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鱼米仓外话秋收

“广东农民话丰收,岭南大地庆佳节”,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主会场活动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隆重举行。活动现场,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表演、瑶族长鼓舞表演、大锣鼓表演等民俗文化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同时,活动还设立南粤农耕文化展览区、民间传承工匠展示区、热区名牌产品推介区、广东农家美食品鉴区、梅州地方特色活动演示区,向全国展示广东农业形象、乡村美丽风景、农民美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 特产

全省农特产齐亮相同贺岭南五谷丰登

梅州柚、客家娘酒、阳江豆豉、佛山黑皮冬瓜、河源板栗……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丰收展馆,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的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前来观展的游客嘉宾络绎不绝,围聚在各个展区问情况、品特产。

在梅县展区,展台上金柚、茶壶、米仓、鱼等特色造型格外显眼,一旁整齐摆放着金柚酒、柚苷、茶油等特色深加工产品。“金柚、茶叶、大米、畜牧水产品是我们梅县区的四大农业主导产品,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这几个造型,更加直观地展示我们的特色农产品。”梅县区农业局经管股股长梁元锥向记者介绍,梅县区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眼下正是蜜柚丰收的季节,希望利用主场优势,将梅县金柚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推向全国。

“这柚子真甜!”“富硒茶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蜂蜜怎么卖?”在梅州市展区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前来观展的游客。“作为东道主,此次梅州展区的面积达130平方米,全市各县区共有60多个优质农产品参展。”梅州市农业局副局长黄帆说,展区着重展示梅州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体现梅州农民劳动丰收的喜悦感,进一步提升梅州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了抢抓国庆的人流高峰,此次展览活动也将持续开放至10月6日,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将大黄村的丰收展馆打造成为梅州的农产品展销平台,进一步提升梅州农产品的知名度。”黄帆说。

据了解,近年来,梅州充分发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优势,在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应的同时,向山进军,耕山致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业规模、产量、产值不断跃上新台阶。数据显示,1978年梅州市农业总产值5.59亿元,2017年农业总产值301.99亿元,是1978年的54倍。其中,2017年梅州柚类种植面积达58.6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柚子总产量近90万吨,占梅州市水果总产量的近六成,成为了梅州农民的发财树、致富果。

除了传统农产品,不少地区还带来了高科技农产品。五彩的马铃薯、可精确控制大小和酸甜度的番茄、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杂交水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深圳展区得以充分诠释。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五彩马铃薯是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它以种子播种代替了块茎播种。“按照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地需要耗费100-200公斤种薯,而现在只需要2克种子。”“优薯计划”项目骨干张春芝博士说,成果转化后,可以节约大量种植成本,是农业科技的重大创新。

同时,颇受关注的还有阳江展区的特色农产品广东南药牛大力。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进杰告诉记者,牛大力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有滋补肝肾、强筋健体的功效,故得名“牛大力”,素有“南方人参”之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提高我们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不少客户已达成购买意向。”林进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 农民

柚农挑柚上舞台与全国农民庆丰收

23日,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为什么会选择在大黄村举行启动仪式?据了解,大黄村地处松口梅江南岸,建村已有600多年,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同时,该村也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金柚专业村”的称号,全村柚类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3500万斤,眼下大黄村正迎来蜜柚的大丰收。

大黄村村民黄裕芬表示,家家户户都种了柚子,她家的柚子今年产量增加了,达到6万斤左右,“我们大黄村的村民住的是‘柚子楼’,开的是‘柚子车’,孩子上大学也是卖柚子赚的学费,柚子是我们的支柱产业!”

得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村里设立分会场的消息后,大黄村村民早在1个月前就着手准备起来。“月初,村干部来家里问我愿不愿意上台参演,我一口答应。”村民李银英在后台激动地对记者说,这是全村的大盛事,很多村民都抢着参与其中。

“我们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心里乐开了花啊!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为活动做准备,感到非常的荣幸。”黄裕芬笑着说,她的任务就是把村里种的蜜柚用担子挑上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大黄村的丰收盛景。

柚农们挑着满筐的柚子,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到舞台中央,肩上的扁担被沉甸甸的柚子压弯,箩筐随着柚农的步伐一上一下地摆动着,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支挑柚队是松口镇大黄村的柚农,虽然很多人是第一次登台,看起来略显紧张,但大家脸上都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属于农民的节日,大家打心底里高兴。大黄村2000多人,人人动员起来。”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表示,希望全国各地的人们通过大黄村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梅州农业农村发展成果,让梅州柚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 科技

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撒播无人机、中耕管理机、悬臂式高空作业机、轮式自走链式开沟机……在丰收广场展示区,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农业科技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我们最新的多功能农用无人机,作业效率达到了100亩/小时;还有一台农业植保机MG-1P,可以用一个遥控器同时指挥5台无人机作业。”深圳大德汇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而“互联网+农业”,也为新农人架起通往智慧农业的桥梁。“新开发的健坤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民坐在电脑前即可掌握田间作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形成数据分析。”广东弘科农业机械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

同时,智慧农业还将物联网、4G通信技术等嫁接到农业上,改变着田间地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装上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大棚里的蔬菜就会“说话”了,湿度低了,温度高了,缺氮、磷、钾了,让农民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遇有异常时,系统还会自动提醒育苗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无论农民身在何处,点击鼠标或者手机,千里之外的大棚就能自动给瓜果蔬菜浇水、施肥……

“互联网+农业”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将一头生猪出栏纳入农业数据分析系统,让农业也开始变得“会思考”。“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还把农民从体力活、苦累脏中解放出来。这样一来,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山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振兴乡村。”参观完现代农业科技展区,市民钟凌峰有感而发。

据介绍,广东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高达67%,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广东还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启动建设了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到2020年,创建1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17年,全国首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在广东省正式运行,直接撬动社会资本200亿元以上。

关键词 美食

丰收节盛宴“上桌”客家美食不可辜负

软软糯糯的糍粑、喷香扑鼻的盐焗鸡、爽口香滑的腌面……中国人的节日历来总是与美食相伴,元宵节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丰收节上也不例外。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上,就有一张大餐桌,在直径5米的大蒸笼中,红通通的客家发粄排出喜悦的“丰”字,菠萝、香蕉、橘子等岭南水果作为点缀充实餐桌,而“丰”字的周围则摆满了广东各地菜肴,梅州的梅菜扣肉、惠州的白切鸡、清远的麻鸡、佛山的九层糕、惠州的酿豆腐、江门的恩平肠粉、茂名的糯米籺……令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

除了丰收宴外,大黄村的展览展示区上还特设了“农家美食品鉴区”,21个地级市的农家美食馆在此依次铺开,现场还有橄榄菜制作技艺表演、陆河擂茶制作技艺表演、潮州吹糖画表演等。

扎根梅州的“新客家人”张继财是“打糍粑”的好手,其祖辈几代人都会做糍粑。“我是福建武平人,1993年就到梅州发展了,现在在梅城开了三家糍粑店。”张继财说:“糍粑很多人都会做,但要做得好吃也并不容易。每个步骤都要把关好,第一米要好,第二节奏要掌握好。包括蒸饭时的加水时间、加水量。另外就是打糍粑时,一定要趁热,不间断地打50分钟左右,如果冷了,糍粑就会硬。”

据介绍,立秋吃糍粑是梅州地区的传统习俗,既是喜庆丰收,又可以强身补“中气”,更重要是糍粑是圆的凝聚,团圆的象征。

除了糍粑外,农家美食品鉴区还有诸多客家美食,像盐焗鸡、木槌肉丸、松口炸肉丸、仙人板等等。

客家菜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全国优秀厨师、国家高级烹调技师陈钢文表示,品尝客家菜不能只用嘴,更要了解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历代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例如盐焗这个做法,是客家菜特有的,客家人在路上为了保存食物,喜欢用盐腌制的方法,到了一个地方便拿出来吃,因而在赣州有咸鸡这道菜。到了梅州,人们便会直接把盐和鸡一起加热,这样制作出来的鸡肉味道更香更补。”陈钢文说,客家菜的特色就跟客家人的品质一样,淳朴、实在,使用的原材料天然绿色。

据了解,为了延续丰收喜悦,大黄村展览展示区将持续开放至10月6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

各地民俗齐上阵礼赞广东大丰收

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活动仪式上,佛山醒狮、茂名高脚狮、大埔仔狮灯、客家山歌、潮汕大锣鼓、瑶族长鼓舞等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一派热闹喜庆气氛。

为迎接沉甸甸的丰收果实,欢庆属于农民自己的节日,在这金秋时节,来自岭南各地的农民怀揣喜悦的心情,在梅县区大黄村向全国群众展现了富含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呈现出一场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和浓郁深厚乡土风情的岭南盛宴。

清远瑶族长鼓舞

伴随着有力的鼓点,演员们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与动人的节奏交相辉映,长鼓声时而悠扬,时而激昂,让人一饱瑶族长鼓舞的神韵魅力,这是此次丰收节梅州盛会的最后一个节目《乡村振兴永丰收》,参演单位来自清远市连南县文化馆。

“从排练到正式演出仅有7天,现在终于圆满结束,很高兴能在丰收节这个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日子登上舞台表演,让更多人认识长鼓舞这种瑶族特色舞蹈,展现我们瑶族的风采。”刚从舞台下来的唐罗好长舒了一口气,梅州山清水秀,住在这里的近一周时间让他感觉格外亲切,像在自己家乡一样。

今年52岁的唐罗好来自清远市连南县三排镇油岭村,据他介绍,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现在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同时是瑶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特别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瑶族“盘王节”时最为热闹,为庆祝丰收,村民们将组织起来欢歌热舞,热闹非凡,如今珠三角等地城市有大型活动也经常会邀请他们去表演。

“这次一共有16个人过来梅州表演长鼓舞,平时我们以耕田为生,趁着现在农闲时期才能随艺术团出来。”唐罗好说,他自家种了4亩水稻,下个月就能收割了,预计今年水稻能带来6000多元收入。

湛江人龙舞

在后台,刚表演完《龙耀中华佑丰收》的王皮正坐在树下的石阶下小憩。“这是第一个真正属于我们农民的节日,能在这个舞台表演我们家乡的节目,我感到非常荣幸。”王皮告诉记者,自己是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的一名普通农民,主要靠种地、种瓜、捞虾谋生,忙完农活便随艺术团到各地表演湛江人龙舞。

“我们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年龄最大的已经57岁。”王皮说,人龙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道具构成的。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是我们东海岛人的一种习俗,也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湛江人龙舞的魅力。”

梅州花环龙

双龙出海、双龙抢珠、卧龙走圆场、穿花……随着舞龙动作的变化,可以看到花环龙身宛若美丽的大花环在空中翻滚,一条巨龙活灵活现,现场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丰收节活动上表演的梅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环龙舞蹈。

“大埔茶阳镇是花环龙之乡,镇上花环龙活动蓬勃发展,不仅从广场走上了舞台表演,也成为大埔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大埔县茶阳镇洋陶村村民刘联发说。

刘联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以耕田和种植柚子谋生,因为自己感兴趣,学会了舞龙,到现在已经舞龙20多年。“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是当地的习俗,政府有重大的喜庆活动时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平时我就照顾好自家的农田,等到有演出活动时再抽出时间参加,表演和劳作两不误!”刘联发笑着说,为了这次活动他们已经排练了半个月,所以这次表演对他来说非常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伸

非遗传承人巧手再现岭南传统工艺

“哇,徒手炒茶这么厉害!”“儿子你看,阿姨用纸剪出了一个柚子。”“妈妈,这个叔叔好厉害,用泥巴捏成了小人,我也想试试。”……岭南丰收馆内的民间传承工匠展示区,多位传承人大展显身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现场做出匠心独具的岭南传统工艺品,琳琅满目的非遗精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欣赏,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梅州泥塑

手拿烟筒的老人给小孩“讲古”的场景、热闹的迎亲场面、背着小孩耕作的客家妇女、灰瓦土墙弧形排开的客家围龙屋……这一件件用泥土捏成的作品,在现场勾起了许多人对过去乡村生活的回忆。

梅州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这些泥塑作品看起来很精致,而且十分逼真。”来自福建的李小姐说,梅州泥塑给了她很深的印象,没想到一块泥巴,单靠一双手就能捏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在现场,民间的泥塑艺人刘沅声亲自展示了捏泥技巧,大家目不转睛,小声嘀咕着“真不错、真不错。”刘沅声20多年来深深扎根在传统泥塑艺术中不断探索创新,用泥塑记录着日渐远去的客家乡土风情,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客家乡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州传统手工炒茶

“茶香味很浓,我们过去看看。”展区内茶香四溢,原来是制茶人正在现场炒茶,只见师傅徒手在数百摄氏度的锅中炒茶,嘉宾们赞不绝口,掌声不断。

在茶乡梅州,不少农户耕山种茶,不仅绿了村庄也富了村民。在丰顺县的马山,又称马图,地处粤东莲花山脉高深山区,素有“梅州高原”之称,因山多耕地少,交通闭塞,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是马图的代名词。但如今,他们靠一片茶叶铺就了“梅州高原”致富路。

小叶乌龙适合制作绿茶,品质特优,种植在海拔千米的马山茶园上。其制作茶艺精细、做工复杂,有“晾青”、“杀青”、“揉捻”、“炒干”等工序。“炒茶时要不停地揉捻与散茶,使得茶叶更加紧细,茶叶的水分散得更快。”制茶师傅一边制茶一边讲解。

中山剪纸

剪纸在很多人眼中,是女人干的活,但在现场,一位70多岁的老人梁杰康让人眼前一亮。看他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加上一把小剪刀,鲜红的纸张碎屑飘落,片刻工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诞生了。不少小朋友都跃跃欲试,梁杰康手把手现场教学,场面其乐融融。

梁杰康是在日本出生的中山人,他从小就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痛。7岁跟随父母归国后,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便拿起剪刀。他经历了中年得子、老年丧子后,剪纸成为他唯一的情感寄托。如今,梁杰康是中山著名的剪纸大师,其作品以爱国爱乡为红线,将现代剪纸和传统民间剪纸技艺相结合。

龙门农民画

眼前的老人用一支纤细的画笔在勾勒细节。这是一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风情的龙门农民画,其色泽鲜艳、画风淳朴,不少嘉宾拿起相机拍照后,就默默站在一旁观看,不舍离去。“有种神秘的吸引力,让我想看他安静地画完。”来自广州的陈先生说。

龙门农民画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俗绘画艺术,主要以浓墨重彩渲染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和生活,以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为主要题材,反映出当地风采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

汕尾麦秆剪贴画

如果不是现场亲眼看到,很难将废弃的麦秆与一幅画联系在一起。展区内,记者看到了麦秆画制作大师赵伯扶,他那一双苍劲有力的双手做着慢工细活,将一丝丝麦秆慢慢粘贴成一朵牡丹花,“这朵花得粘一小时咧!”赵伯扶笑着说。

汕尾麦秆剪贴画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作品。以大自然的麦秆为原料,经烫色、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技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看似平淡无奇的麦秆在画纸上形成图案,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画。

人物

水果销售大王黄德仙:

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

23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仪式上,梅州市黄德仙被评为“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梅州新农人的代表,这次能被评为‘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我感到很荣幸、很自豪。”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德仙说,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说明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广大农民,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

黄德仙出生于梅州市松源镇彩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黄营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鼓励村民种植柚子耕山致富,黄营胜嗅到了商机,进军柚子销售市场,创办了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20多年时间,他成功建立了以广州江南水果批发市场为核心、辐射半径达500公里的水果销售网络。

作为农二代,毕业于广东金融学院的85后青年黄德仙起初主要从事互联网游戏开发的工作。谈起为何会回到家乡当起新农人,黄德仙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原因,为了能给父母分担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发展农业种植、农电商的扶持,看好这一前景,于是决定回家乡发展。”

2012年,27岁的黄德仙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梅县,继承了父亲创办的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与其父亲不同的是,借助互联网,他把父亲的销售网络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从传统的种植、批发、销售到配套冻库、冷链等涉足生鲜电商。

因为之前做的是互联网工作,做起水果电商得心应手,2017年,十记果业线上蜜柚、沙田柚、芒果、荔枝销量达到全网第一,在全省生鲜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十记果业的产业链也从广东扩大到海南、广西、四川、湖北、云南、山东等地。

兴许是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对于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更深的了解和感情。“传统的农业农民该种什么,种出来后好不好卖全凭运气,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受到影响。”黄德仙说,见证了父辈这一代农民的艰苦,他坚信电商能够改变农民种植业靠天吃饭的命运。针对这一状况,十记果业通过订单销售方式收购农民家里的水果卖出去,让农民能够安心发展种植业。

刚开始涉足电商时,黄德仙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购买水果,水果电商的潜力很大,但水果在走物流到达客户手中时,如何保证水果的新鲜度,是让客户满意的关键因素,也是水果电商做大做强的品质保障。”黄德仙说,刚开始他决定从最不易保存的水果荔枝来试运营,如果能把最难的先攻克下来,剩下的就容易很多。

为了确保新鲜的荔枝到达客户手中,黄德仙先后尝试了陆运和空运两种物流方法,经过一次次尝试,最后才在空运的物流方式中找到了解决方法。正是黄德仙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言败的毅力,创业至今6年时间,他才能从众多水果电商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消费环境在变化,黄德仙也意识到树立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公司的品牌形象才能进一步扩大。”黄德仙说,2012年,他率先在企业实施了金柚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通过产地溯源,保障了消费者购买柚子产品的可追溯性,因此,他的柚子产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据统计,今年十记果业的梅州柚总销售额达2亿元,其中电商平台销量占比五成以上,效益良好。“下一步,企业还将提高竞争力,加大深加工投入,计划投入6000万元助力梅县省级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建设,相信能把企业做得更好,助力梅州农业提质增效。”黄德仙说。

【来源】南方日报

【策划】柯鸿海

【统筹】唐林珍

【全媒体记者】黄韬炜 陈萍 黄思华 蓝单 马吉池 汪思婷

【摄影(除署名外)】何森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黄韬炜;陈萍;黄思华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