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士卢俊乘坐高铁回到武汉,探望曾经照顾过的一对80多岁老夫妻。8个月前,他曾驻守汉口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30日,武汉市江岸区冯保会家中,卢俊与老人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保会手上拿着老伴李绍华年轻时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保会拉着卢俊的手聊家常。

“爷爷、婆婆,认出我了吗?”摘下口罩,男护士卢俊在时隔7个月后,第一次在一对他曾经悉心照顾过的八旬新冠肺炎痊愈夫妻面前,露出真颜。89岁的冯保会有点耳背,但他渐渐凭借声音认出了卢俊,和83岁的妻子李绍华不停地挽着卢俊的手,“我记得你。当时我就说过,这个护士蛮有耐心。”

9月30日,第二批广东援鄂医疗队成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护士卢俊搭乘武广高铁,以时速300公里跨越1068公里武广双城间的距离,4个小时后,再访这座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支援和战斗过的城市。

启程

这趟旅程的终点,既有团圆,也有重逢。

9月30日7点30分,刚下夜班的卢俊从换衣间将护理服脱下,拿起收拾好的黑色背包,准备到广州南站搭乘高铁返回老家武汉。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回去探望父母。

卢俊今年31岁,这是他工作的第1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身为科室为数不多的4名男护士,他被同事和患者亲切地唤为“俊哥”。

2011年,23岁的卢俊从江汉大学护理涉外专业毕业。尽管高考填报志愿时单纯“奔着好就业”填报了护理专业,等到毕业时,他已经将南丁格尔“悉心的护理才能真正避免疾病的流行”的名言牢牢记下。2013年,毕业一年后的卢俊乘坐绿皮火车南下,进入南医三院工作。他在每年春节假期返回武汉黄陂老家,羊城渐渐变成他的第二故乡。

直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1月28日,卢俊作为广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奔赴汉口医院ICU病房,在江城待了近两个月。当时从他支援的汉口医院到黄陂老家,驱车只需要40分钟,距离他的母校江汉大学,步行距离不过10分钟。但病房人员资源紧缺和担心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卢俊选择“过家门而不入”。

他回忆起,起初在面对未知病毒的环境里曾“有点压抑”。他记得有一天在病房值班时,窗外突然下起雪,周围静静的,“突然感觉口罩闷得自己快呼吸不了。”但这没能让他流泪。直到元宵节母亲发来一张团圆饭照片:家里给他留了一副碗筷。他下班睡醒后看到,忍不住鼻子一酸,在黑暗中眼泪簌簌而下。

在汉口医院呼吸七病区支援的55天里,卢俊遇到过“医疗物资匮乏时”的恐惧、“母女患者因女儿离世而几天吃不下饭”的痛惜,也经历了“治愈患者能下床行走”的激动。他照顾过的一对年龄最大的夫妻,是89岁的武汉人冯保会和他83岁的妻子李绍华。老两口在今年1月底先后因患上新冠肺炎入院,但住在不同病区。后来,冯保会因为在病床前为八旬妻子喂饭的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为外界熟知。

今年3月22日,江城樱花渐渐开放的时候,卢俊和同事也分批结束支援任务,从武汉天河机场飞回广州。冯保会老两口在广东援鄂医疗队的细心照料下早就恢复出院。直到立秋之后,卢俊终于能抽空在国庆假期重返武汉。

铁路那一端,他既要见到一年未见、即将过63岁生日的父亲,也要再探望照顾过的这对八旬治愈者夫妻——后者正在儿子陪伴下,在江岸区的家中等待他的到来。

记忆

在这趟时速最高达350公里的高铁上,卢俊在第10车厢车尾的位置坐下,95后乘务员刘一诺正在检查行李箱的摆放。

10时31分,G1110列车准时出发。

列车长李恒再次巡视车厢,在过道上,他协助一位带娃的男子将婴儿车折叠放好。这是他当天执乘的第二趟车次,由他执乘的G1110前序列车从武汉抵达广州,现在返程。

国庆假期已至,每隔一小时,刘一诺和同事就要对车厢里的门把手、卫生间擦拭消毒。对于李恒来说,除了检查消毒情况,他需要定时检查车厢内乘客的情况,车厢里设置了隔离席,备好了应急医疗包,以应对可能面临的突发情况。

类似的防疫工作举措从今年初持续至今。

与卢俊相似,身为长沙客运段高铁动一车队G3组列车长的李恒,在今年大年初二原本要退乘休息后,因车队陆续有人隔离无法出乘,李恒主动替补出乘,没能返回湖南岳阳家中陪家人过新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中,李恒最长曾经有40天没有回家。在这些往来的专列上,他遇到了许多像卢俊一样从广东奔赴湖北前线的医护人员。当时,他每天大清早要赶到车队帮忙清点发放口罩、手套,测量值乘人员体温,做好办公区域的消毒,一直忙到晚上才休息。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中心驰援湖北应急队一行50人乘坐G505次列车,从北京奔赴武汉。李恒带领车班人员,帮忙搬运大件行李和医疗物资。同时也为这群“逆行者”积极联系沿途各站调拨餐食,保证救援队员的用餐。5月底,李兰娟院士乘坐G505次列车返回武汉,李恒和乘务团队还借此机会向李兰娟院士请教疫情防控的知识。

韶关北、郴州西……列车在湖广大地穿梭。在这趟疾驰的列车上,和卢俊一样选择在国庆返乡的还有武汉人许言。她疫情期间被困在湖北,5月搭乘武广高铁返回广州工作,国庆期间她不打算出游,想再回去看看父母。

在疾驰的高铁上,卢俊对着手机屏幕,与此行要碰面的冯保会的孙子冯睿沟通。

随着列车逐渐驶入湖北大地,熟悉的记忆回来了。

卢俊向随行者讲起八旬的冯保会和他妻子李绍华的故事,“当时我们救治的李阿婆病情是比较严重的,只能卧床休息,不能下床,吃饭也需要我们一口一口地喂,但她不愿意吃,又因为在隔离病房,家属不能陪伴。当时我们都很着急。直到有一天一个阿公来给她喂饭,她就愿意吃了。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这个阿公喂她就愿意吃呢?”

卢俊和同事们事后去问冯保会,才得知他是李绍华的老伴。因为李绍华在重症病房,冯保会要跨越不同病区来到妻子病房。

“有时阿公还在输液,他就提着吊瓶去给阿婆喂饭;有时半夜,他甚至也要来看看阿婆睡得怎样;有时就来陪阿婆聊聊天……他们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让我们很感动。”在讲述中,待在羊城已有7年之久的卢俊,口头表达掺杂了点“粤味”,但他说自己还是地道的武汉人。他眼中两座城市有不少共通点:武汉节奏快、很热闹;广州的环境很舒适,“两座城市生活气息都很浓重,都是我的家乡。”

重逢

9月30日14时,在列车减速驶入武汉站的同时,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二七小区的冯保会和妻子正在等待,家里已经有多家媒体记者在拍摄。

如今,两位老人已经能够正常下楼散散步、和邻居聊聊天。因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83岁的李绍华衣服的右肩上缝了一块布料,写有家人的联系方式,以防她走丢。她面对家里的新访客略有不安,身穿蓝色布衣的冯保会不时安慰老伴,他还找出李绍华年轻时的一张彩色照片,向来客细细讲述,“因为她年轻时很温柔、很美好,所以我说过要照顾好她……”

照片里的李绍华当时38岁,理着时髦的卷发,戴着花边丝巾。老两口退休前,分别在汉口的造纸厂、纺织厂工作了一辈子。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小儿子冯世满就住在父母家3公里外,负责每天过来做饭。

望着眼前的一幕,冯世满眼眶微微湿润。今年新冠肺炎暴发的时候,他最先中招住院,后来母亲和父亲也因感染先后被收治入院,“我母亲病得很重,她在2月4日获得了一张病床,当时已意识不清。”

冯世满还记得自己在3月出院后,回到父母家中时,父母已经先行出院,“当时看到我父母,那感觉真的恍如隔世一样。如果不是广东医疗队过来了,后面我们真的不敢想。”

从武汉站出来后,卢俊根据冯睿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冯保会老人家里。在二七小区楼下,卢俊找了一个地方,用清水洗了脸,他和旁人商量,“要不我把口罩摘下吧?”

电梯很快到了12楼,大门已开着。

“爷爷、婆婆!你们还记得我吗?认得出我不?”卢俊用武汉话问道。尽管在病房里朝夕相处多时,实际上这是卢俊第一次脱下防护服见到两位老人。

“记得!记得!”重逢的时候,冯保会拉着卢俊的手,他耳朵有点背,但还是凭借声音慢慢认出了卢俊。拉着卢俊的手,他絮絮叨叨聊起卢俊照顾他的细节,“我当时说,这个护士很耐心,我记得你。我们现在恢复得很好。”身穿粉色布衣的李绍华也坐在旁边聆听,她挽着卢俊的手,有时也在客厅里走动一下,像对待自己的孙儿一样,拍拍刚“认识”两天的南都摄影记者裤脚的灰尘。

卢俊提出和两位老人再照一张相。这次3个人没有戴口罩,场景从汉口医院变换到家里。

摄影师喊“3、2、1,看这里”。

在夕阳西照下,这个客厅一角显得异常温馨。楼下,桂花香在江城已蔓延开来。

采写:南都记者 黄驰波 实习生 阳博骞 摄影:南都记者 吴泽嘉 刘威 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