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必与襄城首山记仇?重上首山,喝酒看风筝‖老家许昌

2005年秋,在紫云山的红叶林中,意外得到一本《襄城春秋》,书上说首山即首阳山。未及考证,我这“书呆子”便按图索骥去首山寻觅伯夷、叔齐的遗迹,于是有了后来见诸报端的《首山之叹》。

谁知感叹声未落,就引来一位同姓老先生的质疑。虽然我嘴上狡辩,散文不是历史教科书,但暗暗发誓,以后再不去那冒牌“首阳山”。

几年过去,细细想来,别人也是为扩大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并非考究学术,我又何必与首山记仇?

2015年的首山风筝节,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日子,我约请了几位朋友,带着酒水前往首山,想看看风筝,喝喝美酒,赏赏春色。

《山海经》里说首山有种三只眼的鸟,它们后来是否变成了风筝,成了首山风筝节的由来也未可知,只知此风筝节又称喝酒节。

看风筝倒不能让我心动,喝酒节却令我神往。据说这天,漫山遍野都是放风筝的人、喝酒的人,认识不认识的均可交杯换盏。

离首山大约还有一公里,车却堵在了路上,我们只好安步当车。原来前面舞台上正演出一场古装戏,观众们如痴如醉,挤拥不动。

绕过这充满欢声笑语的露天剧场,便是熙熙攘攘的古会市场,再往南就到了乾明寺。寺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却鲜有上香的。几位算命先生在为人指点迷津。

从寺的偏门出去,有两条上山的路,陡的近,缓的远。有人要走缓路,我建议走捷径。因为先前弯路走得太多,现在时不我待。

上得山来,走进一所没有围墙的小庙,见五六位非僧非道的老年人正忙着招揽香客。庙不大神却多,有观音、女娲、关公等。格格不入的是,人群中有个老太太,满脸的一本正经,右手举着小喇叭,时而朝这个方向,时而朝那个方向,喇叭里播放的是现代网络歌曲,不知她是让哪位神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这所庙,再走几十米,即到首山最高处。放眼望去,汝河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绿油油的麦田与金黄色的油菜花一起织成了春天的地毯,桃花、杏花与梨花尽情地在这个舞台上唱着春天的颂歌。她们有的独唱,有的排成队,也有组成方阵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总是跟在她们身边,像是在为明星伴舞。各种各样的山花,也打扮得花枝招展,开始了它们的罗曼史。

风筝放飞的地方在另一侧的半山腰,是部队的一个靶场。上次来首山,恰好是靶场秋点兵过后的一个周末,仅有几个孩子在靶场的东北角捡拾弹壳儿。今天,这里却聚集了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停放的车辆也密密麻麻。

天空中有各色各样的风筝,像龙,像金鱼,像仙女……每个飘飞的风筝下边,都牵挂着一个渴望飞翔的人。他们都在仰望着自己的风筝,唯恐它跌落下来,或缠在别人的线上。

靶场的东北角,一株桃花正盛开着粉红的花朵。花朵下面,两个青年席地而坐,啃着方便面,喝着啤酒,真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几位女士见此情景,纷纷在花前照相,我则与旁边的一棵青松合了影。

松树的下边是一块巨石,顶部有几领席大,可坐可躺,可放下酒菜。我半躺在上面,望着不远处的那片竹林,突然想到了竹林七贤中的刘伶。

他平时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裳,在家裸体狂喝,偶尔外出游历,也是口不离酒壶地坐在鹿车上。鹿车后面,跟着个扛锄的仆人,按照刘伶的嘱托,随时随地将醉死的他掩埋掉。

“该下山了!”有人在叫我。此时发现,旅伴之间起了争执,有愿再看个景点的,有愿在山上喝酒的。结果襄城县的朋友一锤定音,称事先已安排好饭店,怕山上太冷冻坏大家。我环顾四周,放风筝的散去了一些,喝酒的人群并没有昔日的庞大,那千人共饮的场面不知消失于何年何月,如今这种行为也许已被文明人视作另类。

饭店吃酒后,我还是对没能在山上与众共饮,感到遗憾万分。我想在当今,一个人要处处特立独行,常常放浪形骸,实在难乎其难。这正如一堆棱角分明的石头,滚落山下,再被洪水带到山溪里,经过无数次的冲撞之后,大多成为鹅卵石。

我不喜欢这样的鹅卵石,但也不希望它绝迹,因为一花独开毕竟不如百花齐放——我喜欢百花齐放的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刘宗照,散文作家,当过教师和乡镇干部,做过公安,现从事企业经营工作。有文章选入不同选本。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