年故宫六百岁生日时,再一次走进故宫,探寻它最初的文化印记,更让邓伦感到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阳光帅气的笑容,面对记者提问,邓伦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

被称为“耿直boy”的他,真实坦诚地表达着自己。有时候为了想到准确词语,会停下来认真思考。他敢于剖析自己,也不吝于分享内心感受。谈起生命中那些热爱的事、深爱的人,清澈双眸中闪着光。能感受到,这个有着丰富情感的男孩子,在努力奔跑中,拥抱生活。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邓伦和许多人的生活一样按下“重启键”。因为疫情暂停的工作逐一回归,节奏也加快了起来。

他的大银幕处女作《阴阳师·晴雅集》历经八个月拍摄,已经杀青。

他在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中的《我叫大连》单元中,扮演本想在长沙下车却误入武汉,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大连小伙,体验了抗疫一线人员平凡但伟大的付出。

公益脚步也在加快。他来到云南宁蒗县大山里,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一起上书房”;他作为“守护生命关爱大使”,呼吁社会关注有轻生倾向青少年;他参与“我和我的家乡”活动,为家乡河北特产打call,一起助力脱贫攻坚……

邓伦说,大家在一起,以爱的名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让自己感到自身作为公众人物的一份价值,也感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上书房,点亮梦想的星星

今年7月,邓伦作为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联合举办的融媒体活动《一起上书房》节目嘉宾,来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云南宁蒗县新星小学,和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短暂但令他难忘的时光。

在“爱心图书室”,邓伦和几位嘉宾在直播节目中,分享文学佳作,呼吁网友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书助学,以图书为桥梁传递关爱。

“朋友,您吟诵过这样一首诗吗——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是邓伦在节目上朗读的一本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的诗句《天上的街市》。每个人献出一点点爱心,就像是一颗颗星星,点亮孩子内心的光。

宁蒗之旅,邓伦和爱打篮球的女孩小芬建立了特别的友情。小芬今年读四年级,她告诉邓伦自己有个愿望,是和五年级男生打一场篮球赛。“我能感觉到她对于篮球的热爱,这种热爱就是最大动力,我很被她的精神感动,于是我跟她说,我帮你完成这个愿望!”

这一场和小学生的比赛,对从小爱打篮球的邓伦来说,是他格外重视、也很特殊的一场比赛。比赛开始后不久,女孩们落后了。邓伦自告奋勇上场助力,当奔跑几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时,他才意识到,这是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剧烈运动让他心跳开始加快,呼吸也变得更加困难。但看到小芬和女孩们都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他跑到场边吸了几口氧,又回到赛场上。

“我鼓励小芬要好好学习,要在逆境中坚持。这个时候,我自己不能放弃啊,我要让她看到,我遇到困难也在坚持。”

打完全场之后,邓伦的心跳已经接近每分钟240次。女生队虽然最后还是输了,但邓伦感到自己拼得值得。比赛结束以后,小芬哭了。“我明白她的眼泪”,邓伦说,“虽然相处只有短短几天,但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默契。这场比赛是我在帮她完成梦想。她更想送给我一场胜利,让我看到她们赢。而她把失败原因归结于自己。我告诉她没有关系,赢不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坚持自己的热爱。”

跟孩子们一起读书、打球、做游戏……几天的相处,邓伦感到他们虽然不善于表达,或者不太敢于去表达,但是他们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内心也有很多梦想。“老师告诉我,隔壁村子的一个孩子今年高考考出了709分的好成绩,我想孩子们一定深受鼓舞,只要为之努力,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即将分别的时候,孩子们都哭了。邓伦跟他们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走出大山,学好本领,再回来建设家乡。

离开时,邓伦写下几句话。

“在宁蒗的旅程,我想我会一直记得。我会记得那比蓝宝石更璀璨耀眼的泸沽湖,我也会记得在深山的小学校里,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我更会记得,与不服输的女生们一起并肩作战的篮球赛。我很确定我们找到了宝藏,孩子们就是最大的宝藏。他们是这里脱贫的根基,致富的希望。”

“这一次公益之旅,我收获了很多。”邓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灯芯们”相互激励

在公益道路上,邓伦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

今年1月,他作为中国慈善联合会“开年行善”活动传播志愿者,呼吁大家关注偏远地区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6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阿里巴巴公益 等推出#守护生命计划#,对网络上发现的有轻生念头的人开展宣导、安抚,并引导求助正规心理援助渠道。邓伦担任关爱大使,传递温暖关爱,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有轻生倾向的青少年;

在@共青团中央 @河北共青团 联合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的#我和我的家乡#活动中,他为家乡河北特产打call,邀请大家一起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他还是美丽中国917支教日活动宣传员、99公益日“一块做好事”公益召集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虎翻倍”公益活动明星志愿者、2018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绿植领养公益大使、“爱满空瓶”全明星行动召集人、“一带一路”青年倡议活动低碳出行公益计划发起人……

邓伦说,对于公益事业,自己一直都非常乐意去做。在最初参与过程中,内心也常常会受到巨大冲击,有时会觉得自己很无力,感觉到自己能做的太有限。“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大家可以为他们捐款捐物,可他们有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资,更需要关怀陪伴。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需要专业人士帮助,做心理上的疏导,需要能带给他们自身能量的一些东西。但这些事情都不在我的力量范围内,所以有时候我想,我真的能帮到他们吗?我来这里短短几天,真的起到什么作用吗?”邓伦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但朋友们对我说:去了,时间再短也是有意义的。我想,公益就是这样,每个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就不去做了,每个人做自己能做的,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足以带来很大改变。”

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他的粉丝群体“灯芯”也自发汇聚起来,成为一支积极的公益力量。他们共同集资,向四川省达州地区万源市石窝镇走马坪村小学捐赠一所爱心书屋,为孩子们送去课外读物和书架;他们发起精准捐衣活动,为新疆的孩子们带去冬天的温暖;为甘肃省定西市中寨镇中心小学捐助篮球和运动设施;为一千多位儿童提供麻疹疫苗注射;通过腾讯公益基金平台捐赠“留守儿童艺术课堂”;疫情期间,为湖北加油打气,捐赠抗疫物资……

“灯芯”也以自己的行动传递关爱和温暖,他们探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小朋友;看望抗战老兵,为他们提供更多陪伴;到上海鲁冰花舍看望陪伴孤残儿童……

对于粉丝们坚持不懈地做公益,邓伦很感动,也很骄傲。“如果说是因为我把这些年轻人聚集在一块,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让我感到自己好像为社会做了那么一点点有价值的事情。”邓伦说。

演绎抗疫中的平民英雄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邓伦也拥有了难得的一段“慢生活”,在家里陪伴父母和姥姥。

疫情在家的时间里,他作为公众人物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呼吁大家科学防疫。“内心有一股冲动,很迫切地想要去做点什么。帮不了太多忙,就只能尽自己一点力吧。”他还通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款捐物,支持抗疫行动。

3月,首部全面反映抗疫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启动。邓伦在《我叫大连》单元中,扮演了一位有些“特殊”的志愿者:本来乘坐火车前往长沙,却因为误入其它车厢,阴差阳错滞留武汉,后来成为一名志愿者。因为他是大连人,在病房里,大家都叫他“大连”。

邓伦听说过他的故事:被分在重症病区工作,最危险的一层楼。疫情初期因为防护物资紧缺,他穿的防护服尺码都不合适,裤子短得到不了脚踝,他就用鞋套拉上来把裤腿牢牢绑住。为了防止工作中手套破损,他戴上三层手套。神经时刻紧张着,每当有一丝空气流通的感觉都很害怕,担心病毒进来了。那时候,每一寸空气里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这些,都被邓伦以表演还原到电视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真正全副武装站在镜头前时,他对自己扮演的人物充满敬意。“刚开始拍摄时,不夸张地说,穿上防护服演一条,最多两条,就喘不过气来,必须要把防护服脱下来,感觉自己快要晕倒了。后来就慢慢克服这种难受,尽可能多坚持。而志愿者告诉我,穿着防护服要工作一天,有时甚至长达十几个小时,只有中午吃饭时能脱下来,出去透透气。”参与拍摄这部电视剧,更让他感到“所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他们太伟大了”。

“我们拍戏,太难受了可以脱掉衣服。但在医院的时候,他们即使再难受也要坚持。而且他们不是穿着防护服坐在那里而已,他们要抢救患者,照顾病人,打扫卫生,做很消耗脑力和体力的工作。”通过体验抗疫一线人员工作状态,邓伦说,感到超出了普通人身体能够承受的程度,“他们是用一种精神在支撑,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他们作为医者,作为志愿者的使命”。

在这次表演中,没有太多机会去展现对于人物的刻画,因为大部分镜头中,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肢体动作幅度也不能太大,基本上只能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

但邓伦还是努力去让这个人物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重要的是,想要展现出他内心的成长。“从开始误入武汉无路可走,满心恐惧,到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志愿者,是内心的善良和勇气让他成为一个平凡的抗疫英雄。在见证这场战斗的同时,陪着武汉共同走向胜利的终点。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段,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内心也变得更坚强。”

被伯乐选中的少年

在作演员这件事上,邓伦应该说是“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家里人并没有培养过他在演艺方面的特长,他也没有表现出相关的天分。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经常把他交给姥爷照看。姥爷教他写毛笔字,画素描。看卡通片的时候,他就能跟着电视镜头像模像样地画出米老鼠、唐老鸭。姥爷尤其鼓励他多看书。小时候,邓伦翻遍家里所有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再大一点了,读历史、读小说,哪怕是看漫画也可以。

想方设法培养阅读习惯,是老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方式。而幼时邓伦并没有想到,将来成为演员的他,会化身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中的角色,演绎其中的悲喜。

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邓伦培养了对学习的习惯和兴趣,从小学开始,他一直成绩优异。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考一所好大学,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当明星这件事,尚且与他无关。

读初三那年,姥爷突然因病去世。这让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深刻的伤痛。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开始体会到生命中的沉重和无奈,变得沉默寡言。

为什么想去当演员?对于这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邓伦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现在想想,转变似乎就在那时发生。

“姥爷去世以后,我好像变了一个人,和他有关的东西,都不敢再碰,避免一切会让我勾起对于他的回忆。那段时间,好像也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为了排遣心中的伤感,或者想要转换心境,邓伦开始尝试一些新东西。那时,有一个同学在河北话剧院办的培训班里学习表演,他问邓伦,想不想来看看。完全没有接触过话剧的邓伦,抱着见识一下的心态去听了一次课,感到“有些看不懂”。

没想到下课以后,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走到邓伦面前问他:“孩子,想不想学表演?”

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位奶奶,他迟疑地点了点头。现在回忆起来,邓伦说,当时是面对老师的一种心情,不敢说不想。

老师笑着鼓励他,“你跟我学,一定能考上好学校。”

在老师带领下,邓伦开始学习朗诵、台词、演小品……

半年后,当邓伦坐在上海戏剧学院艺考考场时,还觉得自己“希望不大”。因为前来面试的同学都太厉害了,唱歌、跳舞样样行,很多都是从小学习表演,基本功很扎实。

邓伦朗诵了老师为他准备的一段散文。这段散文内容如今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说,一定是老师精心挑选的。这一段朗诵,打动了评委老师。而后,他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录取通知书,同时录取他的还有中国戏曲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等五所院校。

邓伦至今感谢这位他生命中的伯乐,也是恩师,在青春经历失意徘徊的时候,帮他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的青春重新有了目标和方向。

怀着平常心,迎接生活的惊喜

进入上戏读书后,邓伦很快在演艺圈崭露头角。

2013年,大一暑假时邓伦得到了电视剧《花非花雾非雾》中的一个角色。那次表演无疑是稚嫩的。“连剧本都看不懂,唯独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把这些台词记到脑子里,然后能在镜头面前把这些词再说出来。”

被机遇垂青的他,也有些飘飘然,“我大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有戏拍,于是开始抱有一些幻想,是不是我的机会来了,是不是我开始走上正轨了?”

可能机会来得太快,只觉得前面一片坦途。他有一个小目标:读大学以后就要自己养活自己。当时觉得已经可以做到了,心里感到很骄傲。

但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头冷水。第一部戏之后,再去试镜却一次次被拒绝。去尝试广告试镜,也没有一次成功。屡屡碰壁之后,最初的骄傲早已荡然无存。

“我记得大三那年,我又跟家里要生活费了。”邓伦回忆,那时候也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也想过要转行。

在挫败感和自我怀疑中,他一次次尝试着。直到漫长的一年多以后,邓伦又一次试镜成功,得到一个角色的时候,心态已经完全不同。

他说,回忆起大学四年,有过春风得意,也经历了困顿迷茫,但很庆幸自己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去尝试一些机会。对现实,对社会,对这个行业,都建立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我不再因为一次试镜成功就很自信,或者被拒绝就怀疑自己。只是珍惜每一个可以拍戏的机会,一个一个作品去积累,这中间如果命运会给我带来惊喜,就坦然迎接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白鹿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2015年,邓伦得到了他演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刘进执导的电视剧《白鹿原》中,扮演鹿子霖的二子鹿兆海。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多年来以电影、话剧、舞台剧、秦腔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次将50万字的小说《白鹿原》,编织成100万字的电视剧剧本《白鹿原》,再演绎成荧屏上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主创们走了15年。

面对这样一部经典作品,邓伦至今记得去视镜时的复杂心情,“我知道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想着豁出去了,一定要争取到。但心里又觉得自己肯定不行”。就这样在纠结的心态中一次次地试镜,反复试了几十遍。

邓伦很感谢刘进导演,“可能我很多次表现都不好,但导演给了我一次又一次机会,让我慢慢去寻找、靠近鹿兆海。很幸运,最终刘进导演把这个角色交给了我。”

进剧组之后,压力反而更大,张嘉益、何冰、刘佩琦秦海璐,光是看着这一个个名字,想到要跟他们演对手戏,就感到紧张。

表演从体验生活开始,在陕西蓝田,演员们直接住在村民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演员的日常是挑水、割麦、赶车、劈柴,女演员的日常是纺线、和面、扯面、做饭。

前辈们演戏,邓伦在一旁观摩,记笔记。一有时间,他就跟老师们去交流、请教。为了演好鹿兆海,邓伦的剧本已经翻烂了,上面也记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但他总觉得还是不得其解。终于有一次,在和张嘉益聊天过程中,他鼓起勇气问了一个想了好久才敢问出口的问题:“张老师,剧本应该怎么看呢?”

这个看似没头没脑的问题,张嘉益懂得邓伦在问什么,耐心地娓娓道来:看剧本,你得学会在两场戏中间再加一场戏出来,这场戏虽然不拍,但作用却很大。比如第一场戏,你从外边回原上,第二场戏就是跟你大(父亲)在屋里了,中间少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可能是进到原上,你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个从小看你长大的爷爷,跟他聊了会天儿,帮他点了袋烟;继续往家走,可能不小心踩进水里把鞋弄脏了,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走。那么下一场戏,在屋里,你就可以把带着泥土的鞋往墙上磕一磕。

“观众可能没有看到你经历了这些,但是会为你的下一场戏增加戏剧元素。”

这是一个让邓伦豁然开朗的回答。“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生活没有快进,没有转场,生活是连续的,虽然电视剧播出来的只是你某个瞬间,但作为演员,你要去体验这个人物连续的生活,那么这个瞬间才有说服力。”邓伦突然感到之前读再多次剧本,写了再多笔记,还是觉得自己的表演里仿佛缺了什么东西,现在一下子知道了怎么去填满它。

邓伦说,拍摄《白鹿原》的九个月,是一个让自己脱胎换骨的过程。之前的表演,都是在凭着感觉演,没人告诉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演得好不好。但是在《白鹿原》剧组,关于表演的每一个疑问都被认真对待,都能得到耐心解答。在这样的虔诚氛围里,邓伦感到自己从内到外仿佛被洗礼一遍。“感受到了前辈老师们的精神,也让我对演员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白鹿原》播出后,邓伦出演的鹿兆海,从一出场就备受观众喜爱,这个白鹿原上的“好娃娃”,从年少时与心上人两小无猜、一往情深,到成长为一名军人,一腔热血,以身许国,邓伦演出了这位“原上最明亮的少年”。

“如果大家觉得鹿兆海这个角色还是立得住的,我想其他人对我的帮助占到了60%,我自己40%。也并不是我当时演技好,是我对这个角色有一种‘执念’,我强烈地想要融入这个角色,去成为他。”

为了“成为他”,邓伦尽可能多地让自己停留在角色里。为了让自己黑一点,在地表温度将近60摄氏度的陕北高原,他坐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晒得身上长出许多斑。九个月下来,邓伦黑了不少,举手投足间也透着浓浓的“土味”。直到他接演下一部作品的时候,导演不止一次跟他说,你怎么有点怪怪的。邓伦自己知道,那是陕北原上的少年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机会更多,反而更难

2018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播出。邓伦在这部作品中,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视剧不但在卫视收视率稳居第一名,网络播放量也屡屡创下新高。作品热度持续攀升让邓伦收获更多关注,外界开始将他冠以“流量小生”的头衔。

面对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火热人气,邓伦一方面感到自己事业走上正轨,“有更多机会能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他似乎没有乘胜追击,频繁推出作品。

“现在一部戏要求我承担的会更多,因此反而会更谨慎。我不想过早地消耗自己,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邓伦认真地瞪大眼睛,“这些年,我感到自己有一些成长,但是还不够。给我一个剧本,我可以说,你放心,只要我邓伦在,一定能演成精品,我还远远没有这样的自信。但我想通过一部部作品让自己进步,去积累这种自信。所以希望我演的每一个角色,是以前没尝试过的,或者是自己很喜欢的,有热情的。我还是抱着学习的状态,想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否则一次次重复,会把你掏空,而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现在选择更多,对于我来说反而更难。”

邓伦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阴阳师》,就是他让自己“往前一小步”的尝试。他坦言一直以来电影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很高,不敢轻易触碰。这一次参演电影,让他对表演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电影更加重视细节。因为在银幕上,一举一动会被放得很大,细微的表情都会展现出来,不夸张地说,有时候是要用眼球来演戏。”邓伦笑着说,“当你注视一个人,是聚焦还是失焦,在镜头里表现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你还要基于内心表演去完成这些,让情绪带动你一系列细微的反应,因此对于表演把控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凭借努力和敢于突破的勇气,邓伦这些年收获了荣誉。2017微博电视影响力盛典“年度突破艺人”,2018国剧盛典“年度新晋男演员奖”,今年9月,入围第七届“中国电视好演员”……

邓伦说,每一次感到自己有突破时,都是开心时刻。他相信,表演根基是自己的内在,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地给观众带来好作品。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在明星身份之外,邓伦也在用心做一个普通人。

前不久,邓伦回家乡石家庄当伴郎的消息上了热搜。网友说他“接地气”,但邓伦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是小时候约好的”,他认真地说,“我们都要当彼此的伴郎”。

对于儿时的承诺,邓伦用心地守护着。他说,童年时收获的这份友谊,小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以为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珍贵。

邓伦每次当伴郎,都是作为好朋友去的,没有助理,也没有工作人员。在婚礼现场,他也不在意那些对着他按快门的手机,常常被婚礼感动得眼泪哗哗。“有时候也担心会给朋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最重要的一些东西。”

对儿时伙伴而言,虽然邓伦当了明星,也没有感觉见他一面很难,大家隔三差五就会聚会。“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事情,在一起还是漫无目的地聊天,谈谈彼此近况,说说最近的开心或不开心。邓伦说,“其实就是在一起,那种氛围很热闹,很温暖”。

在不同的城市聚会、见面,给予彼此支持和鼓励,然后再各自去为梦想奋斗打拼,这些年轻人的友谊,就这样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慢慢滋长、丰富,并支持着每一个人。

不工作的时间,邓伦也尽可能地回到家里,陪父母,陪姥姥。他说,经历了姥爷的去世,自己一直很遗憾,没能好好地孝敬他。现在姥姥已经86岁了,看到外孙回来就很开心。“我想能为姥姥做的也不多,我能尽的最大的孝,唯有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骄傲,为故宫文创代言

今年的秋天,邓伦的身份属于“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在故宫六百年的特殊日子,带领观众去探寻她的瑰丽与精彩。

“我和《上新了故宫》这个节目共同成长,一晃已经一起走过三季。”邓伦说。一开始接到节目邀约时,第一反应就是“惶恐”。“在我脑海里,‘故宫’这两个字承载了历史,代表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前她是威严的紫禁城,现在是厚重的博物院,这么神圣的地方,我何德何能,有什么资格,让自己的名字和故宫联系在一起?”邓伦说,“我更担心,对于故宫我了解得太少,在节目里跟观众聊什么呢”?

但是,毕竟无法抗拒故宫强大的文化魅力,强烈的好奇心还是让他鼓起勇气去挑战一下。

慢慢地,邓伦找到了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我来到这个节目,不是来给大家讲解、介绍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关系,观众对于故宫也存在很多未知。我就站在和观众一样的视角,带领大家进到故宫去看,去认识那些有趣的历史和知识。”

三年来,邓伦很多次走进故宫,听专家老师们讲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近距离凝视过《韩熙载夜宴图》,走进故宫最古老的建筑钦安殿,也在冬至那天见过漫天飘雪的紫禁城……这些让网友看来可以“吹一辈子”的经历,让邓伦与故宫,已经建立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

邓伦向记者介绍,对于故宫的文化,每个人都感到她的厚重和博大精深,而节目名字“上新了”,又是将故宫古老的文化元素结合现在日常的生活用品,让故宫走到每个人身边,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故宫。他告诉自己,放下对故宫的敬畏感去走近她,再带着一种对未知探索的心态做这个节目。在这个过程中,邓伦对故宫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越了解故宫,越发现里面有学不完的东西和挖掘不完的历史,越想探索她,就感到要探索的东西越多,就会越好奇。中国传统文化真的魅力无穷,可能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穷尽的。”

从开始完全不懂,到现在已经可以试着参与专家们讨论,虽然还只是些皮毛,但他敢于提出一些自己的设想,去开一下脑洞:比如这件器物是谁用过的、是皇上赐给谁的等等,这种大胆的参与和尝试得到了专家老师的鼓励。

“看到《上新了故宫》播出以后,越来越多人去故宫参观,在新媒体上网友们在讨论故宫,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这让我作为故宫一档节目的参与者,感到很开心。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真的值得我们自信和骄傲。”邓伦脸上,又绽放出暖阳一般的笑容。(摄影:张悦(zackimage)化妆发型:徐立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