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上海科技节科创教育分会上,10位科学家获聘科学副校长。上海市市西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董君武称,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在拔尖、创新性人才上缺乏。

5月18日下午,在2024年上海科技节科创教育分会现场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李昕、复旦大学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教授等10位科学家获聘科学副校长

10位获聘的科学副校长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副院长仇子龙教授、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杨金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系统所副所长宋春景等青年科学家和科普专家;还有来自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李维娜。

据了解,这是上海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聘请的科学副校长层次高、来源广泛、实践性强。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教授告诉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他长期做科学教育,曾在西藏连续做了5年的科教援藏。他认为一定要在科学与创新创造中多做减法、抓住关键。要通过艺术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摆脱固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束缚。

聘任科学副校长的学校为来自上海各个区县的10家中小学。当下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校园内科学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结合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少身处教育界一线工作人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上海市市西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董君武称,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在拔尖、创新性人才上非常缺乏,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承担的科学教育任务重、压力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科学教育最核心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上海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也提到,学校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人们脑力劳动的方式冲击力极大。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可能需要发生调整。

如何将人工智能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张治认为,人工智能走进教育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学校开始教人工智能,第二步是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最后是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

“目前中小学已经逐渐进入第一个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开始意识到用人工智能来赋能老师,这已经很好了。”张治说。作为上海市首个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宝山区正在尝试将“AI教师”引入教学过程,打造“未来宝”这一教育数字基座,为教师日常办公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