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口与鹅岭是轨道交通一号线上相邻的站点,乘上地铁,在漆黑的地下跑3分钟就能到。

但每次从两路口往鹅岭方向赶,我总爱坐118路公交,要花10几分钟,那沿途的风景可用美不胜收来形容。

公交从八一隧道离开,视野霎时开阔了起来。车行上半城,菜园坝与长江的风景顺滑地进入车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许是重庆最为美丽的公交路段之一。

118路公交的线路是,两路口-国际村-鹅岭,每次途径长江一路,“国际村”这个名字都会引起我的好奇——难道说,这里是外国人聚居的社区吗?

当然不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村是渝中母城内的老社区,如今里头住的全是本地人,坐落在山坡上,社区内由令人眼花缭乱的埃舍尔式阶梯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村为何叫作国际村?

这是因为在抗战时期,国际村周边的李子坝、两路口与佛图关区域云集了多国的外交机构。

国际村社区一边连着长江一路(鹅岭附近),一边连着健康路(两路口),成为国际友人在山城内来往通行的重要通道,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村内有着英国海军俱乐部、美国记者楼、石碉堡等三处记载着重庆对外交流历史的旧址。

目前的国际村,似乎在“打造成为景区”和“放任其沦为社区”的选择之间摇摆不定,三处景点,都未得到合理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海军俱乐部位于棺山坡上,是面南而建的欧式别墅,抗战时曾接待过许许多多的时政要人。

但要是你现在去,只能看见平凡无奇、无人打理、还在对外招租的平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记者楼是一幢有着80余年历史的灰色美式洋楼,每层楼有三个房间,二三楼都有楼梯间和走廊,东面还有一个小阳台,曾是大量美国记者的住处。

可现在呢?大门紧闭,使人无从了解其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碉堡,从前防空掩体的所在地,可俯瞰如今的长江一路。内设机枪口、排水沟。

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的枪眼向下,面对着山坡下长江、嘉陵江方向,目的是防止日寇沿长江打入陪都重庆。

石碉堡原有5座,布局呈梅花状,人称“梅花堡”。

解放后,4个暗堡均被拆除,只剩下一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虽然没有得到妥善的开发保存,但国际村仍然是渝中区值得一去的地方。

因为它简直是重庆市井生活的活历史。

在渝中母城的其他片区,已经很难找到这样富有特点的山城社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国际村爬升至鹅岭贰厂只需5分钟。重庆人都知道,鹅颈项上的房价是很高的,在进入国际村之前,我也曾以为这里是上流阶层的住宅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些源自80年代的窗格、暴露在公共区域的洗手台、晾晒在阳台上花花绿绿的外衣,以及在每一条小巷中清晰回响的刮锅声都在提醒来者:这里是富有市井味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在家门口牵起细线晾晒咸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开的窗户是红木材质的,绒布窗帘是绿色的(多么复古啊!)一只竹篾编就的篮子悬在窗沿上,里头装着小葱之类的蔬菜。

在现代化的居住区里,这样的风景早就消失无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据附近居民所说,国际村内许多的居民都搬走了。

“原先住着重庆30中的老师,现在已经搬走了,还有印制二厂的职工,9家人,有8家都卖了。”

熟知国际村历史的人正在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凡是有点积蓄的都往新修的小区搬家了。原来的人不在了,氛围也就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不能成为扬名游客间的新兴景点,作为重庆生活的一个切片,国际村也是十分值得一看的——虽然我们知道它的潜力一定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样呢?读完了整篇文章,你想乘坐118路公交去国际村社区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