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一回眸,人间天堂楼外楼……”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南麓,坐落着一家闻名中外的餐馆,170岁的它身上刻满了杭州历史的印记,将杭州风味和文化融入每道菜的骨与肉中。作为一家见过“大世面”的餐馆,它藏在角落的故事终于在这个夏天被搬上荧幕,名字简单明了就叫《楼外楼》。在央视首播后收视率在同时段获得第一,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苏舟、编剧周振天以及在楼外楼工作了30年的大厨骆林,讲述了楼外楼除了美味之外的人文情怀。

每一道菜都有背后的故事

“我写过不少关于美食的文字,但只有在楼外楼吃到这么多的美味菜肴。”从事创作几十年的编剧周振天告诉我。这一次写《楼外楼》他可是下足了功夫,多次来到杭州采风和楼外楼退休的大厨们聊着过去那些事儿,几乎把这里的菜色都吃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对楼外楼的菜品赞不绝口,周振天连做菜方法都了如指掌,当然他对人文情怀也颇有感慨,用他的话说就是具有匠人精神。“就拿我们知道的西湖醋鱼来说,他们有一个专门养鱼的,用100多年的西湖湖水饿养三天去腥味。”周振天回忆整个采风过程中,老厨师对于做菜的尊重已经融入了骨髓,“一名大厨告诉我,假若用死鱼做菜就像对自己的侮辱,他说‘我会直接扔在地上’。”提到这个在楼外楼工作了30年的大厨骆林也透露,“西湖醋鱼不是谁都能做的。”会有师傅传授指定弟子秘方,至少要学习半年以上,这道菜每天练习许多遍,师傅再三品尝,确保百年的口味都是同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湖醋鱼

也是因为对菜的尊重,拍摄《楼外楼》的过程中,所有道具食材都是由楼外楼大厨亲自准备,连原料都是原装货。对此,自认为是细节控的苏舟导演回答得云淡风轻:“这是必须的。”除了美食,在剧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名楼特色也很鲜明。苏舟感慨,来杭州采风的过程中除了臣服于菜的美味还“败”给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一道菜叫莼菜鲈鱼汤,典故是莼鲈之思,指的是一位官员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回家的故事。”这样的典故,在楼外楼每一道菜都有,“在很早之前楼外楼就有‘留墨免单’的传统,所以才会吸引如此多文人墨客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商的情怀和血性都在其中

作为一个浙江导演,苏舟对于《楼外楼》的期待和感情自然不言而喻。据了解,拍摄这部剧剧组前前后后准备了4年之久,光剧本修改就用了3个月,最后才打造出这部以上世纪20年代初至1949年前后为时间背景的电视剧。该剧讲述在纷繁杂乱的局势下,楼外楼洪氏兄弟如何秉持“以菜名楼,以文兴楼”的经营理念,把楼外楼发展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名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除了故事、拍摄场、创作班底都是浙江味儿以外,故事的取材也必须地道。苏舟表示虽然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全是有据可依的,为此苏舟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红顶商人胡雪岩、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事,《曾国藩家训》等。“剧中洪家宝做钱江义渡,办诊帮穷人看病、参与赈灾,这些都缘于与杭州颇有渊源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想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浙江这座温柔的城市,还有更多暖人的故事。

而在编剧周振天的创作过程中看到了浙商的血性,我们在剧中能看到人物去岳王庙祭拜,其实这和后续的剧情也是有链接的,浙江人继承了岳王庙、秋瑾墓的精神。周振天说:“虽然浙商在人们眼中是‘精明’的代名词,不做亏本买卖,但当我把他们放在国家动荡的年代,你能看到他们可以毁家救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