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1

9月19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观众席中的封条被一一拆除,恢复了久违的本来面貌。就在前一天,文旅部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通知,将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上限提至剧院座位数的75%。

随着线下演出秩序的加快恢复,中国音乐剧从业者需要更严肃地思考这个行业的出路将在何方。中国音乐剧产业还处于以引进外国经典剧目培养观众和学习经验、再逐步跟进汉化和原创的阶段。鉴于海外疫情仍未平复,外国剧目入华存在较多阻碍,这一空白该如何填补?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口碑依然爆棚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是否预示着线下演出影像化的趋势?

19日下午,“演艺大世界——2020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音乐剧发展论坛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来自中国、韩国、美国共19位嘉宾齐聚一堂,分享不同国家的经验,探讨疫情新常态下的行业应对之策。

对比百老汇:青年市场潜力无限,人才培养有待提升

虽然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音乐剧市场高速发展,但前有互联网夹击,后有疫情黑天鹅,我们应该从最成熟的音乐剧市场百老汇中汲取哪些经验?百老汇热门音乐剧《汉密尔顿》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今年夏天,《汉密尔顿》官方拍摄版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在因新冠疫情停摆的全球音乐剧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部在豆瓣上收获9.5高分、从2015年起演出至今仍票房火爆的百老汇音乐剧在许多层面都对中国音乐剧从业者有所启示:一个优质的原创IP能源源不断地吸引观众进入剧场,成为常青演出项目;音乐剧能起到城市宣传的作用,演出产业因而能与旅游业实现共赢;当舞台表演转化为影像时,无论是呈现方式还是观众感受都将截然不同,因此需要细致入微的考量……

密歇根州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美国戏剧和剧院学会国际秘书劳拉·麦克唐纳(Laura MacDonald)长期关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她以《改变已成定局》为题发表视频演讲,介绍中西音乐剧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特点和路径,为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麦克唐纳发现,和百老汇观众相比,中国音乐剧观众更为年轻,许多中国家长已经开始带孩子观看音乐剧,还有许多专门为年轻观众制作的音乐剧,以及儿童音乐剧培养课程逐渐流行起来。从百老汇的经验来看,在儿童时期有过进剧场经历的观众更有可能养成长期观剧、带自己的孩子去观剧的习惯,从而形成音乐剧生命的循环,这揭示了中国戏剧产业的巨大潜力。

中国音乐剧市场和百老汇的剧目偏好从侧面说明了两国观众的年龄差距。在中国,聚焦青年人人生际遇的音乐剧非常受欢迎,包括《春之觉醒》《Q大道》《吉屋出租》等。青年题材的音乐剧在上海和北京的音乐剧专业院校和大学音乐剧社团里也很受欢迎。即使是“点唱机音乐剧”(使用现成歌曲创作的音乐剧)这一原本在百老汇吸引怀旧的年长观众的音乐剧类型,在中国也被认为是青年音乐剧的代表(比如改编自周杰伦同名电影的《不能说的秘密》)。

麦克唐纳指出,百老汇与纽约的共生关系值得上海借鉴。在百老汇2018-2019演出季,有近1500万戏剧观众观看了演出,实现人数连续六年上升。根据百老汇联盟(Broadway League)的数据,65%的戏剧观众是来纽约观光的游客。事实上,自1970年代发起“我爱纽约”宣传活动以来,百老汇和纽约市一直在互相合作吸引游客。比如百老汇的音乐剧制作方会为纽约的旅行社和相关机构举办预演,通过他们向游客宣传作品,鼓励游客在来到纽约前就购买戏票。因此,麦克唐纳建议上海演出产业加强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联结,“《汉密尔顿》一直在帮助宣传纽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那什么样的音乐剧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呢?”

 今年夏天,《汉密尔顿》官方拍摄版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夏天,《汉密尔顿》官方拍摄版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

麦克唐纳还认为,中国音乐剧产业需要加强音乐剧编剧、制作等各个环节的人才——光有大量训练有素的演员还不够,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导演、编舞、设计师和技术指导。就当下而言,中国的音乐剧导演和编舞仍然缺乏制作中国原创音乐剧、改编引进剧目的机会,也很少能够在大学、艺术节和小型剧目中磨练技能。另外,中国高校缺乏舞台管理、舞台设计、制作经理的相关专业,中国的本科生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培训和制作经验来满足西方艺术硕士项目的申请资格,“对于没有专业培训项目和行业支持的年轻人来说,这些都是中国音乐剧产业中的难点。”

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剧市场被海外原版作品巡演占据,但新冠疫情暂时中断了引进作品的演出。中国观众将在未来被什么样的作品所吸引呢?他们是像日本观众那样偏爱本土改编的海外音乐剧,还是像韩国观众那样,对外国原版剧、授权改编剧和原创剧各有所好?麦克唐纳认为,《汉密尔顿》在豆瓣取得的高分以及《莫扎特!》《伊丽莎白》等德奥历史题材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或许表明,中国自己的历史题材音乐剧将在不远的未来流行起来。

借鉴韩国经验:原创IP开发至关重要

2001年,LG集团获得百老汇授权,韩文版《歌剧魅影》在韩国连演7个月,达成了180亿韩元的销售额。2002年,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1场,成为首部引进国内的外国音乐剧。此后,上海大剧院又接连引进了《猫》《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等经典剧目,引起强烈反响。两国音乐剧产业的起飞几乎同步。而今,韩国音乐剧产业占韩国整体演出产业的近60%,市场规模约为3500亿韩元。韩国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根据韩国音乐剧协会理事长、首尔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教授李宥利的介绍,《歌剧魅影》的巨大成功让韩国形成了制作大型音乐剧的能力,韩国在大规模引进大型海外音乐剧的同时,开启了授权改编音乐剧的热潮。

从2010年至今,韩国音乐剧产业取得了超高速发展。2010年,演员金俊秀主演的音乐剧《莫扎特》风靡一时,在音乐剧界刮起了一股“韩流”,从而奠定韩国音乐剧产业独居特色的市场形态。更具体而言,优质的原创音乐剧开始涌现——小剧场音乐剧创作变得非常活跃,同时开始进军海外,向亚洲地区售卖版权;2014年,原创音乐剧《弗兰肯斯坦》以近50亿韩元的制作费获得了近100亿韩元的销售额,随后,《Mata Hari》《宾虚》《笑面人》等近百亿规模投资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纷纷取得巨大成功,韩国原创音乐剧逐渐成熟起来。

 2014年,原创音乐剧《弗兰肯斯坦》以近50亿韩元的制作费获得了近100亿韩元的销售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原创音乐剧《弗兰肯斯坦》以近50亿韩元的制作费获得了近100亿韩元的销售额。

近年来,韩国音乐剧制作人、制作公司开始和英美制作方合作,让本土音乐剧IP走向国际,李宥利指出,此举让韩国音乐剧获得了新的市场空间,“因为通过一个原创音乐剧IP的商业运作能发展出多个衍生产业项目,并进军海外市场,使从业者获得更大收益,还省去了购买海外音乐剧授权的费用,所以原创音乐剧的开发十分重要。”

李宥利认为,韩国音乐剧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韩国大学纷纷开设音乐剧学科或相关专业,目前有16所大学开设音乐相关专业,18所大学开设公演相关专业,13所大学开设独立的音乐剧专业。2012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推出“创作音乐剧培育支援事业”政策,在音乐剧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场地、宣传、进军海外市场等方面提供支持。2016年,音乐剧领域支援项目的预算达到60亿韩元。

受新冠疫情影响,韩国音乐剧市场面临巨大危机,由于现场演出难以展开,演出影像化近期在韩国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李宥利指出,目前韩国还不具备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那样将演出内容全部影像化并向全球输出的能力,因此韩国音乐剧产业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是借鉴NT Live,创造一个新的商务模式。她同时呼吁亚洲各国音乐剧人加强合作,打造“亚洲市场共同体”(One Asia Market),共同探索音乐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后疫情时代的音乐剧市场:直播和演出影像化会是出路吗?

在中国,“剧场线上化”的尝试也已经开启,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音乐剧演员、导演刘阳注意到,许多音乐剧演员、制作公司在疫情期间尝试了线上演出的模式,然而许多观众的反馈是“塑料感”。在他看来,观众进剧院通常有观剧和追星两个目的,但在观看线上演出时,这两种动机被完全割裂开来,演员的演艺技能、个人魅力,特别是知名度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在规定的时间到线上看演出。另一方面,线上演出不可避免地存在“碎片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构成一部完整音乐剧的各个部门难以同时在一场直播中同时呈现。此外,受直播设备和网络条件限制,观众也很难在线上获得与剧院同等的视听效果。

但刘阳依然认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演出有其存在意义。“对演员而言,通过线上(直播)获得额外曝光度的这个方式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在某种形式上打破剧院的限制,让演员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对制作方而言,在剧院停运的情况下,线上路面为演出吸引了一些潜在的观众,在疫情之后这个群体会买票来线下观看演出,这是演出行业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资源。”

“好戏”创始人魏嘉毅认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不应对线上产品的收益有过高的预期,而应该强调它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吸引更多潜在观众进入剧院的功能,把观众最终的消费行为引导到线下。泓洋国际国际总经理、百老汇点播大中华区总代表曹冶博认同这一观点,他指出,美国刚刚完成的一项调研显示,《汉密尔顿》在流媒体平台播放后,反而有更多的观众想进剧院看该剧的现场演出。这给音乐剧人的启示是,线上活动的意义在于保持剧目的品牌活力。“线上和线下有什么共同点?就是故事,”曹冶博说,“无非是解读的方式不一样,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可以找到这个点,用不同的方式制作。”

对于演出影像化的问题,魏嘉毅也在论坛现场分享了他的经验。2017年,“好戏”与赖声川达成合作,开启《水中之书》影像化项目。2018年,一支英国团队完成了《水中之书》的拍摄工作,该团队曾拍摄过《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魏嘉毅注意到,英国团队启用了8个拍摄机位,仔细研读剧本,用电影的镜头逻辑进行拍摄,根据剧情起伏决定何时需要用轨道,何时需要拍特写。

今年10月,影像版《水中之书》将在全国剧院发行——根据文旅部的最新规定,舞台影像也属于演出的类别。魏嘉毅认为,演出影像化可以突破明星演员的时间限制,降低巡演成本,从长远来看具备很强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