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三年后,周星驰又一次以导演的身份携新作《新喜剧之王》出现在春节档。近些年来,从《西游降魔篇》到《美人鱼》再到《西游伏妖篇》,大众对于星爷神话的崇拜已经过一个去魅的过程,“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梗更是早已被玩坏。

与此同时,面对同档期豪强林立、众星云集的竞争对手,这部几乎全部由素人班底组成的新作,似乎还有点炒冷饭的嫌疑。面对外界的质疑之声,星爷则淡定得很,而现在看来,导演之所以会有如此底气,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电影作品质量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名思义,《新喜剧之王》片名的灵感来自于1999年的《喜剧之王》,事实上,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周星驰才真正确立了其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作者身份。在《喜剧之王》中,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星爷可谓将他对电影事业的真挚感情施展得淋漓尽致。

从《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化身为一位深谙香港电影历史脉络的创作者,特别是对于熟悉香港电影的观众来说,通过《喜剧之王》,你几乎可以看得到香港电影半个世纪以来的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剧之王》,1999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重要的粤语片明星张瑛的海报特写,到吴楚帆与李小龙在《危楼春晓》里的跨代合作;从模仿《精武门》里踢倒东亚病夫招牌的截拳道功夫,到对吴宇森电影中白鸽场景的后现代致敬,甚至还包括成龙大哥的客串在内,《喜剧之王》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香港电影辉煌历程的微缩图景。

更有趣的是,星爷除了担任编导之外,还通过亲身扮演底层电影工作者的方式来现身说法,不仅赋予了影片分外强烈的自传性质(尹天仇的遭遇就是周星驰当年跑龙套的经历),更从侧面展现出整个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正是这种非凡的想象力,才使得《喜剧之王》能够超越时间的局限,成为无厘头喜剧里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出于延续经典的渴望,又或者是想弥补前作留下的遗憾,二十年后,周星驰再次选择了“小龙套”题材,拍摄《新喜剧之王》,还是不变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唯独不见了那个“亲自披挂上阵”的尹天仇。

而当星爷已完全退居幕后之际,这部全素人出演的电影又该如何打动观众,就成了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周星驰塑造的所有角色里,《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那个。不仅由于这个乐观向上却又不卑不亢的小人物,代表了多少与他一样执着追梦的底层草根;更是因为,即便到最后都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他至少为之奋斗过、努力过,人生已没有遗憾。更何况,他的身边还有柳飘飘,那一句饱含深情的“我养你啊”,如今看来,已是能够堪比《大话西游》的经典爱情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在《新喜剧之王》里,导演则有意淡化了最可能打动观众的爱情故事,转而专注于表现“励志追梦背后的内在矛盾”的主题。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跑了多年龙套的大龄女青年如梦(鄂靖文饰),为了追寻自己的表演梦想,她离家漂泊多年,为此还和父亲发生过多次冲突。但她就和当年执着追梦的尹天仇一样,一手拿着《演员的自我修养》,一边在剧组坚持跑龙套,多年如一日,从没想过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剧组拍戏的过程中,如梦经历了太多的嘲笑和欺负,小到一个选角导演,大到过气的电影明星马可(王宝强饰)都对她颐指气使;更糟的是,她在生活上也接连遭到挫折,身边所谓的“朋友”、“恋人”都一个个弃她而去。

这些都令这个三十不立的“大龄剩女”深感疑惑甚至痛苦,她也开始认真考虑起坚持与否的问题来,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已与“职场失意情场得意”的《喜剧之王》有了明显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反衬女主角坚持追梦的不易与心酸,导演有意安排了马可这一角色作为比较,并且还选择了颇具草根气质(现实中同样经历北漂)的王宝强担任此角。

作为一名过气明星,马可那种种耍大牌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在掩盖自己内心的虚弱与恐惧。而当他在这种恐惧与伪装的面目下越陷越深,几乎要迷失之际,如梦的出现则宛若一记闷棍,狠狠地敲醒了他。

如果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王宝强通过夸张而不失喜感的表演,将“过气明星”马可的浮夸与失意表现得相当到位,那么当影片的后半部分出现转折后,“咸鱼翻身”的马可终于认识到表演的“真谛”后,他也真诚地在媒体面前感谢那个“把他吓尿”的恩人。

用他的话来说:“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知道她是个演员。”可讽刺的现实却是,成名的是他,而不是如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二字,一语道出了《喜剧之王》和《新喜剧之王》之间传承延续的精髓所在。1999年,当尹天仇认真严肃地向大家解释“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却反遭疯狂嘲笑时,在无厘头式的戏谑搞笑背后,我们看得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无独有偶,同样的尴尬窘境又再次出现在如梦的身上,尤其当影片在前半部分通过大量喜剧场景展现如梦面临的这种处境后,其背后暗藏的辛酸苦楚,恐怕也只有真正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星驰的喜剧作品中,对于草根人物的关注始终是他所坚持的创作原则。通过展现小人物在奋斗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星爷也将无厘头喜剧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从《食神》、《喜剧之王》到《少林足球》、《功夫》无不是如此。

纵观星爷的喜剧,其真正高级之处在于,他把励志的权利重新还给了那些朴实无华的草根小民,即便这种励志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胡闹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林足球》,2001

在这个复杂喧嚣的时代中,谈理想似乎成了一件可笑奢侈的事情,可周星驰却偏偏不信邪。一方面,他不停地展现出娱乐圈背后的丑恶生态链,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固执地相信“理想”的价值。

正因如此,在星爷的作品中,还总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气质,这在他无数电影作品的结尾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尽管现世悲凉,可只要心存执念,往往也会创造奇迹。如果说如梦的故事还只是电影情节的话,那么再看看现实中鄂靖文的经历(毕业于中戏,曾为了追求喜剧理想,放弃公职进入演艺圈),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夫》,2004

事实上,即便周星驰没有进入过电影界,他也一定会是个专业的影迷。或许也正是出于对电影纯粹的爱,才能让星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电影行业,时刻为观众创造惊喜。

这次在《新喜剧之王》中,他不仅直接复刻了《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我养你啊”的经典桥段(每一个镜头都没变过);还以盘肠大战的方式向开创暴力美学的一代宗师张彻先生致敬;至于还原希区柯克《惊魂记》浴室场景的一幕,光是那惊鸿一瞥,就足够影迷们感到兴奋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会质疑,《新喜剧之王》有炒冷饭的嫌疑,但对于周星驰来说,他真正在挑战的人永远都只有自己。

正如当所有人还在期待着星爷何时能重回大银幕时,他却偏偏反其道行之,使用一帮素人演员,打造出一档悲喜交加、跌宕起伏的小人物逐梦史这既解构了光鲜亮丽的娱乐圈,又将自己在二十年前创造的神话亲手改写,还能有什么表达方式能比这种来得更彻底、更决绝的呢?

尽管没有出演,周星驰却在这个虚构故事里,第一次暴露出了自己。片中重新蹿红的马可来到如梦家中,告诉她“周星驰正在北京选角”,建议已经生活归于平静的如梦再“寻梦”一次。这个类似于《爱乐之城》中的叙事处理,从虚构打通现实,无疑是在声明:周星驰不仅相信草根可以逆袭,小人物可以追梦,他更相信,今天的自己可以助年轻一代圆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20年前启用张柏芝、莫文蔚不同,此次的鄂靖文、王宝强真正具有北漂的草根经历。因此,与其说他们在“演戏”,实际上他们更在“创造真实的生活”——还有比这更让人感慨的吗?

在片尾试镜环节中,如梦分别以扮演渣男和自己两种角色,以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演绎与想象,完成了一次对渣男的性别反击,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晋级复试的机会。这个如真似幻的处理,体现了周星驰在《新喜剧之王》中最令人惊叹的本领:那一瞬他真正击穿了银幕内外。

这甚至让我想起来1930年程步高为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那部杰作《银幕艳史》。宣景琳饰演的女主角凤珍曾为名妓(现实中的宣也确实出身青楼),某次因迟到被客人掌掴落泪,并奚落道“你那么爱哭,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丽莲·吉许(大卫·格里菲斯的御用悲剧女旦)那样的女戏子?”

没想到,斗转星移,凤珍后来真的进入电影厂做了明星,那位客人却成了群众演员,于是就在某场表演时,她用力地把耳光打了回去,对那位可恶的男人完成了一次“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景琳在《银幕艳史》(1930)中

这个“报复”,又是此时的戏,又是彼时的现实。戏内戏外,银幕上下,合二为一,不可分辨。

《新喜剧之王》也是如此!它冥冥之中和90年前的一部中国电影“遥相呼应”,让人不禁惊叹电影穿越时光的巨大能量:同样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次精妙绝伦的戏中戏结构,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魔幻时刻。

因此影片结尾到底女主角如梦有没有真的成功,其实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假如影片可以落幅在她充满自信地走出试镜大门,那光辉灿烂背影的一瞬,或者可以更减少直白,留有余味。

总而言之,在这个春节档,我认为《新喜剧之王》是应该值得被重视的。不光是为了这个让人笑着笑着就眼角湿润的故事,更为了电影这个伟大而奇妙的“造梦机器”,它真的可以让周星驰的理想照进现实。

诸位观众,你们的梦,又会不会通过电影实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