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优化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江苏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间视角出发,围绕南通市部分区县行政区划调整,提出若干设想,提供参考。

一、南通市区划现状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江苏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南通市下辖3区4县,分别为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区、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安市。其中通州区、海门区为南通主城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州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西、南依长江,是南通市的东大门。全区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52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12个镇,常住人口110万。通州区是江苏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实力居南通各县(市、区)首位。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亿元。

海门区位于南通南部,南依长江,东邻启东,西与通州区毗邻。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85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9个镇,常住人口99万。海门区工业基础雄厚,是南通重要的产业集聚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

如东县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北、东濒临黄海,西与如皋市接壤,南与通州区、海门区为邻。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702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12个镇,常住人口88万。如东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1.13亿元。

由上可见,南通中心城区主要由通州区和海门区组成。两区相邻而居,同属江海交汇、沿江沿海区域,发展基础和经济特征较为相似。而如东县在南通北部,区位略显边缘化,但幅员辽阔,发展潜力较大。

二、区划调整设想

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本文认为可以考虑对南通市部分区县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一)通州区与海门区合并设立新的市辖区

通州区与海门区地理位置接近,人口规模相当,产业结构相似。两区合并,有利于优化南通中心城区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规模化发展。同时有利于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统筹,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并后,新设立的市辖区幅员面积将达到289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200万,经济总量有望达到2500亿元左右,综合实力将显著增强。届时这一区域将成为南通的城市新中心,在更高层次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

合并设区需要解决好新区名称、机构设置等问题。名称可以考虑沿用"通州"或另起新名,机构设置要精简高效,减少层级,创新管理模式。

(二)撤销如东县,成为南通市辖区

如东县发展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但由于区位相对偏远,与南通主城区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建议撤销如东县建制,成为南通市辖区。

撤县设区后,如东地位大幅度提升。这将有利于如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如东可借力上海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海洋经济,将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将减少与南通其他县市的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区划调整的意义

科学调整南通市行政区划,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南通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通州区与海门区合并设区,将显著提升南通中心城区能级,增强南通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未来随着南通东部新城、苏锡通一体化示范区、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重大功能区的建设,南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都市圈加快成型。届时通州新区将成为联系南通主城区与北部县市的纽带,发挥中枢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破除行政壁垒,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通州、海门两区合并,行政区划"六块板"格局被打破,从体制机制层面为区域统筹发展扫除障碍。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城乡统筹、陆海统筹水平显著提升。

(三)有利于理顺市县关系,促进均衡协调发展

如东撤县设区,获得更多自主权,有利于理顺市县关系。从区域层面看,南通发展重心将更加均衡,长期存在的"南强北弱"格局将有所改善。如东有望借力上海,实现弯道超车发展,成为南通北部发展的新增长极。而南通主城也将从过度集聚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实现错位发展、比较优势互补。

总之,推进南通市行政区划调整,要立足区域发展大局,在循序渐进中求突破,在动态优化中谋发展。通过打破行政壁垒,理顺市域空间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南通将加快建设长江口北翼新城、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附: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及南通市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由于区划调整尚无定论,涉及面积、人口等数据难免有偏差,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