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军事精兵堂第12期:70年前,那些面孔如此鲜活,是为整个民族抗击侵略争取自由独立而鲜活。70年后,这些面孔依然鲜活,只是岁月历史刻下沧桑留下孤独无奈而鲜活。我们相信,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只是别再让老兵的心死掉。策划/冯家杰 编辑/冯家杰 闻烜 官平
故人
美国《生活》杂志留下了大量中国抗战时期的老照片,为审视当年的抗战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图为杂志上国民党士兵形象。这张照片在现在的媒体中得到了大量使用。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大量向淞沪地区集结,此为奔赴前线的国军部队。当时的中国国力仍然贫弱,军队装备很差,图中可见军装破旧,军人只有草鞋可穿。
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第14中队队长徐焕升,领队远征日本长崎、佐世保等地,撒传单100万份后胜利归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中国空军没有在日本投掷炸弹,但散发传单着实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
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图为第一次长沙会战,川军在草鞋岭向日军发动攻击。在整个抗战期间,四川作为大后方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大量兵员,壮丁,粮食和战争用品。
鄂西会战时,川军王缵绪所部第29集团军沿长江东下出川,奔赴抗战战场。四川高山连绵,古道多沿江岸而行,部队行进十分艰难,此为转进中的部队搬运辎重越过险峻的山崖时的情形。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日本中国派遣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战役。图为常德会战中国军队74军57师虎贲部队官兵在废墟中与日军激烈巷战。图中可见一名官兵在使用美制勃朗宁步枪,这说明当时已经有部分国军在使用美械装备。
1944年大批青年从军使得远征军获得新的补充力量,从9月起远征军重新战斗编组,于10月29日向龙陵发动总攻击,经激战五昼夜,于11月3日晨克复龙陵。此为龙岭战役中,奋勇杀敌的远征军部队向日军阵地发动攻击的情形。
中国在1912年由文华书院首先引进了童子军教育,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当时的中国造成了相当影响。童子军在抗战期间成为了坚强的力量。图为和部队一起行进的童子军。
徐州会战时,一名中国士兵中弹倒下的瞬间。壮烈牺牲之际的瞬间被记者抓拍到,这一瞬间也成为了永恒。
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图为一名川军战士将胜利的旗帜插在台儿庄城墙上。
民兵和八路军并肩作战,联合一体对抗日军。
1939年,中国平西挺进军偷渡拒马河,袭击紫荆关的敌据点。
1940年9月,在百团大战中,中国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在山西省榆社县发起对日军的进攻战斗。图为在围攻榆社战斗中牺牲的一名八路军战士。
1941年春,王震率领359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将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硬是将“烂泥湾”建成了陕北“好江南”。
在涞源三甲村战斗中,晋察冀军区第2团1连连长李永生一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支。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对日军的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动员起来的群众开展破袭战,日军经营的铁路交通线毁于一旦。
抗日战争期间,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游击队员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方式,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图为青纱帐里,华北游击队中参加抗战的一家四口,被称为“一门四杰”。
“七七”事变后,日军在1938年侵占白洋淀,并在津保航线的重要村镇修岗楼、建据点,对白洋淀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白洋淀人民发起反击,组织起一支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图为活跃在冀中白洋淀上的冰上雁翎队。
晋察冀民兵在要道上布设地雷,让日军在行动时必须小心翼翼处处提防从而予以心理震慑。
1941年秋,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地道战,对日军发动攻击。
为鼓动青年应征入伍,大后方举行大规模的抗敌宣传,此为中华海员抗敌后援会进行兵役的倡导工作,其挂出的标语写着:”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四川省三台县首先发起青年从军运动,全国随即响应。1938年8月,武汉会战前夕,汉口市内举行大规模的抗敌宣传。
1944年8月,中国政府鉴于中国驻印军和援缅远征军中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盟军又大量来华,急需翻译,发起了十万青年从军运动。年底成立青年军训练总监部,罗卓英为总监,蒋经国为政治部主任。众多的青年基于爱国热情,积极响应,至1945年初编成了201至209共九个师,约十万人。此为1944年11月,重庆各界欢送青年出征的热烈场面。
抗战期间从军女青年音乐干部训练班举行大合唱训练。她们的歌声传递了必胜的信心和强烈的保家卫国情怀。
1941年,三峡地区的民众搭乘江船前来重庆志愿从军, 以便上前线杀敌,报效国家。这批青年穿着三峡地方父老赠 送的衣服,上面写着“志愿抗敌”。图为从军的三峡民众。
1939年6月,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军大会。参军男儿的自豪感与村中兄弟的羡慕感交相辉映。
抗战期间,国民心系一线,乞丐也行乞抗战,全国的人心士气都为之一振。图为乞丐劳军捐款支援抗战。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开展扫盲运动。图为根据地儿童正在学习文化,背着的小黑板上写着“八路军”、“打日本”等字句。
图为20世纪40年代,抗战有功人员的家属。老人手中的卫国有功”纪念牌,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授的。
1938年广州街头,一个名叫标仔的擦鞋童,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擦鞋箱上字条“ 本日擦鞋所得,尽作献金之用。标仔启”。其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1943年,冯玉祥到各地宣传抗日,号召民众支援前线。在此感召下,四川民众积极支援抗战,纷纷捐款捐物。图为妇女整理棉衣准备运往前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67岁的爱国实业家刘子如立即从上海回四川,同温少鹤、何鲁、何北衡、康心如等社会名流组织重庆后援会,支援抗日。图为年近古稀出入前线,以尽国民天职的重庆战地服务团团长刘子如。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搜捕捆绑了大批青壮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
1941年8月,华北日军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实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图中这对狼牙山地区的小兄弟,父母被日军杀害,住房也被烧毁。
1937年7月,日本军队以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图中妇女的房屋已变成废墟,痛失家园,不禁嚎啕痛哭。
1936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细菌部队,专门研制生产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炭疽热等细菌。1937年,731部队成立,开始大量使用人体做细菌实验,残杀了成千上万名中外反日志士和无辜百姓。731部队还在中国各地投撒细菌,使无数中国民众死于细菌战中。图为被日军细菌炸弹伤害的东北牡丹江市的受害者。
抗战期间,日军用皮鞭刺刀等暴虐俘虏而来的中国劳工。图为繁重的劳动、饥饿、病魔缠身的劳工。
原淞沪抗战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身处孤军营。但他们在撤出战斗退入租界时,却被英军缴械软禁,后集体移入新加坡路40号的意大利兵营羁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立即占领了租界,孤军将士落入敌手。日军将其押送海外各地做劳工。其间,有不少人惨死。图为孤军在租界羁押中的留影。
安徽和县城门被捕的女童子军成本华。1938年《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16辑上刊登了中国女兵战俘成本华的照片,日文注释为:“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上海将中国军俘虏捆绑起来,准备屠杀。图片被盖上“不许可”章,是日本新闻审查当局审查后不允许发表而加盖的印记。
1937年9月14日,乔装成百姓的国军战士被日本上海派遣军片山部队俘虏。图片被盖上“不许可”章,是日本新闻审查当局审查后不允许发表而加盖的印记。
这位绝食十日的中国士兵被捕之后,日军给他食物,并围观看笑话。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日军嬉笑这位战俘,称他“状如饿鬼”。接下来他的命运不得而知。
在厦门本瓶山,日军正在戏弄被俘的国军战士,将其德式钢盔歪戴,还让他不伦不类地斜挂一支长枪。
被俘的15岁少年季万方。他在增城战斗中被捕。身上挂了一个搪瓷茶缸,这在当时是稀罕物件,还挂了一个暖壶,说明他的工作类似勤务兵。季万方的站姿很漂亮,留下一个雕塑般的瞬间。
吹口琴的俘虏,这也许也是在表达一种不屈的意志。
今昔
郑国雄101岁。曾考入黄埔十四期工兵科,因战事紧张,所以提前毕业。之后又被安排进南岳游击队培训班,经过短暂学习,安排到54军,在军司令部任工兵排长。
张君廉100岁。曾考入黄埔军校18期二中总队炮科,参加了广西84军189师1105团,军长叫覃联芳,师长名字记不得了,旅长叫凌压西,团长叫谢振东,三营长叫叶玉光,广西北流县人。分在机关枪连,连长姓林,是海南人。
杨逢钱103岁。曾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0师特务连任班长。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和衡阳保卫战)。身受多处枪伤现身上还留有5枚子弹。
韦万泽100岁,广西藤县人,黄埔湖南武冈二分校17期学员。抗战期间曾任高射炮班班长、搜索排长、步兵连连长。曾参加桂林保卫战,梧州防空战。
唐金宏100岁。曾参加农民自卫队,无任何政治背景。
宋启林102岁。抗战期间就职于广西民团,广西民团,曾经被称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凶猛的准军事组织。团长梁瀚嵩少将。
欧阳维正102岁。辛亥年出生,参军部队为73军77师,军长彭位仁,师长柳际明,团长刘四伟(湖北人)。参加了江西马当保卫战,到过湖北守长江,参加过一、二次长沙会战。
麦维长102岁,曾在国军62军158师473团团部炮兵机枪班 。
麻进荣100岁。第5路军宪兵队,长官李宗仁。在西乡塘训练3个月后,从广西坐火车经长沙、开封、郑州到江苏省李宗仁维持长官部,负责保护长官安全。李宗仁在台儿庄作战3次,三进三退,后部队推到徐州,经安徽到湖北。
林郁奇100岁。黄埔12期广州燕塘分校步科(主任陈诚),抗战期间被任命为广东远征军独立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在曲江集训。参加过松山战役。
黎福珠103岁。1938年,因家里吃不上饭,黎福珠在村里的庙宇拜祭完后就找部队去了,后被编入65军157师,于广东新兴受训完后被编到机关枪连当通讯员,同年部队开拔到清远与日军作战。
黄胜庸,曾在19路军60师357团(和籍团、老虎团),参加了1.28淞沪抗战。
奉天坤100岁。曾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九师机枪手,参加过昆仑关战役,见证了中将师长郑作民将军殉国。
陈明光100岁。作为19路军78师工兵营第4连少尉排长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考入广州军政干部学校、黄埔军校四分校第1期学员总队(黄埔15期步科),毕业后进入独立第九旅626团,参加过潮州攻击战,在粤北会战时指挥战斗时左手被打掉一小截手指。后到40师师部担任中尉副员,从事后勤工作,最后到了第七战区兵站总监部,负责后勤补给调度,其时为上尉。
钟云光,89岁,独立炮兵团第1营1连。参加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江西泰和、吉安战役。
徐隆淼,93岁,黄埔军校四分校17期步科,第5军,后至陆军总部第2处。
熊寿明,96岁,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14期交辎科。 1939年毕业后成为46军170师参谋处见习官,后参加了高峰坳战役。时任远征军15团12连连长,1943年10月底,中国远征军决定对缅北日军发起进攻,以收复滇缅公路。此次大战,先后经历了松山、腾冲、龙陵、芒市、遮放、畹町战斗,最终将日军逐出了国门,收复了失地。
吴淞,91岁,黄埔17期10军3师9团3营战士。1938年8月16日,在孙立人军营担任上等通讯兵;1939年夏,他被调到政工组,军衔是准尉附员,参加过常德会战。
吴肯,94岁,黄埔4分校任17期艺术教官,参加五战区徐州会战,任青年军团艺术总编。
唐祖桐,94岁,黄埔17期(汉中1分校),国民革命军高炮42团8连观测手,参加太原会战;后转国民革命军27军45师,师长刘进,在河南、陕西与日军作战负伤;至今留有一颗子弹在体内。在165后方医院医伤,后考入军校读书,一年半后再上战场,分入27军补充团;1945年二月转入第1军167师,参加豫西会战。
苏应权,94岁,籍贯佛山顺德。所属部队番号:中国驻印军新六军22师65团战车防御排,排长。现居住在台湾高雄市。
容州,95岁,1941年在广东台山入伍,徒步到新兴三十九补训处住一段时间后,徒步到广西柳州市,再乘火车到贵州都匀、在长川堡训练二个月(60迫击炮训练),后来坐火车到昆明,经美国医生检查身体合格,当日15:00由昆明乘坐军用飞机直到印度一段时间,再坐船到兰姆茄训练(发美式装备,衣服、裤子、雨衣、美式军帽),正式编入新38师孙立仁部。
青蕴金,97岁,1938年入黄埔军校(军校来梧州招考)武冈分校17期步科,2年半后毕业,分到46军19师55团第一营营部。1941年在衡阳附近的雾山与日军作战,拼刺刀半日(衡阳保卫战);后转到广东廉江与日军继续作战,在海南接受日军投降。
刘元发,93岁,1939年到岭南师管区,后到昆明行营总监部。1940年加入71军,在独立步兵团当文书;后到辎重团第一营,在加油站负责相关工作。此期间曾用刘光这个名字。在昆明干训班参加训练后,回到71军,分配到87师山炮营担任运输排排长。在松山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由后方往前线运送弹药途中遭遇炸弹袭击,腿部受伤,疗伤后归队,在71军辎重团排长。
李水松,88岁,1944年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到兴宁兴民中学报名入伍。在梅州焦岭集中,前往江西瑞金训练,分配至青年远征军208师638团迫击炮连。
黄树开,88岁,常住香港。所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新六军22师66团通讯排。先在160师,韶关受训练,然后坐火车到从衡阳,桂林,柳州到了昆明,在昆明住了两星期后,坐飞机经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利多。
何国清,94岁,黄埔17期,军事委员会别动军7纵队直属中队长。1943年在湖南成立的中美技术合作所训练班(成立于1943年4月15日,结束于46年1月),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
何凤祥,96岁,梅州兴宁人,第4军军部人事科参谋。1938年加入“河源抗敌救援会”,黄埔桂林六分校17期步科;毕业后到12集团军第三野战补充团;后进入第4军军部人事科参谋,参加了长沙会战;广州沦陷后驻扎粤北韶关坚持抗战。49年回乡务农。
耿荫龙,97岁,黄埔军校的十六期学员。原属部队:中国驻印军兰姆迦战车营。
付凡珍(曾用名付丁秀),女,99岁,湖北洪湖人,现居湖南岳阳县。1930年年底于洪湖经介绍加入鄂西游击总队第一支队担任通讯员;1936年随部队长征在江西吉安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围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4军,担任抗日宣传员,皖南事变后被分裂;1942年下半年于上饶铅山县加入国民党抗日。
邓维敦,97岁,1933年入伍,当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陆军48军174师1039团医务所,至1937年驻防桂林荔浦、平乐、恭城等地。七七事变后,1937年11月上旬随部队在上海南翔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廖磊为时任军长,团长是周建初(音译)、队长是甘权。
感谢建川博物馆无偿提供馆藏图片,感谢摄影师蒋晖提供所拍抗战老兵图片。

      

先辈的传承系列策划第1期:先辈的面孔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关闭