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袁世凯)(中:隆裕太后)(良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实,“退出关外”这事儿,在1912年清王朝宣布退位前,可不止晚清权贵们这么想过,早就想浑水摸鱼的日本,也是这么想:以《日本外交史》记载,就是在清王朝颁布退位诏书前后,即1912年2月时,日本一些激进军官就与晚清部分权贵勾结,将肃亲王善耆等亲贵带到旅顺,打算办点大事。但由于担心自家在华利益的英国,闻讯后竭力反对,日本政府这才主动叫停了这疯狂计划。

“带”个亲王到东北,都差点出大事,可以想象,倘若是晚清皇室拒绝退位,真的退出关外,狼子野心的日本定会趁虚而入。无论结果如何,这必然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深重的危机。

而且从1912年的形势看,乍一看去,退位前的清王朝,并不是山穷水尽的样子。虽然当时已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倒向了革命党阵营,但北方几个省份的革命,大多遭到镇压。特别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更是清王朝的死忠,看上去形势高涨的革命党这边,也面临着各省经费稀缺,军队战斗力有限等困难。即使是作为领导者的黄兴也叹息:“如果真要打下去,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综合复盘,对于当时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来说,所谓“退出关外”,是一桩看似很美,其实镜花水月的事儿——根本不可能。

第一个原因,就要看“清朝退位”前后过程里,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早已因“足疾”回家的近代枭雄袁世凯,为什么会被清王朝请回来救场?除了袁世凯当时强大的势力,以及焦头烂额的局势,同样重要的原因,还有西方列强的态度。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年代里,袁世凯却是当时列强眼里的“香饽饽”。武昌起义爆发时,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就力挺袁世凯复出,袁世凯就任清王朝“内阁总理大臣”时,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立刻表态:“我们对袁世凯怀着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并不是什么私人感情。一场辛亥革命,西方列强最担心的,一是自己在中国的“钱袋子”,二是有人打破列强“利益均沾”的平衡。清王朝“退出关外”这种事,大多数“列强”当然不愿看到。在清王朝先前一串作死操作后,袁世凯,也就成为了他们眼中新的“利益代表”。袁世凯能够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就来自西方各国支持,甚至迫使摄政王载沣退位,也是因为“外国人说摄政王退位他们才帮忙。”

而且,对于革命的形势,被列强“看好”的袁世凯,心里也门清。早在“复出”的袁世凯,快刀斩乱麻拿下汉口时,他的心腹王锡彤就忠告他说:“革命之气已盈海内,若再以兵力蹂之,后患方长。”确实,也许当时革命党的力量,还有很多缺憾,但革命已是大势所趋,哪怕袁世凯手里有强大的北洋军,也绝无法阻止这历史潮流。一心效忠大清?只能给旧时代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明白历史大势的袁世凯,哪怕当着大清的官,打的也是自家的算盘:前线打了几个胜仗后,就果断叫停,开始跟革命党“和谈”。前线打得正欢的冯国璋,也被他调回北京担任禁卫军总统,又借冯国璋之手,把禁卫军炮队派到山西去,弹药也拉到湖广前线。如此一番折腾,京城的禁卫军,就剩了三四千缺炮少弹药的残兵。晚清皇室最后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就这么被废了武功。

只此一条,清朝皇室想“退出关外”?基本已不可能。

然后就是对清王朝的又哄又吓,先是不停搪塞说军队缺军饷,打不了仗。等着和革命党基本谈妥了,就和“盟友”庆亲王奕劻等人造声势,要求清王朝“逊位”。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一封奏折,拿着法国大革命里被杀的路易国王全家做“反面教材”,劝隆裕皇太后和宣统皇帝“俯鉴大势,以顺民心”。九天以后,袁世凯心腹段祺瑞和靳云鹏又来补刀,领衔五十多人联合起草电文,怒骂晚清皇族“败坏大局,罪实难数”。强烈要求“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番“攻势”,也终于叫晚清王朝招架不住,特别是隆裕皇太后,已经不再想什么力挽狂澜,反而开始琢磨“退位”后要多少待遇。然后一番讨价还价后,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颁发退位诏书,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就此结束。以很多民国学者的感叹,这大清,就是叫袁世凯“吓”退位的。

但是,如果再仔细复盘,就更可以发现。清王朝之所以退位,绝非袁世凯“吓唬”几句这么简单。根子上的原因,还是清王朝高层的集体不争气。

晚清王朝的腐败,到了辛亥革命前夜,已经烂到了骨头里。武昌一声炮响后,各路“高官”也是纷纷现原形。以曹汝霖《一生之回忆》记载:武昌起义前,海军大臣载洵去英国买军舰,货还没有看,就先和英国人谈回扣,闹出了国际笑话。

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挂帅去前线平叛,路上就走走停停磨洋工,让沿途围观群众当猴看。甚至,随着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京城的权贵们,竟争相逃往天津,钱财全都存到外国银行。以至于京城的火车站,都给挤到爆满。这些享受大清“皇恩”的高官,事到临头,却毫无“与大清共存亡”的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也正是晚清权贵们的一次次不争气表现,给袁世凯上演了“神助攻”。比如袁世凯刚“复出”时,就建议“皇族必须亲自出征”。执掌禁卫军的载涛一听这话,立刻干脆利落辞职。清王朝最后一支嫡系武装,就这样轻松落入袁世凯手中。

而在袁世凯就任总理大臣后,面对晚清权贵们一浪高过一浪的“用兵”声,袁世凯又是轻松一甩锅,直接要求京城权贵们“贡献”军费。只这一句话,就叫这些权贵们集体沉默。“逮住理”的袁世凯,这才放心大胆继续下一步计划。

当然,当“逊位”的威胁摆在眼前时,清王朝的权贵们,也曾“雄起”了一把。1912年1月22日,隆裕太后的御前会议上,善耆、溥伟等人情绪激动,请求隆裕太后捐出自家钱财做军费“赏兵”,跟袁世凯决死一搏,还表决心说“有的是忠勇之士”。但前军咨府大臣载涛一句“奴才练过兵,没打过仗,不知道”,将刚看到希望的隆裕太后,又一盆凉水浇头。

这场会议仅仅四天后,晚清贵族里少有的忠勇人物,坚决反对“逊位”的良弼,在家宅门前遭革命党人彭家珍刺杀,随着一声炸弹巨响,彭家珍当场殉难。被送往医院抢救的良弼,两天后也不治身亡,临终一声叹息:“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良弼的死,其他的晚清贵族们,也都纷纷吓破了胆。特别是先前喊着“有的是忠勇之士”的善耆与溥伟等人,也都纷纷逃跑。决死一搏?当然也就没了影。

所以,除了良弼等少数人之外,清朝退位前的晚清高层,早已是一盘散沙加腐败入骨。这样一个王朝,就算侥幸“退出关外”,凭着身边这几位权贵,又能成什么事?与其说,是袁世凯把清朝“吓退位”,不如说,面对历史大势,隆裕皇太后等人,做出了最理智的抉择。以果断的退位,避免了一场险些发生的战乱悲剧,也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了一个体面的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面对这样一个历史变局,这样的结果,已是最好的结果。也让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成功避开了一块历史的礁石。以这个事情说,促成这一切的袁世凯与隆裕太后,无论打着什么算盘,却都是理智且对历史有功的人。

参考资料:梅毅《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郭宝平《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掌舵人》、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