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第110天,围绕胡鑫宇事件的迷雾终于散去。

今天上午,江西省工作专班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

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胡鑫宇系自缢身亡。

发布会上,网友关切的几点疑问,也被逐一解开。

①为什么100多天才找到胡鑫宇?

警方先后开展四次搜寻,但尸体缢吊地点位于院内约9300平方米树林区域内,未搜寻到位。

②粮库是否是第一案发现场?

尸体发现地位于铅山县河口镇金鸡山区域的某粮库院内,在中心现场没有打斗、拖拽痕迹,经过勘查和痕迹鉴定,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自杀还是他杀?

没有发现他杀的迹象,尸体符合生前缢索压迫形成。确认胡鑫宇是自杀

④录音笔是否被人篡改?

录音内容不存在人为合成、篡改情况,胡鑫宇录制的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如果跳下去,过两天就会被发现,我刚刚真的很想跳下去。”

“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以来,我和大家一样,一直在关注真相。

如今,结论已出,但我心里的石头并没有落地。

人们不禁追问,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去世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以至于要抛下亲人,决绝和这个世界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胡鑫宇的种种经历和官方报道的现有证据,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生前,他曾多次表达厌世倾向。

他在笔记本写下:

“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鑫宇还记录了自己睡眠很差,“早上5点30分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他在物理课本上写着:“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10月,班上公布地理测试成绩,胡鑫宇排名末位。

3天后,他失踪了。

通过信息梳理不难发现,在升入高中——致远中学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胡鑫宇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失眠和并不顺利的师生关系,并产生厌世表现。再加上缺少情绪宣泄渠道,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

这种内向、敏感的性格,在他幼年成长经历中也有迹可循。

胡鑫宇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要忙于生计,他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贫困孤独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他敏感的性格。

他羡慕别人家小孩有玩具,说“等妈妈回来了让妈妈买”。等母亲回来了,他却不提玩具的事,因为不想给父母添麻烦。

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只是这懂事背后的情绪,无人得知。

妈妈一直看重教育,在家里条件好一些后,想方设法让胡鑫宇就读更好的学校。胡鑫宇也深知这一点,在学习上格外用功,希望考上好高中、好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学时期,他的成绩在所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中考后,进入致远中学重点班就读。

只是,优势不再。这个班有65名学生,胡鑫宇排第58名。

巨大的落差让他一时无法接受。

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失踪前的十几天,他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心情不好,很想哭”,还说窗户太亮了,睡不着觉。

当时身在福建打工的妈妈,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好安慰儿子不要太在意老师的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天后的国庆节,妈妈和哥哥从福建回到家,一家人团聚。胡鑫宇要求哥哥买了一支录音笔,家人问及原因,他表示想记录一下“在学校的心得”。

在这之后,他给妈妈打过几次简短的电话,于10月14日晚失联。

复盘整件事,真正的悲剧在于,胡鑫宇在升入高中后,心理产生如此大到以至于放弃生命的巨大波澜,在外人眼里,却仿佛风平浪静

痛心之余,身为家长的我们,更需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看起来好好的,但,这不代表他心理状态没有任何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性呢?

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19.85%。

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抑郁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完善,还要面临社交挑战、学习压力、校园霸凌、身材焦虑……哪一项解决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然而现实中,能正视并足够重视孩子心理问题的家长,还是太少了。

心理学者谢刚坦言:

“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因孩子心理健康来求助的家庭,基本上都至少晚了三年,有的甚至晚了二十年!

还有的孩子已经三十出头,才找到我。出现这种情况再去干预、治疗,真的事倍功半。”

作为孩子亲近的人,父母更容易发现问题、走进孩子内心,前提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正确沟通。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有啥事都不说,我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心理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求助,而是求助了父母并没有在意。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小梁觉得心理不舒服,身体也总是感到很疲累,就跟父母诉苦,希望得到关心。

父母觉得孩子太“作”,直接回了一句“你有病吧!”

父母的指责和不理解,加重了小梁的病情。

她去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抑郁症”。她把结果告诉父母,得到的还是那句“你有病吧!”

不少人和小梁父母一样,面对求助,下意识觉得是孩子太矫情了:

你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

别整天哭丧着脸,就你事多!

别再误会孩子了,这不是矫情,而是大环境造就的结果。社会学和心理学认为,如今社会更强调竞争和效率,孩子压力大,所以比以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主动求助,如果家长视而不见,只会让他更加消极,感到生活无望。

他想要的不多,只是你的一句关爱,一点安慰,一个拥抱……

所以,当孩子求助或倾诉时,父母一方面要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与孩子产生共情,不否定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要解惑,从中立的角度予以解释,放下权威,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面对青春期难题。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把情绪憋在心里,不轻易说出来。这就需要父母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状态不对,比如,变得沉默、情绪低落、话也少了、不爱笑了……要重视起来。

前段时间,我亲戚的孩子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也不出门。问他怎么了,也只是说“没事”。

“以前活泼开朗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问题,妈妈并没有追问,而是温和地说:

「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也能感受到你有点低落,如果你想和爸妈说,我们会是很好的倾听者。

如果你自己能解决好,不说也可以。

要记住,你需要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

过了一会孩子从房间走出来,主动说起原委。

原来,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跟人家写信表白被拒绝了,很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说的时候,妈妈并没有责备和嘲笑,而是目光柔和看着他,并适时地点头给出回应表示正在专心倾听。

接着,她肯定了爱恋是人之常情,告诉孩子女生有拒绝的权利,还讲了自己以前给男神表白被拒的经历……一番真诚沟通,孩子打开了心结,又变回了开朗的男孩。

意识到孩子早恋没有一味的打压和指责,而是平等接纳和理解,这样的处理方式,才能有效传达父母的关心和爱。

钱荣在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雯雯上初中后,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还经常念叨“同学们学习都好认真啊”。

为了弄明白雯雯的困惑,妈妈对她说:“雯雯,平时学习已经很累了,今天休息一下,我们去打会儿羽毛球吧。”

在打球的间隙,雯雯讲述了学习的压力,妈妈耐心地倾听,及时地反馈。在妈妈的开导下,雯雯的情绪阴霾一扫而空。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自我空间,同时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注。

我们可以学习雯雯妈,多创造条件和孩子聊聊,用心倾听不敷衍,相信孩子也会对你敞开心扉,成长中的难题自然在沟通中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孩子眼里所有的小问题,都是大问题。

希望家长能够明白,孩子有心理问题,不是作,更不是矫情。她只是遇到了成长困惑,需要你的帮助。

这个时候,请带上我们的眼睛、耳朵,带着我们的心去聆听。

要知道,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理解和接纳才是最温暖的底色。

转发文章,让更多父母看到文章,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也希望胡鑫宇父母早点走出来,开始新生活。

愿不再有下一个“胡鑫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