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雪花噪点带不走老电影的流金岁月,笑颦风流铺满历史的天空,重温银幕经典,发掘它们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

作者|段宇宏,网易历史专栏作者,《凤凰周刊》主笔,多年从事政治、国际、历史领域深度报道,著作有《血王冠:玫瑰战争》。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派拉蒙公司出品,梅尔·吉普森兼任导演、主演和制片人的《勇敢的心》,港台译作《惊世未了缘》,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问世后,口碑和票房都相当给力,获得十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化妆”、“最佳音效剪辑”五大奖项。

这部电影不仅情节感人,唯美镜头俯拾皆是,“凯尔特风味浓厚的音乐同样令人如痴如醉。苏格兰风笛吹奏的主题曲悠扬凄婉,凯尔特鼓点的出场恰到好处,一会儿仿似在空中跟随华莱士身影踏遍苏格兰山川河流,一会儿仿佛与华莱士并肩征战沙场。

梅尔·吉普森扮演的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在受刑时高呼一声“Freedom”,令无数观众热泪盈框。华莱士遇难后,朋友在战场上将他的长剑抛向天空,在慢镜头下缓缓落地,铿锵插入地面,苏格兰人拿着武器,高呼着华莱士的名字向英军冲锋,结尾这一幕不知让多少人热血沸腾。

电影走红之后收获数不尽的点赞,但也遭到了很多批评,指责里面很多情节与真实历史出入太大,错漏过多。当然众所周知,除非特别声明是完全写实,文艺作品允许虚构,尽管有历史大背景,只要在逻辑和常理范畴之内,人物和细节可以进行加工,不必太过较真。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把电影当作真实历史看待,但这部电影带出了很多观众对那段历史背景的兴趣,倒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

《勇敢的心》里战争戏份阳刚十足,爱情戏份也让人甘肠寸断。主线剧情中的最重要情节,就是华莱士与英格兰王妃伊莎贝拉(苏菲玛素)的纠心爱情故事。按照电影里的叙述,伊莎贝拉被华莱士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两人最终发展出“一夜情”。

华莱士受刑时,王妃在即将病逝的老国王爱德华一世耳边低声说出真相:“在你死前我要告诉你,你将绝嗣,我肚子怀的不是你们家族的孩子”。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毫无疑问是华莱士的。

那么,华莱士与伊莎贝拉的戏份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吗?

华莱士当然是真实历史人物,伊莎贝拉王妃同样也是,不过他俩之间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话说1286年,苏格兰邓凯尔德王朝的国王亚大山大三世从马上摔下来身亡。亚历山大只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两年前病逝,女儿嫁给了挪威国王。按照王位继承的血统序列,亚历山大的外孙女挪威的玛格丽特就成为了苏格兰女王。玛格丽特还是个小孩子,前往苏格兰途中病逝。

苏格兰几大家族争夺王位僵持不下,有爆发内战的危险,最后被迫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来仲裁。这位爱德华一世就是电影里的反面角色“长腿爱德华”,真实的爱德华一世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一代雄主。

一方面出于英格兰的实力和苏格兰群龙无首的现实,另一方面英格兰王室跟苏格兰王室有亲缘关系,亚历山大三世是爱德华一世的妹夫,所以英格兰国王的确有点资格来仲裁苏格兰的王位纠纷。爱德华一世在几大贵族阵营的人选中挑出了约翰·巴里奥担任苏格兰国王。

约翰国王性格懦弱,给了爱德华一世干涉和控制苏格兰的机会。爱德华一世视约翰国王为傀儡,曾多次羞辱这位国王,想把苏格兰变作英格兰的附庸。苏格兰贵族们尤其不能忍受爱德华一世强迫他们在对法战争中赴海外服兵役,他们架空国王跟英格兰的宿敌法国签定了同盟条约,触怒了爱德华一世。

1296年爱德华一世发兵进攻苏格兰,接连攻占多处要塞,在邓巴战役中将苏格兰主力败,约翰国王被迫退位,前往法国的家族领地渡过余生,此后苏格兰的王位空缺长达10年。后世历史学家称这段时间的英苏军事冲突为“苏格兰第一次独立战争”。

华莱士早年的经历缺乏明确记载,大致可以肯定他出身于苏格兰乡绅家庭,参予领导了反英起义,但电影里说他为妻子报仇才投身这个运动,并不符合史实。

1297年9月华莱士曾在斯特灵桥战役中击败过一支英军,11月月份他还率部攻入英格兰北境,因此声名大振,华莱士被几位支持反英的大贵族册封为骑士,并获得苏格兰守护的头衔。华莱士掀起的反叛潮引来了爱德华一世的报复,第二年7月的福尔柯克战役中,华莱士部被装备精良的英军击败,他从战场逃脱,随后辞去苏格兰守护之职,把这个头衔让给了反英贵族卡里克伯爵,就是后来成为苏格兰国王的罗伯特·布鲁斯。

直到1305年,华莱士才在格拉斯哥附近被忠于英王的苏格兰骑士抓获,他被押送到伦敦,以“叛国罪”和“伤害英格兰平民罪”遭受了剖刑。

再来说说苏菲玛素扮演的美貌王妃伊莎贝拉,其实,1305年华莱士就义时,她只有10岁,还在法国当公主,要3年后跟爱德华一世的儿子结婚才来到英格兰,根本不可能跟华莱士相识相爱,更不可能有“一夜情”。

真实的伊莎贝拉,堪称“国王堆里的女人”。她是法国卡佩王朝绰号“美男子”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女儿,母亲是纳瓦拉王国女王胡安娜一世(注:纳瓦拉王国中世纪时位于西班牙东南部和法兰西西南部,今属西班牙);父亲、三个兄弟和一个侄儿都先后登上法国国王的宝座。伊莎贝拉的老公公、丈夫和儿子也是英格兰三位同名的金雀花君主——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三世。

伊莎贝拉绝不似电影中刻画的那么清纯善良,但她的确是金雀花王朝一位传奇王后,从她肚子里生出了西欧两场著名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皆由她的子孙们担纲主角,不过肯定与华莱士无关。

我们来看看与伊莎贝拉有关的三位爱德华国王是什么人物。

金雀花王朝充满刚猛之气,君主多是“军人国王”,喜欢征战沙场,爱德华一世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他在电影里被塑造成了冷酷无情的独夫,而真实的爱德华一世是金雀花史上军政能力相当出众的国王。爱德华一世的祖父,就是因为征税问题遭遇贵族们兵谏,被迫签署《大宪章》的约翰王,父亲亨利三世是英格兰史上在位时间很长却相当不著名的国王。

爱德华一世性格强悍,绰号“长腿爱德华”和“苏格兰之锤”,登基后几乎连年征战,没有哪个十年无战事。他把历代君主难以驯服的威尔士纳入英格兰版图,差一点征服苏格兰,为了英王在法国的领地问题长期与法国作战。

汲取祖父和父亲之教训,加上庞大的军费需求促使爱德华一世重视与贵族合作,利用议会作为“征税工具”。他在位35年中召开52次议会,虽然欠下巨额债务,苛捐杂税繁多,但国家在长期对外战争中保持了稳定。议员们在议会中不断批准征税时,就算显得勉强,但国王愿意听你发发牢骚,提提建议,总是一种缓解与安慰。

尽管如此,但战事太过频繁,赋税常态化,王室官吏在市场征敛过度,爱德华一世到晚年同样遭遇“政治滑铁卢”。进入1290年代,贵族们已经开始拒绝奉国王征召去法国作战,声称出国打仗不是他们的义务。

1297年初,爱德华一世急于筹备征战法国,采取与贵族的和解姿态后,议会勉强同意国王征收一笔赋税,但也提出了改革要求。爱德华一世被迫发表声情并茂的演说,宣称一切都是为了英格兰,承认自己错误,但却没有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拖。

军费仍然短缺,爱德华一世下令向教会征税并加征羊毛关税,1297年8月导致一些贵族领导工商业者、教士联合抵制,反对派愤怒围堵国库。国王没有退让,国内危机重重之中他毅然前往法兰西作战,当他远征失败归来时王国已陷入动荡边缘,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反英大起义正如火如荼。双重危机压力下,强悍的爱德华一世被迫认怂,10月10日重新颁布《大宪章》与《森林宪章》并增添了一些新条款,承诺今后只有在“人民同意下才会征税“,表示不会报复那些反对他的贵族。

但爱德华一世的儿子爱德华二世却一反金雀花君主的特征,性格宽厚善良,不喜好舞刀弄枪,对骑士精神漠不关心,热衷体育和文艺。爱德华二世算不上“坏国王”,他童年缺少关爱,青少年时代遭父亲冷落,当国王后把情感寄托于亲密玩伴们身上,对男性的兴趣似乎超过女性,所以盛传他是同性蛮。爱德华二世与妻子伊莎贝拉感情并不和睦,王后早就满腹怨言,这一点电影中略有体现。

爱德华一世去世后给儿子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和强大的议会,性格懦弱的爱德华二世完全不能应对。贵族们对爱德华二世屡屡发难,指责朝政混乱,小人当道,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其实他们是把不敢对雄主爱德华一世提出的诉求转嫁到懦弱新君身上,释放压抑多年的情绪。

爱德华二世期望通过军事胜利摆脱困境,树立权威,组织向苏格兰远征,在“班诺克本战役”中被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击败,威信倍受动摇,朝政陷入混乱。面对内外交困,爱德华二世一筹莫展,委派王后伊莎贝拉和王子爱德华出使法国寻求帮助。

没想到王后与他的情夫,议员罗杰?莫蒂默男爵筹划了推翻国王的阴谋,更不幸的是王子与母亲共谋。1326年母子俩登陆英格兰,联络诸多权贵一起轻松击溃王军,成功发动政变,绞死国王的宠臣,以国王名义召集议会历数爱德华二世“罪状”:执政无能、拒绝忠告、危害宗教、听信谗言、丢失苏格兰……要求国王让位给王子,爱德华二世被议会罢黜,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件。

1327年1月,15岁的王子登基,是为爱德华三世,他父亲8个月后在伯克利城堡遭莫蒂默杀害。无法证实的传闻说,伊莎贝拉痛恨爱德华二世的同性恋取向,令人用烧红的铁条插入他的肛门致其惨死。伊莎贝拉姿色出众,性格却泼辣凶狠,坊间有“法兰西母狼”的绰号。

即位初期,爱德华三世被迫容忍母后与情夫“垂帘听政”,罗杰·莫蒂默已被封为马奇边爵,实为英格兰真正的幕后统治者。少年国王对父亲遇害一事耿耿于怀,三年后他联合对莫蒂默专权不满的大贵族们发动政变,将其绞死后夺回所有权力,母后伊莎贝拉终生过上幽居生活。

父亲被工匠和艺人所簇拥,爱德华三世则隔代遗传祖父的“军人国王”特质,身边随从皆是喜好舞刀弄枪的武士,他推崇骑士精神,喜欢决斗和比武,擅长驾驭贵族。贵族们向国王提出各种要求,有损于王权扩张的他不当真,有助于增强王权的会积极采纳,但无论什么意见,他至少会表现得乐于倾听,成功树立起”通达情理“的君主形象。

爱德华三世决定顺应贵族们的尚武精神,通过发动战争建立军功增强国王权威,同时可把国内政治矛盾转移到外部。战争需要大笔军费,爱德华三世继续重视议会作为征税工具的作用,随着平民阶层经济实力壮大,国王愈发看重他们的纳税作用,广泛召集骑士、市民代表进入议会。

1314年法王菲利普四世去世,接下来的14年里,他的四个儿孙路易十世、约翰一世、菲利普五世、查理四世先后走马灯似的更替,在位没多久即驾崩。1328年查理四世辞世,法国卡佩王族主支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为菲利普四世仅存子女,他作为法王菲利普四世的外孙,是与卡佩王族主支关系最近的男性继承人,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有权利根据母系血统诉求法国王位。

法国贵族则搬出“萨利克继承法”,拒绝承认女性及其后裔继承王位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真正考量是要断绝爱德华三世诉求法国王位的念想。法国贵族们拥戴王族旁支瓦卢瓦的菲利普继承王位,称为菲利普六世,法国进入瓦卢瓦王朝时代。

1337年爱德华三世以“讨回公道”为名,正式对法宣战,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诉求,从这以后英王对法国王位的主张权一直持续到1801年才终止。爱德华三世挑起的英法战争,断断续续拉锯了100年,后世称为“英法百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