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间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家长:「到时间了,该去写作业了。」

孩子:「我不要你管,你凭什么管我?我又不是你的奴隶,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吗?」

于是,家长被气得头晕。

家长这种「管」的行为是否满足了孩子三大基本的心理需要呢?

  • 胜任力需要:孩子能独立地吃饭、睡觉、写作业吗?还是需要家长陪伴、家长检查作业、家长辅导作业?

  • 自主需要:孩子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自己吃饭、睡觉、写作业的时间和安排吗?

  • 关联需要:孩子能从家长的管束和质疑中感到被爱、被尊重和被接纳吗?

其实,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家长如何回应孩子「你凭什么管我」这句话,而是在于家长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好好(并非按时)吃饭、睡觉、写作业?

有几个屡试不爽的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自己安排每日例程

家长告诉孩子,现在由他来做主了,所以需要他自己来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

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几点写作业、几点玩耍——这些都写下来,照章执行。

先别说「万一孩子不照着做怎么办?」先去试试。

实践证明,90% 以上的家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给自己定计划再执行,效果都是很显著的;家长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孩子适当地调整计划,不要搞得太复杂,循序渐进。

这是我家两娃的疫情期间居家安排,已经实施了一个月,到时候应该做什么,全靠孩子自觉——毕竟我和我先生通常早上 10 点才起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建议二:调整陪娃写做作业的战略

这块内容其实又可以写很多了,我在这里不展开讲,只说下三个要点:

首先,关注思路,胜过关注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不是说孩子记不住几加几等于几这种靠刷题就能提高的能力,而是说孩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多是背住了解题套路。

以加减乘除为例,可以试着让孩子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四则运算?让孩子自己针对加减乘除各出一套题,来考考大人。

看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去纠结一道题的答案对不对,更不要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让孩子去做这一类题;而是发现孩子这套错题背后,到底是基本概念的哪一点理解出了问题,再予以纠正。

其次,关注解决方案,胜过关注错误本身。

我们会一直跟孩子灌输一个重要理念,即:「平时做题的时候出错是好事,就像照镜子一样,发现脸上沾了东西,及时取下来,这样出门的时候就可以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写作业,是怕写作业,尤其害怕父母陪写作业时候那种虎视眈眈的氛围——于是,有的孩子会选择反抗或者自暴自弃:你凭什么管我?我就是不会、就是不想写,以此来对抗或者逃避父母。

第三,陪写作业的退出机制。

一开始就要想好退出的几个节点,什么时候不用全程陪,什么时候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并且跟孩子说清楚家长行为后撤的触发机制。

比如:如果连续三天,妈妈不加提醒,你都能自己检查作业,之后检查作业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建议三:调整合作策略

这么说吧,养育风格(parenting style)这事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说想做权威型父母,就能做权威型父母,这和父母本身的性格因素、生活态度取向以及教育理念都有关系。

一种理想的方案是:放手,慢慢调整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他自己来;但专制型的父母是难以做到的——就是不放心,就是要管。

所以我的建议很明确:确定好你和孩子合作的边界。

这个边界说的是「最低限」——不是要求孩子成绩必须拿 100 分,这是不可控的,而是在行为方面,必须说好你的诉求是要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这样的规则。这个合作边界一定要和孩子互相约定好,比如最终你和孩子在写作业这件事上达成的规则可能是:

「我不催你写作业,但你可以自己订一个闹铃,闹铃响了就得写作业;你需要保证自己写的作业正确率在 60% 以上,如果经检查正确率低于这个范围,那么我们就需要一起把正确率提上去,比如通过我给你讲题的方式。」

如果家长怎么说都不管用,那可能和孩子处于对抗之中,需要回过头来,先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责编Bruce

作者汤维

排版栗子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