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完善地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刍议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推进政府资讯公开、透明,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

当舆情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起到权威发言、平息事态的作用,亟须多方做出努力。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不乱作为、不作为,遇事有担当、有措施、有进展。对可能遇到的舆情有监测、有分析、有跟踪、有研判、有预警、有应对。对政府发布的新政策、企业的新措施提前进行风险评估。做好采访前、采访中的充分准备,掌握实情、回答实情,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信口开河、不言过其实,合理、合情、合规,得体作答。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新闻媒体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对内进行舆论监督,对外更作为一面镜子,肩负着向国际社会展现国家形象的功能。每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就需要有正确的发声渠道,来澄清事实,进而引导舆论。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在近10年的采访生涯中,笔者发现,一些企事业单位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内核以及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甚了解,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更需要正本清源,不断增强新闻发言人的本领。

那么,在实际工作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工作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包含哪些内容?这项制度如何使用得当?需要持续关注和探讨。

建立稳定规范的

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笔者的从业经验,目前常见的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发布新闻信息,二是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信息,三是通过书面形式发布新闻通稿,四是通过接受记者采访、向新闻界发表谈话发布新闻信息。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深入执行只有10余年的历史。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团体到群众组织,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2017年12月21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向社会公布山西省、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364名新闻发言人名单和新闻发布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这是继2016年山西省首次向社会公布全省新闻发言人名单以来的第二次公布。

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过程

及准备工作

具体而言,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发布的信息应该包括,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等;重大疫情灾情的预报、处理情况;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状况,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费项目的依据和标准;扶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以及其他应当依法主动公开的信息等。

遇有关重大活动或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情况,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由政府职能部门内部所设立的宣传部门负责统筹管理、监督指导本单位的新闻发布会工作,包括确定到会新闻单位、协调安排记者现场或会后采访、追踪中外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会务工作等。新闻发布内容涉及的有关业务科室协助负责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

协助负责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业务科室,应当提前准备并提供以下书面材料:新闻发布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时间不超过20分钟;背景材料,介绍与发布会内容有关的情况,作为新闻发布稿的补充材料;答问预案,根据境内外媒体近期内对本机关工作所关注的、在发布会上可能被问及的问题,准备简短答问预案;主持词,介绍发布会主题、简要背景、发布人、议程等内容;其他宣传材料或光盘等电子产品。

一般情况下,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必要时也可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起参与新闻发布。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能

及面临的掣肘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例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推进政府资讯公开、透明,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共信息可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动,也为公众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

实质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动力源于公众知情权的需求。公众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沿用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首先,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等问题。

其次,缺乏系统战略,信息搜集工作相对薄弱,新闻发布只看到新闻宣传这一外在表现形式。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工,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新闻发言人能获得的信息也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发布的内容笼统模糊,难有全面、清晰、明确的信息和中肯的分析。

再次,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注重发言而忽略反馈。在这一点上,太原市发改委于2017年12月举行的一次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新闻发布会就有力地规避了这一缺憾。在新闻发布会后,太原市发改委向社会公布了沟通渠道,希望在会后一周时间内广征意见和建议。

面对舆情权威发声

亟须多方努力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部门、单位的形象代言人,也是一个系统权威的发声者。当舆情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起到权威发言、平息事态的作用,亟须多方做出努力。

首先,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不乱作为、不作为,遇事有担当、有措施、有进展。对可能遇到的舆情有监测、有分析、有跟踪、有研判、有预警、有应对。对政府发布的新政策、企业的新措施提前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有一支精诚合作、恪尽职守的团队。新闻发言人要承担起事件第一负责人的责任,代表整个团队发声、解释。要扮演“服务生”的角色,安抚受害者和家属,安抚相对弱势的群体,平息众怒。新闻发言人尽量不要单独面对媒体,尽量以3人左右的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回答自己专业领域的提问,以免包打天下,贻笑大方。同时,要对新闻发言人建立起容错机制,允许犯错,包容海涵。

再次,新闻发言人要掌握必要的回答技巧。做好采访前、采访中的充分准备。掌握实情、回答实情,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信口开河、不言过其实,合理、合情、合规,得体作答。可以提前进行多次演练演习,将各种问题尽量考虑充分周到。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