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正元

飞针走线、锁边修边……为了赶订单,44岁的夏七洪在在裁缝机前没一刻迟钝,针线在手边跳舞,要不到一会运动鞋的雏形就“变”了出来。“一个月三千多块钱工资,比我跑出去强得多,家门口干活还能顾到家里,安逸。”夏大姐所说的“安逸”生活,是来自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带给乡亲们对生活的盼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部开发新脉动”采访团走进古蔺扶贫车间。

中央网信办于9月16日至27日开展“西部开发新脉动”网络主题活动,组织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编辑分赴四川等7个省市进行实地采访,生动诠释西部省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活动南线的首站便来到了四川泸州。在泸州市古蔺县,采访团走进集中安置村,走进扶贫车间,深入了解“扶贫车间”助推精准脱贫模式,感受大山里扶贫产业带来的新变化。

生活变样:家门口就业“两头都能顾”

既要挣钱养家,也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夏七洪和丈夫在搬到王堂村之前,一直是“顾了一头就顾不到另一头”,一年回去见一次孩子,夏大姐心里总是“心酸味”。2018年,夏七洪一家从几十公里外的小水村搬到了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生活变了样——从农村变城镇,从泥巴路变水泥路,从瓦房变楼房,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生活里多了些“甜味”。

“以前住的房子在滑坡地带,房子也破,我们为了家里的生活,就得去重庆、浙江打工,但我们文化程度不高,两三千块钱工资,除了外面的开销给家里也寄不了什么。”夏七洪介绍,在搬到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一家人住进了120平米的四居室,家里身患残疾的老人也觉得“屋子亮了好多”,孩子步行几分钟就到学校,“政府把工厂开到了家门口,为我们做了职业培训,我一个月能拿3000多,再也不用跑外面去了,两头都能顾”。

在古蔺县金兰街道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像夏七洪一样不仅有了房子、还有了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堂村总支书记张光其说,像这样搬迁入住王堂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的贫困户有237户、931人,涉及古蔺镇王堂村、玉田村等24个村。大家只用拎包入住,水电网全通,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享受西部地区发展红利。

多点开花:多举措开拓更多就业渠道

古蔺县近年来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县内乡村开设“扶贫车间”,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出不去、难就业的问题。这些“扶贫车间”的兴建,为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或生活的变化,还带来了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除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我们还‘多条腿走路’,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让大家生活有着落”。张光其介绍,王堂村通过产业基地带动一批,海升柑橘科技园种植甜橙600亩,常态化吸纳农村劳动力70名,其中搬迁群众21名;引导转移输出一批,搭建就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务工信息,引导劳务输出191人;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安置聚居点贫困人口30人;自主创业扶持一批,引导贫困户经营副食商店、理发店等,扶持自主创业11人。户户有扶持措施、户户有增收渠道,不仅“搬得出”,而且“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