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颗生态草莓 带来造血效应

新都区马家镇创新探索“农民创业孵化机制”——

今年冬天,新都区马家镇锦城村 “新都马家农业科技创业基地”,即将迎来一场热闹的盛会——马家状元草莓节,将持续到明年3月,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将感受到这里的乡村生态与时尚休闲魅力。

参与这次马家状元草莓节的,有一个特别的群体——马家镇20余户困难农民。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几乎“零成本”创业,尝试种植生态草莓,没有资金压力,没有技术障碍,这是怎么做到的?

今年以来,新都区马家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以“拉动产业,富裕农民”为出发点,以现代农业一三产业互动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多方资源,坚持农民主体与市场推动结合的原则,打造帮助困难农民的“梯度放飞”创业孵化体系,重在培育困难农民的创业能力与市场理念,真正地变 “输血”为“造血”。

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在四川推进“两个跨越”、建成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来自新都区基层的实践引人注目。

刘之宥图片由新都区马家镇提供

树理念

土地里能挖出“金娃娃”

距离成都主城区仅10多公里,交通便捷、耕地平坦——紧靠北星大道的马家镇锦城村,自然条件不错,低于省市贫困线的人口并不多。但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看来,一些群众还处于生活困难的边缘,家里出现一个病人就极有可能使其返贫。

40多岁的邓志林,夫妻二人打工挣钱勉强对付日常生活开支,多年来始终积不下存款,当考上大学的儿子把学费通知单放在他们面前时,日子一下子变得十分局促。在马家镇,人均年收入低于8000元或因疾病、残疾、就学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还有不少。“这部分群众富不起来,就谈不上全面小康。”马家镇党委政府认为,生活困难的农民虽然不能享受扶贫政策的兜底,但他们普遍具有劳动能力,也有一定的劳动意愿,鼓励引导农民创业,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子。“帮扶不能只是简单地送一点钱物,而是要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转变固有观念,经过努力积累一定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改变“等靠要”的观念,帮助困难农民树立劳动致富的信心,通过3—5年的时间,让马家镇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人均年收入翻一番。“新都马家农业科技创业基地”由此诞生。经过反复思考,马家镇把目光投向了农民最熟悉又最擅长的种植领域。选择草莓产业,则是因为马家有独特的优势,“位于马家的久森农业公司,拥有草莓脱毒苗的技术团队,种出来的草莓农残少、质量优,公司也有市场化的经验,而且草莓见效益快,示范效应好。”相关负责人说,将来还会根据市场变化,对种植品类进行动态调整。

探模式“梯度放飞”进退有度

创业需要技术和资本,这两样恰恰是困难农民所缺乏的,这成为农民跨出创业第一步的最大障碍。创业的顾虑如何消解?马家镇创新思路,采用创业“孵化园”的模式,邀请农民“免费”入驻创业基地。首批报名的农民有60余人,通过田间实地考察、培训,最终确定20户入驻创业园,每户的种植面积在3—10亩。“种草莓的大棚、种苗、生物农药等成本,每亩至少在1万元以上。”据介绍,进入创业基地的农民,这些成本都不需要支付,由政府买单。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也由政府实施,而久森公司则在自己流转的土地中划出90亩地,提供给农民进行草莓种植。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合作,“不收土地租金、不收种苗费、不收农药钱”,农民付出的只有劳动力。

技术方面,则由久森农业的技术团队随时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指导。每周由镇上相关科室牵头,会同久森农业开两次技术交流会,解决农民实际种植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平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给技术员,他们随叫随到,非常方便。”当地农民说。

但政府并非永久性“买单”。按照马家镇的计划,进入园区的农民,第一年采取“零成本”模式,第二年收取50%的土地租金、生产资料等费用;第三年按100%比例收取成本。三年期满后,孵化完成的困难户就要离开基地独立发展生产和创业,同时可加入马家草莓协会,享受协会会员相关服务。“要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掌握技术,提高土地经营管理水平,从思想上和技能上成为市场的主体。”马家镇相关负责人说,这才是这项计划的最终目的。

解难题

多方携手创造共赢“种草莓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投入劳动比较多的工作,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草莓长势很不错,今年应该会有好的效益。”成都久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献雅说。逐渐熟练的种植技术,也给了困难农民将来脱离帮扶、梦想未来的“底气”,邓志林说:“学好了技术,我准备把草莓种到成都以外,甚至种到外省去。”

事实上,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缺少销售渠道,十分关心将来草莓的销路问题。再过些时日,马家镇草莓采摘节就将热闹开场,大伙儿对此充满期待。此外,马家镇还计划举办虞美人花展、草莓论坛等活动,对外宣传马家草莓,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还将利用久森公司的电商平台,草莓可以直接进行城市配送。

在马家镇党委政府看来,他们还需要继续做好服务工作,搭建起多方携手共创共赢的平台。从开始启动这个项目,马家镇就成立了工作组,由社管中心具体负责,实行每一个领导、每个办公室、每个中层干部一对一的帮扶,每周与农户见面或通话、到田间查看,一方面加强感情联络,另一方面帮助解决难题,增强农户信心。

为了参与这个项目,一些农民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全身心扑在田间管理,短期内缺少经济收入。了解群众资金需求后,马家镇政府牵头与桂城村镇银行协调,以参与农户的农房抵押贷款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目前,银行正在针对4户农民开展前期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