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乌拉街镇乌拉古城里有一处百花点将台,台前原有一座高两层的圆通楼,是三宵殿(俗称娘娘庙)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之一,如今湮灭于岁月,但是经常有人到此踏访古迹。
寻找圆通楼原址
五一休假,笔者驱车来到乌拉街镇,古城访古。车至乌拉古城,小雨淅沥。路边有一处铁牌、一块石碑,铁牌上日期为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乌拉古城遗址”;石碑上日期为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笔者看到乌拉古城三道城墙尚存,城池外、内、中三层清晰。外部城叫做外罗城(外城),内部城为里罗城(内城),中央部为紫禁城。紫禁城里有一座高台,据说长约50米,宽约28米,高7米,便是著名的百花点将台。如今的百花点将台上有一处纪念碑,主体四边形,正面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是“革命烈士永存不朽”,并有一九七五年重建字样。站在台上俯瞰紫禁城以及乌拉街远近风光,树木苍翠,绿草如茵。台下原为吉林市龙潭区满族学校,如今已经迁走,是一处平地,这里便是圆通楼建筑原址。
正在欣赏古城风光之时,雨越下越大,还夹杂冰雹飞下,笔者两人慌忙顺着台阶跑下百花点将台,跑过原吉林市龙潭区满族学校大门,钻进汽车,开始避雨。顺着雨水奔流的车窗,看到原吉林市龙潭区满族学校大门外两侧围墙上居然还有壁画,都是白描表现手法,辅以大面积颜色,古色古香,并有文字说明。距离太远文字看不清楚,但是壁画尚可分辨,上面绘制的是乌拉古城的旧貌,正是三宵殿、关帝庙、圆通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建圆通楼
说起圆通楼,它是三宵殿(俗称娘娘庙)的主体建筑之一,是一处古迹。据吉林地方志记载,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年(1690年),当时关东著名高僧正孝和尚看中了百花点将台这块地方,诚心立愿,募捐建庙,在旧街老城里的百花点将台上构筑三宵殿(俗称娘娘庙)。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历时十四年方告竣工。殿内供奉云霄、碧宵、琼宵三尊泥塑佛像。殿内供桌前有洞穴,传说此洞南通龙潭(龙潭山旱牢),北通凤阁(凤凰山玉皇阁)。殿前台下修建灵官阁,即圆通楼,为圣母之前护法。
光绪十九年(1893年),打牲乌拉总管云生宣布重修历经183年风雨的圆通楼,商民集资,历时两年,于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竣工。圆通楼只是圆通寺(俗称娘娘庙)建筑群里众多建筑之一,富丽堂皇,典雅宁重,堪称乌拉一景。外观两层内含夹层实为三层,楔山飞檐双滴水的古典木结构建筑。上层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黄铜佛像;中层存放各种祭祀礼器;下层供奉地藏菩萨泥塑佛像,东西两壁绘有十殿阎罗画像。楼外两侧有《重修圆通楼碑记》两通,前两侧有胡仙堂三间、东禅房六间、西禅房六间。这些庑额、楹联、碑记均系清末“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禄撰写。楼前设有圆形铸铁鼎炉一座,鼎面花纹精细,铸有“康熙二十九年监制”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烧圆通楼
民国36年(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东北战场形势急剧变化,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解放军第三次进军乌拉街。吉北军区独立八团(后改为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以下简称八团)和永北县保安团(后改为吉北军分区八十六团),于1947年10月17日,拂晓包围了乌拉街。经过激战,上午八九点钟之前占领乌拉街。守城国民党部队被压制到乌拉街北门外百花点将台的工事里。解放军几次冲锋,都被对方火力压制,伤亡很大,只能处于对峙阶段。下午2点,在解放军英勇作战,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接近战壕。砍断铁丝网,掀翻路障,越过战壕,打得守军非死即降。
打到最后,守军阵地只剩下圆通楼一处阵地,几个突击队员拼死抵抗,拒不投降,居高临下负隅顽抗,导致解放军无法接近。三营长张敬德怒气冲天,随即命令俘虏抱柴草在火力的掩护下接近圆通楼,把圆通楼烧掉。俘虏连滚带爬接近了圆通楼的前门,并点燃柴草。当时该团在另一阵地的政委左军和参谋长张海春得知此事知圆通楼是文物深感问题重大,急忙赶到现场想制止,可惜大火已起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不一会熊熊燃烧已经烧到了楼上,楼上几个守军全部葬身火海,圆通楼顷刻化为一片瓦砾。三宵殿(俗称娘娘庙)的主体建筑圆通楼烧毁之后,其他建筑也无人管理,逐年坍塌废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岁月和运动泯灭了圆通楼最后的印记,剩余的残垣断壁和碑刻等都被一扫而光,剩余的院落基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开辟为学校,即原吉林市龙潭区满族学校。圆通楼建筑已经不在,但是乌拉街还有圆通楼的传说。(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5年,照片更新到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