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内蒙古“切糕”卖1.2万冲上了热搜!

然而,一夜之间事情迎来了大反转!

当事人站出来回应,否认了自己买的“切糕”,而是一种名贵中药材。

且,老板也不是新疆人,是南方来做生意的。

果然,网络世界真真假假,不信谣,不传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其实很简单。

事情发生在4月3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哈素海服务区,一位普通工人在服务区的“鹿某宝酒行”想购买一些药材。

起初,商家告知他药材的价格为16元。

然而,当他在结账时被告知总价为12000元,顿时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起误会的核心在于价格单位的沟通不明确。

在顾客询问价格时,商家未能清楚地说明价格是按克计算的,而顾客则自然地以为这是按常见的更大单位(如每斤)来计算。

这种沟通的失误导致了后续的争议和顾客的困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双方争执激烈时,一个自称是路人的人物突然介入,他主动提出分担一部分费用,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

这种突如其来的好心行为虽然罕见,但在顾客看来,这可能是商家预设的策略,用来减轻顾客的警觉心,促成交易的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顾客内心充满疑虑,但在一番劝说和自我思考后,他最终决定购买这些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到底买的什么?

那么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就是一些石斛,用于泡酒,和“切糕”八竿子打不上边,估计又是哪个营销号为了博流量故意为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据网友提供的信息,石斛即使在价格波动的当下,市场价也远不至于高达16元一克,一公斤的市场价大约为900元。

这与“鹿某宝”标出的价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少网友开始质疑,这是否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价格标示手法。

内蒙古文旅部门对此事件尚未作出回应,而其评论区已经被众多误解此次交易为购买高价切糕的网友所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由于未明确标示价格单位而引发的消费争议,在旅游区、服务区等地方屡见不鲜。

购物时,尤其在人流密集的旅游或服务区,须格外警惕。

有时,看似普通的路人实际可能是与商家串通的“托”,他们的行为可能误导其他消费者跟风消费。

因此,在作出购买决定前,消费者应仔细询问价格单位(是按克、斤还是按件计算),确保不会因信息不足而吃亏。

面对此类可能的误导或过高的价格标示,消费者应当保持警惕,并在发现不合理的价格行为时,可以向相关部门报告或寻求法律帮助。

不知道,内蒙古文旅是否会针对此事件介入调查,让我们拭目以待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