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一场专家论坛,题目就是“后疫情时期重庆文旅产业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是市场化程度高、行业依存度大、社会经济涉及面广的敏感性产业。在经历一场波及全球的突发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疫情所造成的创伤之大、波及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重庆文化旅游市场总收入同比减少超过1000亿元。原本计划好的春节长假重庆文旅市场因疫情而无法兑现,许多原有的文旅创收计划几乎全部泡汤。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这场疫情?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如何实施产业化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杨文

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其实就在去年,我提出过“网红重庆”。大家都知道,“网红”是重庆的一个别称。这座网红城市究竟能火多久,这场疫情把这个问题提前了。这一点,全国都一样。如何在后疫情时期促使行业复苏,让文旅经济恢复正常态,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全国文创产业和文旅市场的一个首要任务。

我们以前也谈到过,城市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发展,它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自然秉赋;二是文化滋养;三是时代创新。

自然秉赋,每一方土地皆有,例如北京的文化、上海的风尚、成都的安逸、西安的古意等等。重庆也很独特,千年大城、抗战精神、立体山水,内容十分丰富,但这些都只是前面积累的、自然的,是前人留下来的。因此要实现后疫情的产业破局,更多的就在于文创IP的打造,文化的发掘和时代创新。那么这个时代创新究竟在哪里?破局点究竟是哪条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文化创意产业的下沉。

我们首先来谈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国都没有能够出现旅游市场火爆的场面,不免令人失望。而更深层次,是对经济恢复和文创产业及文旅发展的耽虑。人们的长途旅行受到限制,使各地旅游人流锐减,期望中的文旅消费报复性增长并未如期而来。这样的局应该如何去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城重庆,成为新的“网红”城市。

在这里,我们看到另一则值得借鉴的消息:成都为拉动社会消费、鼓励商家,在疫情刚刚降温的时候,就大胆推出了一项“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的规定。推行两个月以来,这一举措的成效远远超出了预期。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截至5月8日,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595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260个,大型商超占道促销点88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6384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5034个,为成都创造了就业岗位近8万个,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据,但这一数据又表明,成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助力经济发展上,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都知道在城市管理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道路,是禁止随意摆摊设点的,但是成都市政府反其道而行之,率先采用“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的方法来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发展。这种反其道的行为,就是公共管理政策的一种创新。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为许多小商家最大限度打开了生产经营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带动了消费者的便利性,打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实现了让商贩流动起来、商铺活跃起来、消费信心提振起来的多个“起来”的目的。同时这也表明,成都在公共管理施政上尊重地方文创和创意的灵活性、亲民性。

后疫情时代,信心很重要,信心怎么激发?信心的激发需要创新。在全球和全国封国封城的境况下,各地政府要发展经济、激发信心,公共管理施策的下沉是十分必要的。而文创产业和文化旅游这种新经济,其实就是一种毛细血管经济,它是小处活跃,往往决定整体市场经济活力,也能带来一方人文特色美学,催生出内需消费的多元诉求,带动区域发展。

例子有很多,如北京有798、西安有袁家村、成都有明月村等等。在北京逛胡同,到上海看里弄,到重庆爬坡上坎遇见惊喜……说到根本上,文创下沉其实就是发掘地方的烟火气息,有人间烟火气,城市才有真正的活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重庆,爬坡上坎,遇见惊喜。

文创产业的后疫情时代的破局,重点在哪里?通过这种接地气的下沉的文创产业,打造出新文化、新空间和新生活。这是我的一个体会,也是目前的一个实践。

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一切根本前提就是“文化”。所有的消费,其实都是消费文化。如何发掘和消费你的文化,就是破局之处。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文化创新产业。

中国文创产业发展的这些年,政策有不少,口号也不少,但是产业一直没有很好的培育和形成,这跟我们在本质上忽略文化价值的发掘有关系。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李子柒,一个小女孩成为中国田园乡村文化的新一代代言人,这就是文化IP和文化创意产业下沉的典型例子。李子柒,就是一个文化的发掘者,以自我代言方式带动了新一轮的现象级乡村审美文化的发展,包括经济效益、文化效益。

后疫时代,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用文创赋能的思维、用文创下沉的方法来重构乡村,倒是产生了不少奇迹。浙江嘉兴桐乡乌镇,一个传统的水乡古镇,距杭州、苏州均为80多公里,距上海也就上百公里,不远也不近。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镇况破落不堪,而现在的乌镇算得上是金山银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重庆大学建筑系教师田琦偶遇土窑厂,出于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提出打造一个依托陶艺文化的复合型公共平台。窑厂涅磐重生,远山·有窑,就此诞生,成为如今重庆大学城的网红地。也成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实习基地。

还有重庆的沙坪坝区有个三河村,村里的一户刘姓人家,过去开土窑,后来老窑老房闲置了,刘家想重修老宅,于是在2016年的时候,邀请了重庆大学副教授田琦来做设计,一个叫“远山有窑”的乡村地标就这么诞生了。

这种尝试就很有创意、很创新,后来也很火,之后更是启发了当地政府和村民。到了2018年,三河村就把“远山有窑”的文化大体系再打造,又增加了三河茶社、猪圈书屋、三河村文化大院等,形成了富有乡村气息的“远山”文化体系和文化旅游景点。2017年的时候,三河村集体经济收入才1万余元,但到了2019年增加到了200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春节期间,成都市重点打造文旅项目“夜游锦江”。其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串联都市休闲、东门集市、闹市禅修、锦官古驿四大片区,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

在成都,人们喜欢逛老街、游博物馆、品美食、住民宿、看戏、坐游船。为了活化经济,把人们口袋里的钱变成创收,除了允许占道经营之外,市政府还特别启动“夜游锦官城”,为夜间经济发展再添一把“火”。我觉得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所做的,它也包括了政府的施政,包括了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参与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一种下沉。

针对本地人,成都还推出“游新时代美丽乡村、体验公园城市田园之美”的周边游。而周边的发展能够在大距离、大空间范围内在流动人口不满足的情况下,激发本地的内在需求,它的这种做法也极大丰富了成都人自身的文旅产品体系,受到了很多市民追捧,同时也带动了内生型文旅经济的发展。

种种这些都表明:后疫情时代,文创产业的破局关键在于内生动力的驱动,这就需要当地文化发掘和创意下沉,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以及与互联网经济的充分互动。

主持人点评:

疫情导致文旅产业深陷困局,对此吴会长探讨了其问题所在及形成原因,考察了文创“下沉”的实现路径,提出了营造文旅发展新文化、新活力、新空间,从而加快行业复苏、推进高质量发展、带动文创产业“破局”的对策举措。

特别强调了“致力创新文创IP、发掘推广创意文化,重建人间烟火魅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推进,文旅产业进入了从追求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从流量经济转为IP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突出表现在:文旅产业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文旅产业呈现出IP化发展新趋势,“无IP不文旅,有IP则称王”,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

实际上,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高度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已成为共识。因此,文旅融合,绝非是文旅两者的简单合并和叠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强调“一切根本的前提就是文化”,点到了问题的关键。

协会简介:

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CCCIA)是经重庆市民政局和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批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协会于2008年经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建立了政府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广泛资源平台,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包括有第十七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打造了重庆首座渝新欧创客小镇,举办了“重庆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等。

2016年,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提出“文创+”和“城市更新文化复兴”的文创产业发展口号,推出了“重庆最美中山四路”,成立了“重庆文创手工联盟”“区块链产业发展中心”和以城市更新为目标的“URC城市更新发展中心”,参与了北仓文创街区和江北观音桥大九街都市文创+文旅风貌升级规划,推动重庆文创产业多向度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击下方

即可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