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9月26日,钟伟坐了四个多小时的贵广高铁,抵达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伟(右)看望救治过的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伟和家人在吃团圆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中医师钟伟此前从没想过,他会成为离家近一千公里外,一座深度贫困县里一些病人和他们家庭最后的救命稻草。

2019年9月26日,告别同为医生的妻子韩蕊和上初中的儿子,钟伟搭了四个多小时的贵广高铁,离开广州,抵达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挂职三都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开始为期15个月的健康扶贫

所谓健康扶贫,是指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核心理念是民众不分贫富,公平公正地享受医疗资源。三都县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一度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始终是健康扶贫的难点。而坐着高铁往来粤黔的钟伟,本身即象征着公平理念下两地医疗资源的再分配。他给三都县带去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深度贫困县的医院

三都县人民医院的5号楼外墙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红色浮雕字十分显眼。钟伟第一次见到67岁的江光祖,就是在5号楼前的一棵大榕树下。那会儿,患肺气肿五年、辗转求医难愈,江光祖呼吸已近衰竭。“走几步便喘不上气,需要歇息十几分钟才能缓过来,无力爬上门诊楼,只能在大榕树下就诊。”钟伟描述着当时的状况称,“放在广州都算是疑难重症,只不过广州的就医机会更多。”

他们身后的榕树有三人合抱那么粗,伸展开来的枝叶有二三十米宽。这是一棵“深圳—三都同心树”,缘于上世纪末深圳市对三都县人民医院的投资与援建。医院党委书记江锡军记得,那时医院里只有一栋住院楼,一栋门诊楼,平均每天来看门诊的病人不足百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普及后,看病人数激增,医疗资源开始捉襟见肘。

2016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开展后,广州市黄埔区接棒,对口扶贫三都县,健康扶贫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江锡军介绍,县人民医院是三都县唯一一家公立二级医院,扶贫攻坚以来,医疗资源与环境正不断改善。目前,该院已有在职员工510多人,其中医生100多人,护士200多人。同时开设有15个临床科室,并有约400张床位,每日门诊接待量可达800人。

然而,对三都当地的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而言,这远远不够。江锡军认为,目前医院面临最急迫、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问题,一是人才断层严重,缺乏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医生;二是人事制度薪酬改革并未完全调动起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不少医生在评定职称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愿留在临床一线。另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也不高,硬件设施仍较为落后。

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和江光祖一样辗转求医、始终难愈的,还有现年53岁的陆光祥。

陪护陆光祥一年内入院十次后,老伴儿王庭香深感当地医疗条件“是挺落后的”。王庭香记得很清楚,2019年,陆光祥患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一度全身浮肿,腋下肿起两个大泡,“像个癞蛤蟆”,由160斤瘦至不到100斤。“(三都)县医院、(黔南)州和贵阳市的医院,我们都去过了,都没能看好他的病,直到转院至重庆,他的病情才有好转。”她说。

但很多时候,病人和家属是被迫“选择”落后的医疗。王庭香说,重庆这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每天住院费用高达两万元,带过去的几万块很快就没了,无奈之下只能转回三都。“医院建议我们用救护车送他回来,但车费要一万多元,我们哪花得起。”

2019年8月,王庭香给陆光祥买了一张重庆回三都的高铁特等座车票。到站后,她叫来几个朋友,四个人将陆光祥抬出列车,再由救护车送至县人民医院。那时,王庭香已欠下10万元外债。不少邻居和熟人明里暗里地流露出惋惜,觉得她肯定会落得人财两空。

一个多月后,他们听说县人民医院新来了个广州的扶贫医生,医术精湛。

广州的扶贫良医

2019年,三都县摘帽脱贫,相比201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3980元增长至31226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289元增至11214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始终是扶贫的难点,当地群众“小病靠熬,大病靠扛,小病拖成大病”的问题非常普遍。稍有条件者赴外地求医,往来交通、多次转院又平添诸多不便和经济负担。

为了让当地民众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黄埔区采取了医疗人才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钟伟是黄埔区派往县医院的第三位挂职行政副院长,分管内科系统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在他过去一年的任期内,黄埔区先后往三都派过二三十位医生,有的留了几个星期,大部分留了三个月左右。与此同时,三都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也被分批派往黄埔区辖内医院培训深造。

人才的流动直接带来医疗技术的提升。接触陆光祥后,钟伟发现陆光祥出现了心衰症状。通过极为详细的诊察,钟伟建议他连续三天不间断用药。“我提倡精准治疗理念,个体化精准辨症,做到对症用药。一份症状一份药量,症量相应。”

三天后,陆光祥的身子果真开始消肿。“这个药,其他医院也不是没有,但钟医生不仅知道这么开(药),还敢开(药)。”谈及此事,王庭香言语间充满感激。2019年底,陆光祥达到出院条件,回家吃药休养。10月2日,南都记者在老陆家中见到他,体重已恢复到130多斤,全然看不出此前经历过的病态。

江光祖的儿子小江同样对钟伟赞不绝口。十几年前,江光祖的老伴儿因患心血管疾病,在当地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不幸逝世。小江说,为了救父亲,家里先后花了不下十万,“我们也尝试过民间方法,什么方法都试过,都有几十种”。

今年初,天冷易感冒,江光祖病情进一步恶化。“他每天都需吸氧,一次吸十多分钟,否则睡觉时都经常喘不过气。氧气罐就摆在他的床头。”小江一度感到无力,甚至觉得父亲的病怕是治不好了。7月份,经人介绍,江光祖也遇到了钟伟。先后开了两个疗程的中药后,江光祖床头的氧气罐撤掉了,如今除去不能劳作外,生活与常人无异。

治疗疑难重症患者是钟伟健康扶贫的主要着力点之一。除此之外,他还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前往三都县下属镇乡的卫生所里。为了让一些患者不出门也能看病,钟伟多次前往患者家中耐心检查诊疗,送去药物的同时,还帮其制定了日常护理方案,与他们分享健康知识和理念,尽量将疾病控制在初始状态。

但钟伟的工作不仅是救死扶伤。他带来了医术,还带来了广州医疗系统的制度与理念。

救人外的机制与理念

“医疗制度是行业通用的,关键要摸清现状后确保制度的落实。”钟伟回忆,到三都县后,他很快发现,当地人情味浓厚,很少发生医患纠纷,这是优势之处。但与此同时,医生们对制度规范不够重视,例如不认真写病历、不遵守诊疗疗程、不按流程交班等,这些问题也不容小觑。

为此,钟伟每周召开例会,与三都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和行政工作人员讨论工作规范,开展业务培训。

钟伟上任后,着重发展了三都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这两个中心成立于2019年,分别涵盖了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这两大常见的“中老年杀手”,特点是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和规范流程,快速诊治疾病。截至2020年7月中旬,胸痛中心已接待800多例患者,其中高危患者近120例,采用溶栓治疗的有14例。

钟伟的办公室在5号楼,窗外是穿城而过的珠江支流都柳江。办公室的书柜上,有关医院建设的文件被分门别类地放进三个文件夹里,每个文件夹有十几厘米厚。南都记者在一份2020年9月的胸痛中心认证自查情况汇报中看到,钟伟等医院工作人员针对医院胸痛中心的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整合、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打分,指出了绿色通道标识不清晰、部分急性胸痛患者仍然挂号后救治而非优先救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规则需要规范,还需灵活变通。例如,钟伟牵头建设重症监护室,但医院硬件设施无法达到国家重症监护室的统一标准,考虑到患者的紧迫需要,他们适当降低了一些标准。当地正职及实习医护人手不足,无暇详细撰写病历,钟伟听到此类情况后,便会与工作人员讨论如何规范制度的同时简化流程。

机制变革的背后,还有人的理念转变。钟伟说,一些基层医生因为待遇不高,治病并不积极,只求治些小病养家糊口,稍遇重症、难症便劝病人转院。他总是反复强调,要一心将病人治好,还将卒中中心建设的工作逐步移交给了当地医生,希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

此外,钟伟还遇到过个别因经济困难、养家负担沉重、迷信巫医而不愿住院的当地群众,为此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遇到这种病例,你不能一厢情愿去扶贫,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时是很劳心的,甚至伤心的。”钟伟说。

不舍离开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的中秋前夕,钟伟健康扶贫整整满一年。趁着国庆、中秋双节来临,韩蕊带着儿子、婆婆来到三都县,与钟伟难得地团聚,这是儿子第一次走进三都,走进钟伟扶贫的地方。

中秋月圆夜,围着柴火锅,钟伟一家吃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钟医生刚来时吃不惯这里的食物,胃痛,现在没辣都吃不成饭!”江锡军笑称。

这可以说是这个医生家庭迟来的“春节”。今年大年初五,钟伟提早结束假期,赶赴三都领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韩蕊说,当时听闻三都县有不少外地学生返乡,且出现了一例确诊病例,心中不免害怕。这不是她第一次为丈夫的爱心之举而担忧。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钟伟就主动前往时有余震的灾区进行志愿救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也习惯了。而且作为医生,我们救死扶伤、帮助他人是应该的。”韩蕊说。

到达三都县后,钟伟迅速投入防疫抗疫工作中,落实了发热门诊建设,严抓疫情防控工作。幸运的是,此后三都县并没有出现更多确诊病例。

钟伟的付出,当地医患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只不过,钟伟的任期将至。江光祖的儿子小江直言不讳,他不舍得钟伟离开。王庭香也如此,过去的日子她不敢想象,也不想再经历。在中秋当晚的饭桌上,江锡军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钟医生来到三都县太不容易,但他希望钟医生能留得更久一些。“钟医生再留一年吧?”

喝下一杯酒,钟伟倒是爽快地答应。但钟伟也坦言,当地医疗条件的改善,关键在于制度能改变多少。“有些病我来了才能治好,真的是因为钟医生有那么神吗?不是的!关键是诊疗机制和理念的改变。我治病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希望把技术留下。”

钟伟说,三都县的胸痛中心即将迎接国家验收,这是他希望给当地留下的“礼物”之一。他也经常去探望自己救治的病患,希望他们能摆脱病痛的阴霾,继续向前。

陆光祥琢磨着,自己恢复得差不多了,目前药也停了,应该找个工作,贴补家用,偿还债务,让王庭香好好休息。他希望当个厨师,收入高些。王庭香则希望他去找个轻松一些的活儿,怕厨师工作太累,“我现在想到生病就怕。但他病得最重的时候,我也没想过抛弃他。我只求日子平安、快乐就够了,对未来肯定更加充满希望。”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记者 莫郅骅 实习记者 蒋模婷

摄影:南都记者 徐杰 见习记者 刘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