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发布《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对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今年以来,广东多地陆续提出加强城市间协同联动,落实推动“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了进一步部署,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为此,需要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扎实成效,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本文就如何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展开若干探讨。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哪些特点?

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要求全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增强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及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该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该区域包括珠三角沿海7市和东西两翼地区7市。东翼以汕头市为中心,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4市;西翼以湛江市为中心,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市。“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域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

为此,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要求珠三角地区需重点对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区域深度一体化,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发展。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899.05 亿元,占全省比重(80.7%)比上年提高0.2 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的经济总量之和超5 万亿元,佛山新加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7.09 亿元、7609.24 亿元和6205.69 亿元,其中东翼(6.5%)与北部生态发展区(5.8%)占全省比重与上年持平,西翼(7.0%)占比缩小0.2 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珠三角核心区同比增长6.4%,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2 个百分点;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发展,增速(5.5%)比上年提高1.6 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比上年收窄2.2 个百分点;东翼、西翼分别增长5.0%和4.9%。然而,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9 年,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12 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0772.02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不足两成,仅为珠三角核心区的23.9%;其中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只有珠三角核心区的8.0%、8.8%和7.1%。2020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凸显。2020年1-6月份,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49234.20亿元,同比下降2.5%。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尤其是在国外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外部环境下,今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省内各地市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为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确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基本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增强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建议从区域创新体系、贸易结构与港口布局、投资政策协调、人才对口支援计划等方面着手持续发力。

第一,着力优化“一核”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集聚而非外溢。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但作为发展核心的广州、深圳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依然有限。学界通过创新资源现状布局、企业联系、专利联系等数据分析,进而梳理珠三角区域的创新联系,发现区域创新网络效能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珠三角区域创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建议以广州和深圳为主要创新增长极,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佛山新城、东莞松山湖等创新发展节点形成珠三角次级区域创新中心,惠州、江门、肇庆整合为城市创新服务中心、知识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创新簇群。着力增强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便捷联系和创新网络构建,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绩效。将广州至深圳、香港打造为为珠三角主要的创新发展廊道,打造为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广东创新发展的主脊梁。推动环广州、环深(港)形成两条科技创新发展带,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区和深圳中心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串联周围主要创新节点,与广州和深圳城区互动发展,引导创新资源向外辐射扩散。

第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引导,粤港澳大湾区贸易结构和港口布局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需要坚持以出口为导向,以维护广东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次,未来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市场将成为广东企业的重要市场。再次,国内市场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进行结构性优化,以适应航线、航距调整带来的变化,近洋航线和国内航线比重将会上升,在口岸设施的调整、码头泊位配置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主要货种运输需要尽快完成相应布局和调整优化,以适应航线和航距调整带来的变化。又次,伴随港澳大湾区消费能力的提升,内需的扩大将带动进口需求,以前出口主导的贸易结构将有所改变,港口出口导向为主的模式也会向出口与进口消费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最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壮大,迎来进口消费品货物运输需求的增长,对进口集装箱的吸引力将成为港口竞争的重要优势,同时对港口通关服务和物流配送等港口服务功能也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大力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着力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竞争政策与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机制,防止地区间恶性竞争,严禁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置歧视性准入条件以及补贴政策。以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改革为引领,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立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板块,推动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合作组建产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

第四,实施“人才”对口支援计划,破局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珠三角核心区的人才辐射带动作用。三角城市群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性明显,呈沿海地区向四周扩散的总体格局。根据201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广佛莞深”地区是珠三角城市群就业人员的集聚核心,集中了珠三角73.67%的就业人口,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区,例如惠州,江门,肇庆,仅有18.4%的就业人口分散在65.20%的土地上。客观而论,粤西交通和基础设施较弱、粤东缺乏产业间人才交流平台、粤北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带来的收入低、配套差使得粤东西北地区不但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甚至难以留住现有人才,珠三角地区反而对周边地区的人才产生“虹吸效应”,使得粤东西北陷入“人才洼地”的两难困境。为此,2020 年5月8日,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倡导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

对此,珠三角落后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应利用柔性引才,突破传统政策布局人才链。例如采用从珠三角或其他相邻发达地区“借用”人才的柔性人才政策,可以通过乡镇与专业技术院校、职业技师学院合作,开设本地产业发展所需相关专业,定向委培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合作平台,形成珠三角外围人才网络。通过加大专项资金辐射范围,用以改善粤东西北的教育水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实施“人才”对口支援计划,鼓励相关产业人才以合作交流项目的方式,进入粤东西北地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并给予这些扶贫人才以绩效考核、晋升评价、相关社会保障配套等优先权,为突破落后地区的人才困境提供解决新思路。

(程永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炜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

(作者:程永林,张炜婷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