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8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契丹小字研究专家吴英喆教授和蒙古学学院博士生等正在巴林左旗踏查

日前,在辽都故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哈布其拉嘎查大白旗山的岩洞门口上壁右侧,惊现契丹小字墨书。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契丹小字研究专家吴英喆教授和蒙古学学院博士生,以及辽文化爱好者多人现场统计,该墨书文字有47个,其中有一个契丹小字是任何文献中都没有出现过的。吴英喆教授说,本次发现非常惊奇,为中国和世界契丹小字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非常难得,使契丹小字家族里又多了新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8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契丹小字研究专家吴英喆教授正在乌兰达坝苏木哈布其拉嘎查大白旗山的岩洞现场研究契丹小字墨书

7月28日上午,内蒙古赤峰市及巴林左旗的辽文化爱好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英喆教授带领蒙古学学院10名博士生等共30余人,一起来到了契丹文字发源地乌兰达坝苏木嘉鹿山开展“踏查契丹历史遗迹,揭开契丹文字之谜”的专项调研活动。在乌兰达坝苏木派出所所长特木日巴特尔和护林员贺希格达来、布和朝鲁、乌力吉四人热心协助下,重点对哈布其拉嘎查大白旗山进行踏查。

据贺希格达来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白旗山西侧平面处有上千个人工凿刻的文字,修闸门时被炸毁,当做石块砌垒在护坝上。

据原巴林左旗文史委员会委员池建学介绍,1988年3月16日浩尔吐嘎查出土一方墓志,墓主人名叫耶律习涅,他的六世祖就是“于越王、兵马大元帅,讳习宁,小字庐不姑”。据《辽史》所记,该人就是辽太祖从侄,曾协助太祖创制契丹大字的鲁不古(同名异写)。可见其家族系契丹皇室近支,地位显赫。志文结尾说:习涅“维天庆三年冬十一月,公春秋五十有一遘疾,卒于公署。……即以天庆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葬于嘉鹿山先茔之侧”。

池建学说,习涅志文所提的公署,就是今浩尔图古城(因古城遗址在浩尔图嘎查因而命名),此城为鲁不古的私邸无疑。古城呈方形,长宽各约320米,城墙夯土版筑,有南北二门。门外设有瓮城,东墙早被河水冲毁,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城周围有马面10座,四角各有敌楼。在城外西侧还筑有三道护城壕,城内地表曾遗留许多辽代生活陶瓷器皿等残块和素面沟纹砖。据《辽史国语解》所述“于越,贵官,非有大功者不授。兵马大元帅一般是皇位继承人或者亲王担任。”终辽一代于越仅仅5人,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休哥,耶律仁先和耶律鲁不古,可见耶律鲁不古在契丹时期的地位之高。

池建学说,根据志文我们确认,嘉鹿山就是这里的小罕山。小罕山海拔1511.6米,坐落在乌兰坝苏木浩尔图嘎查西北部,南距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103.6公里。山体雄浑高大,景色宜人,山的周边还散布有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敖包就是其中一种,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乌兰达坝苏木乌珠花、哈布其拉、浩尔吐、新浩特、好不高、上井子等六个嘎查都要轮流组织牧民到这里祭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8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契丹小字研究专家吴英喆教授正在研究契丹小字墨书

巴林左旗博物馆原馆长金永田回忆说:“在紧靠小罕山大白旗山上,有人工岩洞,洞中有契丹小字墨书,内容尚不清楚”。根据这一线索,踏查者便把大白旗山作为此次考察的重点,进行专项踏查。经过慢慢攀行,终于找到了岩洞,在岩洞口上方“门楣”处发现了那些被水垢浸渍涂抹过的的契丹小字。由于岩石年久风化,几处墨字已经损毁脱落。经吴英喆教授现场确认,此处可辨析的墨字包括汉字“松柏五千年”在内,共有47个,其中还发现一个目前为止契丹文献中从未出现的契丹小字,令人惊奇。

池建学认为大白旗山上出现契丹文字,与契丹人信奉萨满教有关。契丹初期,贵族们都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萨满之神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当时的乌兰达坝草原是耶律鲁不古的私人领地,耶律鲁不古又是契丹字的创制者,用契丹文撰写墨书一定是他的杰作。在山岩上刻字是契丹人的强项,因此,这些契丹文字应为祭山祈愿文。池建学说,墨书内容应是祈求萨满之神通过此山的某种力量,保佑耶律鲁不古的后代如“松柏五千年”那样长久。同时更希望这山、这水、这草原永远属于他的家族,子子孙孙世代永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8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哈布其拉嘎查大白旗山的岩洞拍摄的契丹小字墨书

据介绍,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属于汉字的派生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虽然大字和小字都没有被完全解读出来,但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为充分。其中,大字创建辽神册(920)五年春正月乙丑。创制人为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小字创建年代不详,仅知是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创制,两种文字在契丹时期都具有官方文字地位。随着契丹王朝的瓦解,契丹字逐渐被人们遗忘,慢慢变成了死文字。

直到1922年,契丹小字辽《兴宗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的面世让消失了近800年的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由此掀起一股研究契丹文字的高潮。因为失传已久,又没有契丹文字与汉字对译的资料和词典等工具书,可供研究的资料太少,20世纪50—70年代早期,国内的契丹文字研究基本停滞。

由于近些年国内多处陆续发现契丹文墓志、墨书、碑刻后,国内再一次掀起了研究契丹文字的热潮。曾为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巴林左旗,契丹字的发源地则成了专家学者最具关注的地方。

吴英喆教授表示,此处墨书,非常珍贵,出现了地名,出现了年代,还出现了从未出现的一个契丹小字,至于文字的具体含义,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争取早日破译出来,公布于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小字墨书所在的山下

辽都故地巴林左旗惊现契丹小字墨书的消息传开后,引起游客和研究者的广泛性趣,人们通过各种资料,对此进行解读和研究,好多辽文化爱好者和游客亲临大白旗山,在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神奇的契丹小字里,寻找历史的踪迹,感受大山的美丽和契丹小字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