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非常档案》独家策划

  回望“三线”建设50年(二)
  “三线”建设开始后,在河南的大山深处建起了一个个兵工厂。大的连绵几公里,职工多达近万人,少的也两三千人,他们来自东北、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很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在这个外界感到神秘的“军工城”里,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火红的一段岁月。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巨无霸”兵工厂
  1970年10月,21岁的马保清以一名民工的身份,到济源参加国内著名的531国防工程建设。
  出生于陕西宝鸡的马保清,喜爱文艺演出。来之前,他是新乡地区文工团的一名演员。
  拥有13个分指挥部的531工程,东西跨度近100公里,南北跨度近50公里,横跨济源、孟州、洛阳吉利区三地。
  马保清在《531赞歌》回忆录中写道:1970年开始兴建的531工程,是当时我国建设的最大的火炮厂。为了防止苏联和美国对531工程的破坏,于是,这个巨型军工企业就选址在太行山南侧的千沟万壑之中。
  那时,工地上到处张贴着“备战、备荒、为人民”、“把三线建设好,让主席睡好觉”的标语。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马保清能为自己参加“三线”建设而激动不已。
  仿佛一夜之间,昔日人迹罕至的王屋山下,拥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建设大军和来自河南各地的民兵团和建筑工人。没有地方住,有的就在山坡上搭个帐篷。
  在531工程一分部B区涵洞右侧的墙壁上,如今依然可以看到上边镌刻着的“获嘉民兵团”、“1971年8月建造”等字样。
  中途下马的工程
  1971年7月,马保清被531工程总指挥部特招,在一分部进行文艺演出。
  之后,他随一分部文艺宣传队,走遍了13个分部。
  一分部散落在济源市虎岭河谷地带的几十条山沟之中,厂区长约15公里,是531工程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分部。
  坐落在九里沟大峡谷的二、三分部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已经全部建成。后因林彪叛逃事件,工程停工。
  这里曾一度成为中央第二政法干校和河南省第四监狱所在地。现在,这里一片凄凉,铁路专用线已经没有钢轨,厂房已经荒废。
  四分部位于济源蟒河上游峡谷,近万名职工和家属至今还生活在这里。
  十一分部位于焦枝铁路黄河铁路大桥西侧的山沟里,这里要建全国最大的炮弹引信厂,援建单位是西安的东方机械厂。
  当时在十一分部菜市场上,一只母鸡1.5元,大肉0.45元一斤,鸡蛋4分钱一个。东方机械厂的职
  们收入较高,他们天天改善生活。工程下马后,东方机械厂全体人马撤回西安,几十栋建筑散落在黄河北岸的沟沟壑壑间。
  十三分部是531工程中唯一没有建在山区的分部,它建在黄河滩上,一眼望不到边。531工程的最终产品—各种火炮,将在这个靶场做各种试射。
  夭折的“河滨市”
  那时的马保清,充满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1971年9月至1972年1月,马保清成为531工程总指挥部采购组成员,他和军代表一起外出采购。
  因为工作敬业,吃苦耐劳,时任531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彭辉,亲自奖给他一件蓝色劳动布工作大衣。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奖品,这件蓝大衣,也一直陪伴了马保清10年。
  除了连绵不绝的厂房外,531工程一分部和四分部还相继建成了住宅楼、文化宫、职工医院、学校等诸多配套设施。这里,就是一座设施齐全、功能齐全的“军工城”。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对531工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国家决定在其管辖范围内成立地市级的河滨市。林彪出事后,531工程停建,河滨市也成了一纸空文。
  后来,河南省决定在531工程范围之内成立济源工区,和地市平级,下设各级管理机构。那时,济源工区办公楼已经建成,工区文工团也已成立,后来又因故不了了之。
  1973年,马保清考入东北工学院自控系,1977年重返531工程总指挥部,负责自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
  不能穿带钉子的鞋
  531工程在紧张施工之时,国营东风机械厂已经建成投产。
  雄踞在南召县深山里的东风机械厂是一个迫击炮弹厂,对外代号是“9623”,设计年产迫击炮弹50000发。
  1967年5月,30岁的刘应保成为国营东风机械厂的一名职工。
  刘应保是河南邓州人,他从部队复员后被分到山西的国营763厂。国营东风机械厂建成后,根据需要,他被调到这里。
  最初,刘应保住在搭建的帐篷里,公路修好后,厂里才在山坳里建起几排职工宿舍。
  1969年底,该厂生产的迫击炮弹,在附近的靶场试射成功。1970年初,东风机械厂正式生产,刘应保曾担任东风机械厂火控机械车间副主任。
  刘应保告诉东方今报记者,东风机械厂非常注重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职工们时刻防止间谍窃取情报。
  厂里还要求,在火控机械车间上班的职工,不能穿带钉子的鞋,一律穿胶底鞋。
  老厂房沉淀的记忆
  1968年,国营向东机械厂在南召县云阳镇境内选址兴建,职工来自全国各地。
  向东厂主要生产火箭弹,对外的代号是“5143”。苦战7年后,军工争气弹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
  在那个火热的“三线”建设年代,向东厂涌现出了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如今,夕阳下的向东厂,如一位容颜已经老去的垂暮老人。
  距离向东厂20公里远的国营红阳机械厂,也属于“大三线”军工企业。
  红阳厂厂区一面不起眼的墙壁上,写着“三十年艰苦奋斗两代同心共筑军工神奇,新世纪开拓进取五千英杰再创红阳辉煌”黄色字样。墙壁前疯长的一些杂树,掩盖了部分字体。站在这里,给人一种英雄暮年的感觉。
  如今南召的向东厂、红阳厂、红宇厂等老厂,仍在生产一定数量的军工产品,这些企业的民用产品生产线,已经建在远离深山的南阳、郑州等地。这是众多军工企业的历史宿命。
  1982年,东风机械厂停产,开始上马钢瓶生产线。1992年,刘应保退休。1992年,马保清调入郑州中原制药厂,2009年退休。
  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在兵工厂的这段日子,已经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