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1月15日教育部官网、《澎湃新闻》等网络媒体转载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看来幼儿园的暴利生意不好做了。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不起眼的“看孩子”的事儿也变成了产业,幼儿园被认为是教育行业的刚需、“风口”,无孔不入的资本闻风而动,连锁店此起彼伏,势头凶猛。

这一切的分水岭发生在2017年11月下旬,某幼教集团的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受害儿童身上出现来历不明的针眼,家长报警后引发全国震动,教育部要求对全国幼儿园做突击清查。

此次《意见》特别强调“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并要求“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与此同时,《意见》中设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

遏制营利性、倡导“非营利”成为学前教育新政的主旋律。

过度逐利的危害有目共睹,在资本的淫威面前,一切指向业绩、效益、利润,除了扩张、再扩张,别无选择,而所谓“教育产业”也只剩下“产业”,却淹没了“教育”。

不过目前的改革政策要求在两年内把普惠幼儿园的数量做到压倒性多数,难度相当大。

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原因是公办幼儿园资源匮乏,政府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尚未可知。

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中小学资源还面临着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比如国务院三令五申的教师待遇问题,在义务教育领域之外的学前教育增加投资的难度恐怕更大。

而非营利的民办幼儿园又如何增加呢?相比义务教育、公办学前教育,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重要性能否提到议事日程上呢?

民营资本的逐利性是不言而喻的,上述政策出台的直接后果是挤压民资在学前教育的市场份额,会导致资本流出,指望民资经营普惠幼儿园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这样一来,幼儿园的数量可能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而无法快速增长,供给不足的矛盾仍会持续发展。

在行政干预下,将曾经的暴利行业一下子降为微利行业,对幼教而言,似乎有些步调过猛,不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尚德在线教育海外合作高级总监,资深自媒体人,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