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只为让我们从他乡奔赴故乡,奔赴回不去的从前。——余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佳节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时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们很多人认识余光中先生,也是从他的这首《乡愁》开始的。这段浅显、简短的文字,却把中国人千年以来、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乡愁”之情,展示的淋漓尽致。

余光中不仅在诗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散文、文艺评论、翻译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绩,为此他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而他在中国当代文坛驰骋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由此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这本《时间的乡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收录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诗歌、评论,包含了他写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深情之作:思念亲人,回忆友人,讲述创作心路,鉴赏文艺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的一生都与“乡愁”有解不开的渊源,但他的“乡愁”却从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思乡之情。

从少年离家对家乡的思念,热爱古典文学却从事外文教育的职业生涯,余光中的乡愁是隔着时空对故乡的思念,也是从教西方文学课却对中国传统文学深深的爱意。

一、余光中的乡愁:科技发展让现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乡愁:回不去故乡的“思念”

乡愁是人同此心,举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对于离家甚至去国的游子尤为如此。

对于余光中的一生而言,乡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托。

1928年的重阳节,美丽的少妇孙秀君在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后,动了胎气,次日凌晨产一男丁。家里人给这个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华”。

但余光中却更自豪于自己的生日,因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里,他得意地自称自为“茱萸的孩子”。

而关于故乡,余光中的思念里也带着满满的古典情思:因父亲祖籍福建,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而他出生于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的一生的“乡愁”便由对江南的眷恋而起。这眷恋萦绕在他的心底,从他的笔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写诗将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围绕着“乡愁”。

他出生在诞生无数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灵山秀水滋润着他的童年。少时因为战乱局面,辗转在江南各地求学,从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最后随父母迁居到了山城重庆。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故乡南京,进了金陵大学的外语系深造,但终因种种无奈离开了大陆,辗转在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定居台湾。

自1949年离开大陆,21岁的青年余光中对于故乡的思念就从未停止。他在大陆之外思念着江南的风筝、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时的生活,想再见故乡的一草一木,想念亲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乡愁,是命运的无常,是时代洪流的阻隔。尽管后来他曾多次往返两岸三地,但时光的无情、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让他思念无处可托。

正如余光中先生无处可托的乡愁一样,我们现代人的“乡愁”也近乎无处可托。

2、现代人的“乡愁”: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乡愁”也从来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一旦离开家乡,再回去的难度近乎登天。而去国怀乡,漂泊异地的人们,情感的迸发就更为深刻。

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思乡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乡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落叶归根却寻不到故人伤感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也有离乡多年的“恐惧”:“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更有渴望听到家乡消息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而现代的我们,因为交通的发达,通讯的方便,似乎对“乡愁”的感觉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会再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不过是一两个小时的飞机、几个小时的高铁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对家人倾诉了,不再是几天、几个月的一封书信,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况,不必托专人打听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乡的特产了,网购瞬间解你的馋思。

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富足,让我们哪还有思想之愁可言。我们的“乡愁”情感缺失了,我们再也无法体会古人的那种碾转反侧、魂牵梦萦。

随之而来的,却是“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因为,我们的家乡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变化的速度日新月异,有时候,不过隔着几个月回到老家,街道两旁的店铺、景色都会有新的变化。更何况,我们儿时记忆力的许多景物、人事都已不再了。

每时每刻都在告诉发展的乡村、城市,早把我们儿时记忆力的故乡抛弃了。即使,从未离开家乡的人,也可能早已寻不回童年的“故乡”了。

于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乡愁”也无处可托了:我们找不回熟悉的故乡了。

当今的乡愁,愁的正是见不到儿时故乡、梦中故乡的恐惧。

二、余光中的文学乡愁: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冲击

余光中擅长现代诗歌、散文,更是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却对中国古典文学充满了感情和喜爱。

余光中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在父亲的泉州腔、舅父的江南腔里,听到了古诗吟诵之美。

念大学时候,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北大,选择了金陵大学的外文系,后来工作,教授外国文学课。

但少年时期,家庭氛围的熏陶,让他对传统文化充满了热爱。这份热爱,让他熟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古诗更是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崇拜杜甫,研究苏东坡。

他的现代诗歌里,也有着传统文学的烙印。比如在这首《夜读曹操》里,就交杂着古文与白话文,现代与古代交相辉映,既有用典,更有情深。

也不顾海阔,楼高
竟留我一人夜读曹操
独饮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独饮混沌之汉魏
独饮这至醒之中之至醉

他对传统文学喜爱,极为推崇钱钟书。他佩服钱钟书的博学多才,尤其是对于旧诗的写作和研究。余光中认为钱钟书是“积极意义的保守主义者”,钱钟书著书无数,但却从不写新体诗。与杨绛恋爱的时候,情诗都是七言律诗。

余光中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之美是现代文学达不到的彼岸,更是几千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丰厚的、最美的、不用交税的遗产。

他曾说:

“古典文学是我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我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

他希望现代人多读古诗,尤其是要多吟诵古诗,从这里体会传统文学之美,更希望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因而当知道台湾当局不断删减中学课本里文言文比例的时候,他大为愤慨。不顾身体和年龄状况,执笔写下了《免缴遗产税的现金》,对台湾当局的媚日行为进行讽刺。

在这篇文章里,余光中说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经千百去的淘汰到我们手里,是一笔现金,不需缴税。”

在这本《时间的乡愁》里,收录了余光中先生对古典文学的评论、对杜甫、苏东坡诗歌作品的研究,对中西田园诗歌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正是余光中对于现代人不再热爱古典文学深深的担忧之情。

余光中先生对传统文学的研究、热爱,也让我们这些人应该反思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以来,推崇西方文学,而压制东方文学成为了文学界的主流。

正如书中,余光中先生所说,西方人写书,只要等着东方人去翻译就可以了;但东方人出书,却要自己谋求翻译在国外出版。

文学上的“崇洋媚外”,让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学瑰宝嗤之以鼻,而对洋文化却追逐传颂,甚至某些人还进行“跪舔”。

这种短视的行为,让很多人在文学上没有了“根”。

我们的汉字,我们的每一成语、每一个典故里,都充满着古人的智慧、中文的奥妙。不懂古典文学,让我们的知识狭窄而无知,让我们的思想浅薄而可笑。

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糟粕,于今日的我们而言,要取其精华,更要大力传扬,让我们的后辈从小沉浸在传统文化之美中。

让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层的古典文学教育,重新传承下去。

三、余光中《时间的乡愁》,对我们的一些启示

在这本《时间的乡愁》里,既有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崇,也有他对西方文学的艺术评论,更有他自己在诗歌写作上的感悟,也有他对文学艺术评论的研究。

从他的这些写作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于学习传统文化、进而进行写作的一些方法:

1、坚持阅读古典文化,扩充知识面

余光中说写散文不仅要有情感,更要有见识。见识从哪里来的?当我们不能行万里路的时候,就要去读万卷书,从书中增长我们的见识。

余光中把古典文学当做他写现代诗歌的根基。而这些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作家所缺的呢?

无论什么时候,丰厚的文学素养都是写作的基础。我自去年开始写文章,深恨“书到用时方恨少”,尤其是在传统文学方面。因为底子薄弱,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言不达意,文字不够优美,表达不够深刻,所思所想成为文字后,常常浮于表面。

而坚持阅读古典文化,也更能熏陶一个人的气质,也更能让我们对几千年的历史由更好的了解,更能从古人的著作里学会国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对于写作评论,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这本书里,有余光中先生诸多的文学评论,有对文化名人的评论,有对诗歌的评论,也有对某位作品的评论,也有对作家文学风格的评论。

这些评论,是先生的随性之作,但他看得出他对于各种文学体裁和历史的研究透彻。而这些正是基于他丰厚的学做素养,基于他站在整个文学层面的立场。

他在评论杜甫的时候,就批评清朝诗人赵冀由于研究不深或者对杜甫生平、风格不够了解,写出得杜甫评论不够公正客观。

对于我们的写作来说,尤其是写书评的时候,所需要了解的就更多了。要了解一本书的成书背景、作者生平,作者写这本书时候的思想、生活状态,作者过往的文学风格等等,要对作者和一本书了解得够透撤,才能写出公正而深刻的文学评论来。

余光中对《围城》的评论,只是从书中里面两位人物对新旧诗歌的写作,就由此写出了钱钟书对于新旧诗歌的态度。可见书评,不是仅仅局限于整体的评论,找出自己独特的角度,也能有不一样的观点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天地间,总有看不完的风景,抵达不了的彼岸。也许有些地方,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只能相思,却无法再度拥有。

就如余光中一生,从现代诗歌、西方文学回归到了传统的乡土文学,进行了文学上的回归,但他生活却依然回不到故乡去了。

余光中先生一生的作品里,乡愁固然不是所有,但却成就了他文学事业。他的一生有写不完的乡愁,有回不去的故乡,永远抵达不了的过去。

他从未忘记故乡,他把乡愁深刻在了自己的骨血里,在自己的文字里。他用细腻柔绵的笔触,写出了当代中国诗歌之美,文学之美。

也许现代生活,让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老先生那种“乡愁”,但庆幸有余光中的文字,有他热爱的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乡愁”,有和他一样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学传播的作品,让我们能从这些作品里体会乡愁,感悟中国传统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