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1日,阳澄湖大闸蟹在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开捕“第一篓”。

随着一声令下,数艘大大小小的渔船从岸边出发,载着一群“长枪短炮”们横穿湖面,在湖中央的围网处缓缓停下。围网内的小船上,蟹农不疾不徐地解开网绳,在众人的屏息以待中,将长长的蟹笼缓缓拉出水面……但见蟹网上,一只只大闸蟹舞钳弄爪,宣告着又一个丰收的秋天已经到来。

今年,阳澄湖大闸蟹总养殖面积为8.8万亩,全年总产量预计10260吨,其中围网养殖区产量约1500吨,沿湖周边高标准池塘产量约876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格更大 品质更好

“国字号”成新标志

“左手的公蟹4两,右手的母蟹3两半。”阳澄湖边,蟹农徐皓喜滋滋地举起两只刚刚出水的螃蟹,向众人展示。

徐皓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友信蟹业合作社,有湖区围网养殖区近千亩。他说,从目前的捕捞情况看,“公四母三”的规格蟹占比近一半,甚至连七两公蟹、五两母蟹等超大规格蟹也出现多次。蟹的品质也有所提升,“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特点非常突出,“颜值”更高,肉质鲜美。

“综合来看,今年几乎是最近这七八年情况最好的一年。”徐皓说,他原先还担心疫情的影响,但实际上,今年的订单量不降反增。参加完开捕节,他就要赶回去处理来自天南海北的订单。

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价格问题,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协会新闻发言人姚水生表示,大闸蟹的价格最终要由市场说了算,但预计比去年略有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在开捕节上,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正式授牌。今年4月,“阳澄湖大闸蟹”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颁证。此次“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阳澄湖沿岸相城区的太平街道、阳澄湖镇、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的沙家浜镇;昆山市的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的唯亭街道,共计4个市(区)6 个镇(街道)及阳澄湖湖区,保护范围总面积为516.04平方公里,生产面积为18408公顷。

“国字号的获批,增加了阳澄湖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使之更有品牌辨识度,有力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党委委员陆志荣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种蟹扣 一种品质

科学养殖成主流

开捕节现场,2020年度的阳澄湖大闸蟹防伪专用标识首次揭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蟹扣有两种颜色,其中阳澄湖湖区为红色,阳澄湖沿湖高标准改造池塘为绿色。每个蟹扣的背面都有一个二维码,微信扫一扫,立即跳转到一个由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监制的查询页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随机扫码了一个未使用过的红色蟹扣。查询结果显示:“您查询的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产地:苏州(湖区)。查询次数:1。”查询结果还包括首查时间、养殖基地的围网编号、养殖户的姓名,以及苗种、饵料、捕捞等信息。

“查询次数、首查时间都很关键。一只蟹对应一个蟹扣,如果查询次数过多,显然是异常的。”蟹农戴玉楠告诉记者,养殖户可以凭养殖证向大闸蟹协会申请蟹扣。以红色蟹扣为例,每10亩围网可以领3000个。他承包了10亩养殖水面,已经拿到了首批1000个红色蟹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蟹和塘蟹到底有无区别?多年来,这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姚水生说,湖区围网养殖和高标准改造池塘养殖,均引用阳澄湖水系,在苗种、饵料等方面也没有什么不同。池塘养殖是大趋势,并不会影响大闸蟹的品质,消费者大可放心。

但在采访中,倒是有不少蟹农表示担心,市场用脚投票,湖蟹最终可能还是会比塘蟹贵。这样的“迷信”只能靠时间慢慢去破除。

作为养蟹30多年的老把式,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副会长周雪龙从专业角度分析:和其他农产品一样,规格和品质取决于环境好不好以及会不会养。从这几年阳澄湖大闸蟹开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规格和品质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阳澄湖水质的改善。以相城区的阳澄西湖为例,今年上半年,湖心国考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达到了国考水质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养殖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今年起,阳澄湖内禁止投喂冰鲜鱼,大闸蟹的食谱换成了螺蛳、小杂鱼、玉米,更加科学环保。标准化池塘养殖的推广,让微观增氧等技术得以普及,大闸蟹的品质变得更加可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子更活 眼界更宽

“蟹二代”玩转蟹产业

对蟹农来说,开捕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已经开始了。

“现在是全家总动员!”戴玉楠是个90后,老家在阳澄湖中的莲花岛,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佳欣蟹园农家乐的掌柜。离国庆长假还有不到10天,这几日,一家人已进入“战斗状态”——

父母负责养蟹、捕蟹。每天下午四五点出船,到围网中放下地笼,休息,凌晨1点左右,起床收网,清晨回到家中。

姐姐负责捆蟹、包装、发货,还要兼顾农家乐的经营。除了大闸蟹,白鱼、鳊鱼、螺蛳、湖虾、菱角等时令湖鲜也是游客们青睐的。家里的农家乐可同时接待16桌100多人,往年国庆期间每天都会有七八十桌。

戴玉楠则是总负责人,主攻销售。他没有在电商平台开网店,仅仅靠朋友圈带货,每天就能卖出几十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蟹季,这样的生活是蟹农们的常态。“虽然忙,可心里高兴。”戴玉楠说。家里祖辈父辈是渔民,他毕业后也回到家里做螃蟹生意。现在,这个“蟹二代”小家庭一年能赚三五十万。“可以说,是大闸蟹帮我们实现了小康。”

如今的阳澄湖畔,大闸蟹这条产业链上,挑大梁的后起之秀越来越多。戴玉楠是,徐皓也是。很显然,年轻人的思路更活。徐皓2009年辞去外企工作,当起了蟹农,10多年来,他创立了自己的蟹品牌、学习日本先进养殖技术、走出国门传播江南蟹文化……用不同于父辈的多种“吃法”,将大闸蟹吃出了新花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品牌意识的觉醒、养殖技术的进步,其他湖区的“蟹兄弟”们近几年名气渐涨,阳澄湖大闸蟹的既有优势正在弱化。对于这样的竞争,这群年轻人们也大都乐见其成。

在徐皓看来,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成为行业标杆,是因为它不仅具备独特地理位置造就的极佳品质,还拥有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并不担心会受到其他品牌的冲击,相反,在良性竞争下,我们希望发挥标杆作用,引领兄弟品牌们一起发展,共同把市场做得更大。”

“只要阳澄湖的环境好,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就一定在。”戴玉楠说,“好水出好蟹”,这是他从祖辈那学来的最宝贵的经验。

交汇点记者 孟旭 陆洁晴 雷霆

编辑: 袁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