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电视剧的题材矩阵中,兼具革命性、历史性和传奇性的抗战题材,向来是创作集中的焦点领域。

作为战争题材,抗战剧具有天然的叙事张力。正邪两立、斗智斗勇,既可容剿杀侵略者的快意恩仇,也可描生死考验下的人性触底,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近年来对抗战题材的过度密集开发,导致部分违背历史意识、日常逻辑的作品登上屏幕,让观众对抗战剧产生了倦意。

依常理言,这种创作氛围下,想在抗战题材领域再耕耘出新局面并不容易。难得的是近日开播的《硬骨头之绝地归途》却做到了。

这部剧着眼于中日正面开战前东北抗日的那段创作空白,以日军修建号称“东方马其诺”的军事要塞为背景,把中共地下党、抗联和各路民间力量共同写就的那段抗日奇事搬上了屏幕。让观众重新认识到了抗战剧题材创新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硬骨头之绝地归途》(以下简称《绝地归途》)由北京时代典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承制,杨晓明担任总出品人,曹娜担任总制片人,王琪、李松儒任制片人,马跃千执导,韩栋、徐小飒、郭东文领衔主演,宫海滨、王奕盛、张岩、张润等联袂主演,实力戏骨王劲松、贺镪、淳于珊珊等友情主演。目前正在山东、湖北两家卫视热播中。

这部剧是《硬骨头》系列的第二部。如果说第一部中,抗联钢刺小分队在抗战胜利前夕,通过巧取日军要塞兵力部署图纸配合苏联红军大反攻的故事,算是以“点”切入东北抗战。那么以护送战地记者安娜去根据地为线索的《绝地归途》,就是典型的以“线”贯穿东北抗战的局势。

同样以“逃亡之路”为结构线索,上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同题材创作,还是冯小宁的经典电影《紫日》。

只是,和《紫日》以三位主角的“林中逃亡”来拷问人性、反思战争的旨要不同,跨越多个城镇、人物众多的《绝地归途》是用这条线,连缀起了当时日军全面侵略东北的社会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硬骨头系列出品人:杨晓明

1

视角“有讲究”: 9个段落勾勒早期抗战全景图

在《硬骨头》第一部播出时,出品人杨晓明就曾经在采访中透露,要把这个戏做成系列,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分三部把东北十四年抗战的图景刻绘得全面、立体。

这个视角选择,不仅在创作层面具有题材“陌生感”优势,还在史实上有其合理性。

首先,从日占情况来看,从1931年的“九·一八”到1945年全面抗战的胜利,日军在东北盘踞的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这十四年间,日本通过伪满对东北进行的殖民统治是系统的。

《硬骨头》第一部中所围绕的核心——日军要塞“东方马其诺”——只是日本殖民在军事层面上的表现。而在东北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殖民渗透到人口、资源、金融、文化……多个方面,可探索的艺术表达空间很大。

另外,就早期抗日的情况来看,由于当时还属于对日斗争的萌芽时期,抗日力量的来源很多:有中共地下党,有抗联战士,有揭竿而起的平民,甚至还有国府特工……

因为抗日这一大旗而聚集的这群人,出身不同、信仰不同,自然动机也就不同,进而导致了行动的不可预知性。这类人物的复杂性,恰恰为戏剧矛盾的展开提供了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把《绝地归途》的故事讲得精彩,杨晓明亲自带着编剧团队进行剧本开发。从项目孵化到组盘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和宣传发行,作为总出品人的他带领公司团队从头盯到尾,把品控落实到了每一环节。

仅就目前播出的头十四集而言,《绝地归途》“公路片”的叙事模式、“单元”剧的基本结构,已经显露优势:

故事以战地记者安娜在虎头山的意外被捕开篇。

从苏联入境的她,搜集了大量日军滥杀中国劳工的罪证,因而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中共地下党的重点营救对象。

彼时中国的抗日斗争还在萌芽期。虽然东北人民的“揭竿而起”已经遍地开花,但想要掀起全国抗战的高潮,就必须让更多民众知晓日军的侵略暴行。是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营救行动从虎头山劳工营中“护送小分队”的集结开始。他们先是策划暴动逃出劳工营,后又在山下偷袭日军工程营,通过炸毁铁路隧道最终出逃。

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在强情节的“计谋叙事”之余,也把日军对东北的森林资源掠夺推向了前台。

紧接着,取道兴隆镇的“护送小分队”又亲眼目睹了日军以被服厂为掩护的人体试验基地。为了给这个基地提供实验对象,整个小镇成了“鬼城”。日军对东北人口资源掠夺,由此可见一斑。

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由地下党文龙(韩栋饰演)带领的护送小分队,辗转佳木斯、长春、奉天多地,还会牵出日军通过“伪满映画”对当地百姓进行“洗脑”的文化战;疯狂印钞导致东北经济崩盘的金融战等,对日占东北社会图景的多层次展现。整个护送之旅,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被划成了大致独立的9个叙事单元。

可以说,正是“公路片”的模式,让《绝地归途》由点及线的宽视角叙事成为了可能,如此才有了剧中多层次的社会图景。

而单元剧的结构,则大大拓展了故事的叙事容量。一次次斗智斗勇的出逃和多个人物的前史纠葛相交织,让这部剧有了超越同题材创作的情节密度和强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烧脑”的计谋叙事

和以往抗战剧中常见的游击奇袭、武装对抗不同,在《绝地归途》深入敌后的营救戏中“智斗”是主旋律。仅在前十四集中,我们就看到了四、五场精彩异常的计谋叙事。

以“逃离虎头山”的两个故事单元为例。在第一段逃出劳工营的段落中,我们既能清晰辨识出,地下党员文龙对小分队成员的“各个击破”时所使用的一个个小计谋,也能看到最终布局复杂的暴动出逃计划。

不过,在这一阶段的计谋叙事有一个共同特征:偏差小、无悬念。换句话说,在这些计谋的推进中,虽然遇到些小阻碍、小插曲,但基本都在原定计划框架下,实施奏效了。

这一方面,自然是为了立下文龙足智多谋的人设,但巧妙的是,它还为下一单元的非常规计谋叙事,做了预期铺垫。

在偷袭工程营的一段戏中,预设计谋和实施中的计谋反转,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计划中,文龙安排了四路人马对工程营进行偷袭:自己带着小庄(宫海滨饰演)趁黑去火车上解救安娜(徐小飒饰演);铁雷带一批人马去隧道里拆铁轨;刀子(许敏饰演)去火车尾部安放炸药;少校(王俊彭饰演)则带人去工程营地端老窝。

按照之前的常规计谋叙事,观众已经做好心理预期,在复杂布局后就等着看计谋实施的斗智斗勇。

没想到,在第一条计谋线索的实施中,小分队就遇到了大反转。文龙和小庄被在火车中设局的小泉清(郭东文饰演)擒住,持枪逼问胶卷下落。后面在铁道上拆铁轨的铁雷遇到了小泉清的增兵,少校在营地也遭遇了日军的埋伏。

就在观众以为小分队要遭遇重挫,计谋即将失败之时,平时看来嬉皮笑脸的小庄,竟然危机下扭转了局面,用“耍把式”的障眼法,给故事带来了大反转。

如此有玩味的计谋叙事,突破了观众“布局-实施-成功”的心理预期,让剧集环环相扣的情节铺陈,更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计谋叙事和其他类型样式的融合,《绝地归途》在不同的空间段落给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比如“兴隆镇”一段,结合“鬼城”的背景,导演特地安排了一个暗中观察的主观视角,为此段平添了种悬疑类型的惊悚感。

相信,在后续反映“伪满映画”、金融战的文戏段落,这部剧一定又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类型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皮实”的硬骨头:平民抗战的精气神

就像前面说到的,《绝地归途》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抗战力量的来源是复杂的。对于人物塑造来说,这给人物的去脸谱化提供了另辟蹊径的空间。

在剧中的护送小分队中,有我们在抗战剧中熟悉的人物:

比如,智勇双全、信仰坚定的地下党员文龙,他是早期共产党人领导各方力量,开展抗日运动的缩影。

再比如,国府间谍谭卓茹,她机智、貌美长袖善舞,在抗战和信仰坚守之间努力找着平衡。

但是,《绝地归途》中,也有我们不太常见的,没那么一板一眼的抗战人物:东北军出身的“少校”,憨厚傻直的农民大壮,戏班子出身的鬼机灵小庄。

他们身上的那股平民气息,不仅跟文龙这样信仰坚定的地下党员不同,甚至跟李云龙这种带点匪气的“土八路”也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抗战初期就揭竿而起的他们,抗战的动机是切肤的家破人亡,思想状态是血热中带一些懵懂——比如,大壮(王奕盛饰演)就常跟“少校”说,能不能跟他干,搞个军官当当。

对于这些人物的塑造,《绝地归途》不仅通过一场场生死较量体现他们身上“硬骨头”的精深,也在一个个叙事段落尝试着拓展他们的前史纠葛。执行任务中,这些护送队员也会插科打诨、相互调侃,这种非常“皮实”的乐观主义正是早期平民抗战的精气神。

同时这部剧也对战争本质做了一种深度剖析: 战乱不仅让人“失去”,扭转了所有人的命运,还剥夺了所有人的自由:本想当农民过踏实日子的,被逼反抗参加了抗联,原本好好的魔术师不仅被抓丁成了劳工,还因战争和亲生父子反目成仇……

战争扭曲之下,不存在个体自由和理想生存的空间。所以,反抗是必然。《绝地归途》的这层揭示,恰是此后全民抗战的深层动因,也是“硬骨头”精神的深层意义。

文|韦凡

--END--

【第一制片人服务影视创业者】

2013年6月创立,微信内创建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影视商业圈平台

关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制片人

汇聚能够引领中国电影未来成长的商业力量

中国影视人学习、创作、 交流、宣传、交易的必要工具

传递影视人和商人们最新动向和信息

组织国内外各种培训、沙龙、论坛等行业分享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并达成各种合作

公司、项目合作 ◇ diyizhipianren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dyzpr816

我们在一起, 看看将来影视业是个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